课时2 《论语》十二章(2)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了解儒家思想,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概括中心意思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37分)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初,秦时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夏,诏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B.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C.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D.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甲寅,甲为天干首位,寅为地支第三位,干支相配,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B.官婢,指古时因罪没入官府做奴婢的女子。没入官府的男子为官奴。
C.《诗》,指《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D.黥髡,古代的两种刑罚。黥,指剃去头发;髡,指在面上刺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汉文帝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皇后也参加劳动,亲自采桑养蚕。
B.汉文帝认为肉刑太残酷,不合道德,应予以废除,用别的惩罚去代替。
C.张苍、冯敬提出了所有刑罚都应该减免的建议,汉文帝下达了同意的文书。
D.汉文帝特别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他下令免除了农田的租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8分)
译文:
(2)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8分)
译文:
文中提到汉文帝时期“刑罚大省”,具体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16分)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6.材料一中“上知”的意思是 ;材料二中有一个成语: 。(6分)7.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孔子的“愚智”观。(10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18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0分)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8分)
B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好几百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10.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加点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 )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2分)
答:① 12字
② 12字
③ 12字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诗》除了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3)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追求吃饱喝足、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参 考 答 案
课时2 《论语》十二章(2)
1.B(原文标点: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2.D(“黥,指剃去头发;髡,指在面上刺字”错,“黥”,在面上刺字;“髡”,剃去头发)
3.C(“所有刑罚都应该减免”错,如文章倒数第三段提到原来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这就不是减免)
4.(1)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同情他们!
(2)现在那些农民辛苦劳作,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法不完备。
5.①因为社会风气好转,风俗归于笃实厚道;②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甲寅(十六日),(文帝)下诏说:“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来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应祭祀的祭服;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当初,秦朝的祝官中有秘祝,一旦出现了灾异,就把造成过失的责任从皇帝身上移到臣子身上。夏季,(文帝)下诏书说:“(朕)听说天之道,祸从怨而起,福由德而兴,百官的过失,都应该由朕一人负责。现在秘祝官员把过失的责任推给臣下,是彰显了朕的失德,朕很不赞成。应予废除!”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判刑,被逮捕拘押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同情他们!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文帝)下达命令:“同意。”
这一时期,文帝自身沉默自守,而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诫,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谈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己的生业,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逐渐繁衍。风俗归于笃实厚道,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出现了停止动用刑罚的景象。
六月,(文帝)下诏书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现在那些农民辛苦劳作,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法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6.上等的有智慧的人 大智若愚
7.①承认人有智愚之别,肯定智愚具有一定的先天性。②根据时代的变化择机而行,灵活选择个人的进退,突出智慧在于通达权变。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之人不容易改变。”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8.“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9.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居有。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就不会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成就自己的名声 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仓促之间也一定遵循仁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10.D(选文中的“规矩”意为老老实实,恪守本分。D“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恪守本分之意。A“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礼法、法度之意。B“待上司的规矩”,一定的标准。C“设规矩”,圆规和方矩)
11.示例:①《论语》是一种知识体系 ②并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③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点
12.(1)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课时1 《论语》十二章(1)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能翻译文言句子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3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C.可以群,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D.迩之事父 迩:远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10分) ( )
A.可谓好学也已
B.仁以为己任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0分)
译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0分)
译文: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中,《论语》是最通俗、最温馨的一部。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因此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理念弥漫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往而不遇,即使在孔子受到批判的运动中,最常用的一句大批判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也来自《论语》,可见这部书对我们思想的渗透程度。至于工作、学习、生活中,《论语》中的话语出现得简直太频繁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类例子可以举出许多,它们平时就流行在我们之间,一旦接触到《论语》,人们突然发现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了,就好像拥抱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欢迎他。
②《论语》与儒家其他经典相比是通俗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可以读。宋代的开国元勋赵普,史书说他“寡学术”,太祖赵匡胤“常劝以读书”。他常读的书也就是《论语》,人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些大言欺人,但《论语》对赵普处理政事还是有点用处的。现在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大大降低了,儒家用以教人的“五经”肯定是看不懂的,就是《大学》《中庸》这些带有点“理论”色彩的儒家读物,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孟子》也多是长篇大论,很难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唯有《论语》是由短小精悍的格言式的句子组成的,既通俗又引人入胜,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等,明白易懂,读者便于掌握,含意丰富,许多是现实生活中稀缺的。社会现实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越来越少,《论语》的通俗性正适合当前的接受水平,特别是大量白领人员的接受水平,因而,有关《论语》的著作一面世,骤然火爆,是不奇怪的。
③儒家是讲中庸的,可是儒家思想家能够做到中庸的却不多,就是号称“亚圣”的孟子也不免偏激。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就比较中庸,特别是他的人生态度,尤其能让经历了几十年反反复复的斗争并对此感到厌倦的人们着迷。中庸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审美的,所谓“审美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脱功利的。他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严肃认真又富于情趣,执着又豁达。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育人与学术上,他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种生活态度是具有感染力的。汉族是缺少宗教意识的民族,审美的人生态度恰恰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④《论语》的文学性也是它能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论语》风格简洁,但文字之中还是流动着对孔子的怀念和尊敬的情感的,这种感情平实而质朴,很有感染力。弟子们笔下的老师亲切和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弟子,在批评他们时考虑到弟子的个性和接受能力,自己有错误,公开在学生面前认错,做自我批评。这令每一个做过学生的读者感动,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呢 确立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不仅因为他传播了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态度。有了这样的老师,人们对“师”的崇高地位才能在感情上接受。《论语》的召唤力与孔子形象的感召力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王学泰《为什么热在<论语>上》)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两千多年来,人们深受儒家学说及其理念的影响,因而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B.和《大学》《中庸》《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相比较,《论语》通俗易懂,利于掌握。
C.虽然儒家提倡中庸,但唯有孔子才能做到中庸,即使是“亚圣”孟子也没有做到。
D.孔子被确立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他亲切和蔼,尊重学生,敢于公开认错并自我批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文章从通俗、中庸、文学三个方面阐释了“热在《论语》上”的原因,令人信服。
B.文章引用《论语》中的一些名句,既使文章内容翔实,又起到举例论证的作用。
C.第②段分析《论语》深受欢迎时,从古及今,古今对比,突出《论语》的通俗性。
D.第③段把《论语》的中庸思想上升到“审美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宋太祖赵匡胤认识到了《论语》对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规劝赵普常读《论语》。
B.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执着又豁达等方面是孔子中庸形象的写照。
C.对于缺少宗教意识的汉民族而言,孔子中庸的生活态度可以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D.《论语》文学性强,在简洁的风格中塑造了被读者认同的、富有感召力的孔子形象。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7~8题。
①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②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注】①雍:冉雍,字仲弓。②居:居心,存心。
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15分)
8.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15分)
参 考 答 案
课时1 《论语》十二章(1)
1.D(迩:近)
2.B(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2)士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子)不也是很沉重吗
4.B(A“人们深受儒家学说及其理念的影响,因而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因果颠倒。C“但唯有孔子才能做到中庸”绝对化。D“原因是他亲切和蔼,尊重学生,敢于公开认错并自我批评”错,原文是:确立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不仅因为他传播了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态度)
5.C(“从古及今,古今对比”错,这一段并没有古今对比)
6.A(太祖赵匡胤“常劝以读书”,但没有规劝赵普读《论语》)
7.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烦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应简要的治政理念。
8.①有为官才德。②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③勤学好问。④追求自我完善。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②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 (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③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国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请让我照您的话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