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屏”》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杨道科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作用、种类及布置。
2、体会重点词句含义。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屏”的作用、种类及布置,体会词句含义进而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州园林、故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整体感知
1、明确说明对象。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简单的谈谈对屏的认识。(由于初次参加市里的这种大赛,很是紧张上课时此环节丢了。)21教育网
3、请同学结合文章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屏”的“巧”。
(师生合作)明确:作用之巧、种类之巧、布置之巧( 板书)【通过“巧”字帮助学生系统的梳理文章,全面的认识“屏”】21cnjy.com
(自我感觉此环节的设置确实动了脑筋,但梳理、评价学生的结果时做的不够细致,评价学生用语有待提升。)
三、语言赏析
1、学生自读,指名学生诵读文段,教师给予适当评价和指导。
2、以第一段为例,指导学生朗读中去训练他们的语言评析能力。
3、学生合作,寻找其它语段中的美点。
教师明确:词语美:典雅、含蓄、形象、简洁等
诗句美: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意识到语言品味的重要性,但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时方法不多,评析不够到位,问题的设置也不够具体。)
四、悟“情”
小小的屏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符号。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透过它可以诠释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而屏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在古代家家都司空见惯的精美的器具,而今却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线,作为一个研究中华文化的泰斗——陈从周先生对此作何感想呢?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21·cn·jy·com
明确:从第四段可以看出,“近来我也注意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说明屏在当今现实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作者对此非常的痛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写作缘由和期待之情。(作为研究中华文化泰斗的陈从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那些传统的东西渐渐地远离我们的视线,老先生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因而设置这一环节,希望能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囿于时间的关系只是点到没有深入,感觉不够透彻。)
五、小结:
一种文化的消失比一种物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消失更令人痛心。物种的消失只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而文化的消失,却把一个民族代代相因的精神的链条断裂,甚至造成一个种族的消亡。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陈从周先生才有《说“屏”》问世。学了这一课,也许不会使我们马上喜欢上屏,但我想至少我们对屏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在生活中会在不经意间关注它,我想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有了希望。陈从周先生也就不为徒劳了,我们这节课也就不为徒劳了。(上过后想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然后再引出这一小结可能会好点。)www.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你选取一种,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观点。(感觉缺乏新意)2·1·c·n·j·y
附板书: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屏 种类 巧——喜爱之情
布置
文化符号 惋惜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