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08: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苏洵读六国之史,明白了“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贾谊读秦史, 明白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欧阳修编纂了《新五代史》并写 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他又告诉我 们什么呢
点见料目坚思
尤 兜 悍 唐 修 示 乾 待 四 年 黄 果 起 曹 漢 存 雕 亡 入 ? 中 崇 家 全 昱 無 他 材 能 然 篇 人 颇 長 者 存 温 勇 有 力 而 温 王 藏 卒 三 子 貨 不 能 能 生 生 其 形 借 食 藏 聪 人 到 太 租 肿 武 元 聖 孝 皇 帝 姓 朱 氏 宋 州 磅 山 午 满 里 人 也 见任其起有重事有也所者 位性测 第後 乃 可事立器进居 本厕 其始 所起 目面 其来 放代 面事 奥 梁 本 紀 第 一 宋 欲 修 撰
五 代 史 卷 一
英国 · 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五代史目绿
新五代史 楼
茶 接 影印

官 传

欧 阳 修
学习目标
①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 北宋的历史背景
②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义、用 法以及特殊句式。
③理解文章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④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欧阳修(1007 — 1072),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 丰 县 ) 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 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 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 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 柳宗元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 一 万卷,集录 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 一 壶。”客 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 一 翁 ,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 "
作 者 介 绍 :
一种文体
合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
幸的伶官敬新磨、景进、史彦琼、
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 伶官传》作的序言。
唐宋中间的割据政权 后梁、唐、晋、汉、周
旧指戏曲演员 授有官职的伶人
区别于薛居 正等官修
解题
序:一种文体,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
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 序”,多是说明写作内容、缘由、
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他 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它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
容多为勉励、称许之意。
《史记》首创论赞体例,即在许多篇章正文前后以“太史公曰” 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抒情性文字,唐刘知几早《史通》中将篇前文字称 为 “序”,篇后文字称为“赞”。欧阳修《新五代史》,沿用此体, 在一些纪传前后撰写序论,阐发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看 法,以总结经验,引为借鉴。
补充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 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 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
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六600余里兵临汴 梁城下, 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 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 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 少 胜 多 ,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 遑多让。
李存勖:军事天才
补充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
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 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他小名叫亚子。他还 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
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 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 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 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公元926年,在一场伶人的叛乱中庄宗被乱箭 射死,后唐灭亡。
李存勖:政治白痴
补充
组系
子 李国昌
朱邪

燕主
刘仁恭
函首

契丹
兄弟
归 仇
梁王( 太祖 )
朱温(全忠)
人物关系 伶人
困死
后唐庄宗
李存勖

后唐晋王
李克用
杀 立 归
第一段
道理 上天的意志 人的作为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
……的原因 和他 推其根本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国家的统治权
唉!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 的行为吗 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 可以知道了。
第一段理解
1.找出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其依据(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3.本段大意
提出盛衰由人事的中心论点,并提出庄 宗得失天下这一立论依据。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订立盟约,结为 背叛
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皆背晋 判断句
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而,顺承 判断句 遗憾 悔恨 祈使,“一定”
之志。”愿望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 ,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
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 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 恨(遗憾)的;给你三支箭,你一 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世人传言 指 人 死 亡 把
第二段
告诉
收藏 宗庙,祖庙 一般属官 祭告
庄宗受而藏 之 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 事以 一少 牢告
背着 收藏
庙,请其 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
恭敬地取出 装 行进 获胜
而回
庄宗领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其后庄宗出兵时,便派属官 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三支箭, 用锦囊盛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到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 里。
第二段
1.第二段的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庄宗得天下”
2.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忧劳可以兴国”

第二段理解
第三段
当 缚 绳索 名作动。用匣子装着
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精神;神色 盛大 仇人
而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匆忙的样子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 ,未 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
到 … … (地步)
顾,不知所归,至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 把箭交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谓豪壮 极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 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 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剩下的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以死 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第三段 或者,还是 踪迹—原因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考查,探究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
使动用法,使……兴盛 安 乐
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使动用法,使………灭亡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 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 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庄宗失天下”
2.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用文中的话回答。
“逸豫可以亡身”
3.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第三段理解
908年(23岁) “ 与 尔 三 矢 ”
9 1 2 年 ( 2 7 岁 ) “ 系 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 画 梁君臣之首”
926年(41岁) “ 身 死 国 灭 ,为 天下笑” 得天下 ------15年 ----盛
失 天 下 - 3年----衰
66
逸豫亡身:
蜀汉后主“乐不思蜀” 陈后主“后庭遗曲”
宋徽宗练瘦金终致被掳
忧劳兴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唐太宗“三面镜子”
4.试举“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
围困 被动句
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 积聚 极细小的事。 被动句 沉湎,无节制
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 盛的 时 候 ,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相争;等 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把他围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 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是在极小的事情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 自己所溺爱的人或事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会如此吗
强盛 全
第四段
没有谁
1.第4段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是否只是对前面的重复
不是。是从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 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
第4段与第3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直接原 因是 “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这就使得文章 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
第四段理解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
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 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 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 输绢以求苟 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背景链接
本文标题是《五代史伶官传序》,本应该是欧阳修为“伶官”
们作的序,可文本的重心写的却是庄 宗,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 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 者励精图治。
合作探究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
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忧劳 可 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
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主旨
盛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衰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得 接受父命报仇雪恨,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 失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论点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证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伶 官 传 序
对比
引用
总结


回首过去,劳动者在艰苦卓绝中创造历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 亡 身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
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这些中国人民胼手砥足创造的“奇
观”奠定了中华民族劳动精神的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
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新劳动者运动”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繁荣,让中国
共产党能够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顶住压力、生产自救;百废待兴的新中 国成立初期,以“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以
饱满的劳动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给新中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从百余年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如今昂扬向上的新中国,从昔日嘉兴的 一叶红船到如今破浪前行的巨轮,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始终是国家发展 最坚实的依仗。
——人民
网时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理解默写
1.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5
2.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
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
3.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 是“ 满招损,谦得益 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
66
4.欧阳修在文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子
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5.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总结 出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6.成功复仇后的庄宗因为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落得一个
“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 ”的下场,与前文的“举天 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达的意思相近。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句, 借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告诫统治者要防微杜渐。
9.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欧
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是: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66
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否定 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1. 文章以“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的道理。
10 .从“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
在于天命也在于人事。
5
13.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欲抑先扬,一盛“
一衰“
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
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4.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9
95
15.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
是: 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O
16. 《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35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17.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安定的句子是:
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95
18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 66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 ,无比
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19.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 在《伶官传序》中说: 666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
20.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5
O
66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盛大)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强盛)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窘)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知 识 归 纳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祸患常积于忽微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告诉)
(祭告)
(微小的事)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告 微
知 识 归 纳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知 识 归 纳

形→名,成功的消息
名→动,用盒子装 名→状,在夜里
数→状,从四方
名→状,向东
使动用法,使…兴盛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智勇多困于所溺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名 →动,订立盟约
知 识 归 纳
词类活用
1、梁,吾仇也。判断句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3、盛 (之)以锦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4、系燕王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5、而 告 (之 ) 以 成琚后置句 、省略句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7、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8、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知 识 归 纳
特殊句式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的作为 /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其根本 / 原 来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一般属官 /做某一方面的工作
4、抑 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还是 / 压 制
古今异义
知 识 归 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