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08: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进行有效的推理
素养 突破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时必刷】
A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家”“国”胶结的中国,“家”领域中对父母的“孝”与“国”领域中对君主的“忠”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演化为“忠孝”合一的国家价值观,发挥着价值整合的作用。
“忠”的基本含义为真诚不二、尽心竭力。《左传》强调“无私,忠也”“外内倡和为忠”。“外”是指言行举止,“内”则是指内心,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尽心竭力,没有私心,即为“忠”。其次,以尽心竭力为起点,“忠”可以推扩到忠于他人、民众、君主、社稷,为共同体的利益尽心竭力。所以,“忠”也用来指事“君”忠诚。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君”是“忠”的对象,而“君”并非某一具体的人,而是能够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等理想的人格化身。因此,当共同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这种理念就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忠义”“忠节”。
“忠”的无私、为他的情感,为何能够成为个体的价值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忠”的基础在于“孝”。“孝”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孟子》有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被置于诸善之先,由爱亲人而产生仁爱之心,再辐射他人。以“爱人”精神为桥梁,通过社会伦理和国家教化,“孝”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依凭。无私、为他的情感与“爱人”精神契合,成了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虽然“孝”与“忠”各有含义及适用范围,但在儒家看来,二者是相通的。
基于“忠”与“孝”的相通性,“忠”“孝”合一成为可能。在形而上的层面,“孝”与“忠”均是天地之道的体现,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忠经》则曰:“天之所覆,地之所盖,人之所覆,莫大乎忠。”把“孝”与“忠”的根据都清晰地归于天地,强调两者在本源处相通,是对天人一体的逻辑引申。在伦理层面,“忠”与“孝”相互为本,《后汉书》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大戴礼记》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在社会实践层面,“忠”与“孝”一样,其实践也是由身及家、国的扩展过程。《孝经》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经》亦曰:“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最后,其他道德也需要“忠”“孝”来成就。《礼记》强调仁、义、礼、信等道德皆由“孝”起。《忠经》称:“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各种道德与“忠”结合在一起,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以礼治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忠孝一体”获得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与国家制度、国家精神的同一,成为国家价值观的凝练表达,发挥了价值整合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对“家”“孝”“忠君”的批判是非常强烈的。陈独秀强调“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而李大钊等人则重点批判把“孝”作为“忠”的基础,以及由此建立的家族制度。这种批判从完善个体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展开,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针对五四运动彻底批判传统而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充分肯定“孝”“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这是中国文化抗衡西方文化、走向未来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中国形成了“忠”“孝”合一的价值观念,这与“家”“国”胶结的国情密不可分。
B.“忠”既指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做事尽心尽力,又指对君王忠诚。
C.古人强调“忠”“孝”的本源相通,为“忠”“孝”合一提供了形而上层面的依据。
D.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孝”“家”的价值,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文章具体阐述了“忠”的丰富内涵,巧妙地引出对“忠”“孝”关联的深入思考。
B.文章第三段引入儒家思想,论述“忠”成为个体及国人共同价值追求的原因。
C.文章分别论及“忠孝一体”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利与弊,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大量引用古典文献支撑论点,论据充分,体现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讲究“忠义”体现了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B.在古代,“孝”被置于百善之先,成为社会治理的依凭,如汉代就以“孝”治天下。
C.中国独有的“忠”“孝”两全的个体价值追求,也是当下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础。
D.李大钊等人立足挽救民族危亡,批判“家”“孝”等传统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B级 情境创新题
4.下列依次填入括号中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  )之于钢琴相当于马褂之于(  )。
A.羌笛 长袍   B.胡琴 西服
C.京剧 长裙 D.琴键 唐装
5.根据提供的条件,补写推理结论。(20分)
杨树能进行光合作用,槐树能进行光合作用,榆树能进行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都是绿色植物,所以,              。
6.根据提供的条件,补写推理结论。(20分)
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司马光是如何论证俭朴的重要性的。(20分)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鳅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参 考 答 案
课时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1.B(“又指对君王忠诚”错,原文提到“‘君’是‘忠’的对象,而‘君’并非某一具体的人”)
2.C(文章只论及了“忠孝一体”在封建社会的利,没有论及弊)
3.C(“忠孝一体”不是“个体价值追求”,而是“国家价值观的凝练表达”,“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各种道德与“忠”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忠”“孝”两全)
4.B(胡琴与钢琴是并列关系,一中一外;马褂和西服是并列关系,也是一中一外)
5.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6.所以齐白石也是艺术家
7.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的判断,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