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0: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其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2、掌握本科重点字、词、句式,翻译文章,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用事实做论据和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
知人论世
洛阳少年,崭露头角
河南郡守吴公:“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让贾谊做了博士。(21岁)
锋芒外露,外放长沙
任长沙王太傅
《吊屈原赋》表达了对世事黑白颠倒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少年得志,积极进谏
《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论积贮疏》
梁怀王坠马殒命
贾太傅抑郁而亡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宣室求贤,傅佐梁怀王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秦始皇于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王朝推行暴政
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
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和陵墓
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
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
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
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
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
灭亡
历史背景:请回忆学过的几篇课文《谏逐客书》《六国论》《阿房宫赋》,归纳出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过秦论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解 题
“过”用作动词,指斥……的过失”。“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论”,一种议论文体,“论者,议也”。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如苏洵《六国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为上中下三篇。
中篇
下篇
上篇
解 题
先讲述秦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力量微小,却能够使强大的秦国走向灭亡,在此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崤函( ) 法度( ) 既没( )
膏腴( ) 合从 ( ) 甯越( )
为之谋( ) 陈轸( ) 召滑( )
翟景( ) 乐毅( ) 逡巡( )
遗镞( ) 乘便( ) 鞭笞( )
系颈( ) 蒙恬( ) 黔首( )
隳名城( ) 锋镝( ) 践华为城( )
劲弩( ) 瓮牖( )氓隶( )
gāo yú
zòng
qūn xún
huī
wèng yǒu
chī

xiáo
méng

shào

zhái


huá
nìng
yuè
wèi
qián
zhěn
tián

chéng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中人( ) 墨翟( ) 猗顿( )
蹑足( ) 行伍( ) 阡陌( )
将数百之众( ) 景从( ) 且夫( )
锄櫌( ) 棘矜( ) 铦( )
钩戟( ) 长铩( ) 度长( )
絜大( ) 量力( ) 万乘( )
朝同列( ) 作难( )
niè
qiān mò
shèng
háng
nàn


jiàng
cháo
zhōng
duó
xié
yǐng cóng

yōu
qín
xiān
shā
liàng

秦孝公据崤(xiáo)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一段
占据
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牢固地
表目的,为了
“卷、举、括”动词,引申为“并吞”。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席、包、囊”:名作状。像卷席子一样,像包包裹一样,像装口袋一样。
商鞅
辅佐
对内
从事,致力于
修治
器具,
器械
即“连横”
动词使动使…争斗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1.思考:秦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请找出原文句子并进行简要概括。
原句 原因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商君佐之
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①地利
②人和
③雄心
④政策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合作探究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2.结构上:
为后文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作铺垫。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
3.语言上:
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强了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音节上富有旋律美。
1.内容上:
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第二段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通“殁”,死
已有的基业
前代的政策
继承
动词,沿袭
名作状,向南
攻取,吞并
割取
肥沃
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削弱
吝惜
表目的,来
招致,招引
通“纵”
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孟尝君
田文——生来卑微终成家主
平原君
赵胜——从谏如流得到善终
春申君
黄歇——贪心不足招致祸端
信陵君
魏无忌—声名太盛招致悲剧
窃符救赵
战国四公子
第二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明理多智,忠诚守信
爱护
贤能的人
敬重
离散
联合,集聚
属/徒/伦:类,辈,指某一类人
沟通
统领,统率
军队
第二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曾经
攻打
打开关门
迎接,迎战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矢:箭;镞:箭头
丢失
困厄不堪、精疲力竭
制服
弱点
败逃,败逃的军队
盾牌
凭借
形作名,有利的形势
划分
表示臣服
占有国家,统治国家的时间
入秦朝拜
六国合纵之策 秦国应对之策 艺术手法
思考:请简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面对六国的合纵政策秦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段有什么突出的艺术手法?
合作探究
五王时期秦国壮大(主要内容)
才多:人才云集
地广:十倍之地
师众:百万之师
开关延敌
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对比
反衬
排比
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容易,反衬了秦国的强大和不可战胜。
第2段: 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①运用铺叙(铺排、赋)的写法,展现了秦国的野心和强大的实力,使秦国的疆域日广。
②渲染九国声势浩大,与之后来惨败形成极强反差;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
第三段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振兴,发展
遗留的功业
举起
马鞭
驾驭,统治
使…灭亡
登帝位
控制
天地四方
通“震”,震慑
行刑用的棍杖
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性命交给狱官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使退却
拉弓射箭
报仇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俯首系颈
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此外还有:系颈牵羊、肉袒面缚、衔璧舆榇
《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四年》:“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南下牧马
指胡骑南侵。也称“牧马”、“南牧”。
唐·无名氏《胡笳曲》:“ 汉家自失李将军 ,单于公然来牧马。”
宋·刘克庄《三和》:“边无牧马村无犬,击壤何妨作老农。”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序》:“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
第三段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治世之道
使…变得愚昧
著作
百姓
毁坏
著名的城池
兵器
兵刃
箭头
削弱
踏,据守
凭借
华山
黄河
坚固
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
盘诘查问
比喻坚固
思考: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请找出相应的原文。
合作探究
统一天下前 统一天下后
政治上 文化上
刑法上
军事上 地理防务上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国势极盛
暴政虐民
愚民
弱民
防民
第四段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下层百姓
被征发的人
平常的人
置身,参与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指田野
率领
兵器

名作状,像云一样
兴起
带领
灭亡
崤山以东
同“影”,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担负
1、第四段写了秦的灭亡。面对始皇如此统治,陈涉起义是必然的,文章用哪几个方面铺叙这次起义,效果如何?
陈涉 秦
地 位
出 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丈之城
疲民-强压
内容上:点明论点。前面写诸侯强大,本段写陈涉弱小,前者以强衬强,后者以弱衬弱,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揭示秦朝覆灭的原因:
暴政(不施仁义),是自伤自毁之策。
结构上:呼应前文始皇的所作所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因此陈涉才能低劣、武器粗陋、兵力微弱正是始皇所致。
2.作者这样写陈涉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五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弱小
况且
地势
险固
像以前一样
地位
尊贵
表比较
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铦xiān:锋利
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匹敌,相当
策略
先前,乡,同“向”
第五段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比较权势,衡量实力
凭借
量量长短,比比大小
安置,使有序
使……朝见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把……作为
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起事
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中你还能读出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吗 请结合文本分析。
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依靠自身的武力,大肆征伐;在统一天下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久战力竭,顾外而不顾内。
观点一:滥用武力是主因。
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宫,劳民而伤财,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得不到大力发展。
观点二:滥用民力是主因
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骄傲自大使其失去天下。
观点三:骄傲自大是主因。
论证
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振长策 御宇内 鞭笞天下
取百越 置郡县
筑长城 守藩篱 却匈奴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兵器 销锋镝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六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课堂小结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欲抑先扬,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施行仁义,与民修养生息,以稳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理解性默写
《过秦论》中“ , ”两句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在《过秦论》中,秦国“ ”,“ ”,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 ”,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 ”,最终“从散约败”。
《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 ,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在《过秦论》中,“ ”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 ”。
《过秦论》中举例说明秦始皇在北方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取得的功业的句子:“ , 。”
《过秦论》中“ , ”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了国内的勇士。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中“ , ”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 , 。”
《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 , 。”
《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 , 。”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