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08: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2 春江花月夜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背诵《春江花月夜》,分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1~4题。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2.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5分) (  )
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3.“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9分)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9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4分)
夕次洛阳道中
崔 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诗人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诗人处境。
C.“人尚耕”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前句“鸟已息”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诗人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6.“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9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4分)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 ”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到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 看似是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是说,人生一代一代地递变着,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长江的流水什么时候才能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诗人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
8.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而觉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9分)
C级 情境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  ①  ,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  ②  。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习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  ③  ,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分)
答:①          10字
②          10字
③          10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8分)
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 (6分)
12.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描绘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9分)
夕阳 远山 炊烟 小路
答:                                                                      70字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古代诗人在表达无可奈何之情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移情于外物。如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表意委婉,立意新奇,遣词巧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          。”
(2)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例如《春江花月夜》有“                     ”的句子,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诗人面对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
参 考 答 案
课时2 春江花月夜
1.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通过“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A(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A这两句是“殷忧不能寐”的诗人在岁暮之夜的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景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环境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因此A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3.“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转到了人生,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①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性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②对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③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没有表现出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诗人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出人类的永恒,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5.D(“诗人在夜晚渡过河川”错,“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
6.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诗人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的无奈。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此句表达的是无奈之情。诗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表达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的,因此将该句的感情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契合。
7.B(这一句是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发出的思考和感慨: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间冷暖;世人却伴月而生,望月而终,至死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
8.①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短促。②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9.示例:①但因为机缘所限 ②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 ③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第①处根据前文“迷恋”,与下文“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可知,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与自己喜欢的事物没能一开始就如愿地在一起,因此此处应该补写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作者之所以没有如愿,应该是和机缘有关系,故第①处可以填入“但因为机缘所限”。第②处根据下文“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此处应突出与桥下的流水的熟悉程度,应该填写表示熟悉的意思的句子,故可填入“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第③处根据上文“平常只是小酌几口”与下文“一种醺醺然”对比,说明平时不会醉,而此时有了“一种醺醺然”的感觉,说明是喝了很多酒,应该填写与前一句相比有强烈变化的句子,可以填入“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
10.把“清澈的水面”比作“碧绿的翡翠”,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桥下流水的状态有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大运河的即视感。这一比喻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切身体会陶醉于美景的感觉,深刻地突出作者的情感。在描写运河的内容中加上形象的比喻,丰富了文章内容和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11.①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对事实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对大运河的痴迷。③使用第三人称使叙述范围广阔,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大运河的情感,更具有普遍性,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意思对即可)
12.示例:夕阳像一个温顺的孩子正悠然地投入远山的怀抱,给乡间的小路涂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小路的尽头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的手臂,正呼唤着远归的儿女。
13.(1)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