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08:4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

文学常识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 《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 《茶馆》1956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文革时期《金光大道》(1964-1970)
文革期间唯一出版了作品的作家——浩然(本名梁金广)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关于鲁迅
选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关于鲁迅,知多少?
关于鲁迅
1.鲁迅原名 ,字 , 人。
浙江绍兴
周树人
豫才
2.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革命
思想
文学
3.鲁迅在《自嘲》里写道“ , ”,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4.1918年5月,首次用“ ”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鲁迅
《狂人日记》
5.鲁迅的作品分成四大类: 、 、 、 。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关于鲁迅
6.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
《祝福》选自小说集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社戏》选自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本意识

小说阅读之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
是什么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情节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
④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小说主题表现形式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理解小说主题是小说阅读中的难点,涉及考查小说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结合文本,概括小说的主题。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命运结局及其原因。③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④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考什么
小说的主题
怎么解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4)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
二、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语言表达一般模式
概括主题。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探究小说的主题
1
阿Q正传
----从标题探究主题
阿Q正传
选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
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
——《阿Q正传》的成因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阿Q正传》的问世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列传:纪传体史书中一般人物的传记详细解释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自传: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
内传: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
外传:是指对作者之前写的书的主要内容做进一步解释或者是补充,也可能是野史。
传记纷纭
正传: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
别传:指与正传相对的传记,往往是对正传的补充。
本传:与“别传”相对。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包括列于家谱的“家传”和列于史书的“史传”。
家传:叙诉某人事迹以传示其子孙的传记;私家的传记。
小传: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
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
这是乡中的一个穷极无聊的家伙的故事。这个人一半是流浪汉,困苦潦倒,被人瞧不起,而且他确实也有使人醮不起的地方,可是他却自得其乐,并且十分自豪(因为一个人既然扎根于生活之中,就不得不有点值得自豪的理由!)。最后,他被枪毙了,在革命时期被枪毙,不知道为什么。使他郁郁不乐的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当人们叫他在供词下边画个圆圈时(因为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圆圈画不圆。
罗曼 罗兰
2
阿Q正传
----从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探究主题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人物形象身上所凝聚的思想情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往往是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的。
《阿Q正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从阿Q这个人物形象上体现出来的。
走进阿Q
年龄 不详 婚姻状况 未婚
籍贯 不详 家庭成员 无
住址 未庄 身份地位 贫农
工作 打零工 爱好 喝酒、押牌宝
外形特征 癞疮疤、破夹袄、辫子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平生屈辱事 被王胡打,被假洋鬼子打 平生得意事 欺负小尼姑
口头禅:妈妈的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城并看过杀头
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阿Q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
头有癞疮疤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悲惨的雇农。
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Q的哪些事情?
第一章:序——交代作传缘起,介绍阿Q身世、处境
阿Q正传
小说概要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介绍阿Q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介绍阿Q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介绍阿Q求爱经过和可悲结果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的走投无路和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不幸
第七章:革命——写阿Q“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阿Q对革命的极度失望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惨遭杀害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共九章
节选部分 事件 行为表现 人物性格 阿Q精神
优 胜 记 略
“先前阔”
“真能做”
“见识高”
懒洋洋、
言语自大
自尊自负
狭隘保守
高尚光荣的癞疮疤”
怒目而视
敏感禁忌自轻自贱
挨打的荣耀
儿子打老子、自认虫豸、心满意足
自我安慰,
懦弱卑怯
遭劫的安慰
自己打了别
个,心满意足
自我安慰,自轻自贱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节选部分 事件 行为表现 人物性格 阿Q精神
续 优 胜 记 略
蒙赵太爷的打
而受到“尊敬”
更荣耀得意
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
因与王胡争胜
而被打
意外灭威风
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轻松高兴
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
因调戏小尼姑
而被骂
更轻松得意
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阿Q:一位自欺欺人、卑怯懦弱、欺软怕硬、麻木愚昧的底层雇农。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的。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阿Q为什么要发明“精神胜利法”?
争,几乎是找死。
不争,几乎是等死。
争 or 不争,that is a Question.
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心理过程(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实质。
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心理过程(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实质。
心理机制:
受践踏→出于本能的反抗→无力的怒目主义→隐蔽的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忘却/欺凌弱小/自轻自贱)→精神得胜而愉快如常
行为模式:
受辱--御辱
辱他--受辱--御辱--辱他
特征:现实中处处受凌辱,无力也无法对抗现实,只能于精神上寻求安慰与解脱,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继续苟且偷生。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摧残的手段,具体表现为忍辱屈从、逃避、麻木、健忘、愚昧、怯弱,无聊、狭隘等,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形象塑造技巧
作者态度及评价的辅助作用:诸如“抬举”、“勇武”等词都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暗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也起到了勾勒形象的作用。
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相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
典型形象的塑造:选取诸多特质,集于一人。
通过共性矛盾来突出其性格特征:如六件事重点均突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有矛盾均以此为落脚点。
塑造阿Q形象的意义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所讲的国民性: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由“奴”而“人”
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3
阿Q正传
----从环境探究主题
阿Q算是地地道道的未庄人: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以作长工或短工为生。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内容,找出描写未庄人、事及风俗的内容,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人们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03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时代背景

主题总结
◆小说的主题
通过记叙阿Q 的 “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 〈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茅盾《读<呐喊>》

走出阿Q
《阿Q正传·序》里面写阿Q无名无姓,并长篇大论模糊介绍阿Q意味着什么?阿Q是否真如小尼姑说的那样断子绝孙?
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阿Q表明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意味更浓,可以指代我们所有人。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
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
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
我不是明星,说明我不用担心讨厌的狗仔跟我!
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
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假去考飞船驾照!
一个阿Q死了,但并不像小尼姑们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据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 ——陈白尘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如何看待?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如何看待?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