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锦瑟》《书愤》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锦瑟》《书愤》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0: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课前检测
背诵《燕歌行》《李凭箜篌引》
1.《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2.《书愤》中 “ ,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怅惘的情怀。
4.《燕歌行》中, , 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5.《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

6.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
陆游
课前准备:课本、学案、课前检测本、双色笔、积累本、蓝本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能复述李商隐、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吟咏诗歌,分析诗歌的典故,体悟诗作所表达的作者的复杂情感。(重难点)
自主学习3分钟
1.1分钟大声朗读并背诵【知识链接】中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题目的含义,以备口展。
2.2分钟根据古诗文翻译书和学习提示将诗歌进行梳理,理清诗歌大意。
要求:双手持书,大声背诵,及时补充标画。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和____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____”。他天资聪颖,文思锐敏,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后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义山
玉谿生
樊南生
杜牧
温李
解 题
《锦瑟》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楚人喜爱的一种丝类乐器。“锦瑟”意为绘有花纹的瑟,是对瑟的美称。
学习提示
《锦瑟》
王士禛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十一) 中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历来有多样的解释。可以这样解读: 锦瑟本有五十弦却说“无端”,流露了诗人心底的嗔怨。
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回顾平生,有多少情、多少事,早已迷离悄恍,宛如“庄周梦蝶”的故事一样,真实与梦境无法分辨。
唯有曾经的感受,既如皎月映于沧海,明珠浴于泪波,瑰丽伤感,又如蓝田美玉的温润,引人怀恋。但究竟如何,却又难以说清。诵读这首诗,应当仔细体会诗人如何传达往事如烟的独特感受。
整体感知
内容之眼:思华年
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大意,并从诗歌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内容之眼)与表明诗人情感的词(诗眼)。
情感之眼: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比兴
1.首联用了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品味情感:
2. 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
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诗中有几处用典,分别是什么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啼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鲛人泣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暖玉生烟
庄生晓梦迷蝴蝶
梦前为何要加“晓”字呢?
①晓梦就是早晨做的梦,早晨做的梦与晚上做的梦不同,因为早上马上要醒来,所以这梦很短,到醒来时,这梦的记忆还很深,这将醒未醒之时的晓梦非常短暂,然而越是短暂越是美好,仿佛人生能拥有这短暂的美好不容易。
②醒来时梦的记忆还很深,这就更让人“迷”于其中,就像庄周梦蝶那样,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不知是梦境还是真实,物我两忘,写出诗人迷惘之深。
用典:庄生梦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悲伤的环境下,心前为何加“春”字?春心又究竟是何心?
①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杜鹃鸟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因为杜鹃鸟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故名子规。
②春是美好的,春心一定是美好的心,可是美好的心却托给杜鹃,托给“泣血”的杜鹃,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之情。
用典:望帝啼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颔联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抒发诗人的惆怅与迷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凄凉悲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颔联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抒发诗人的惆怅与迷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凄凉悲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颔联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抒发诗人的惆怅与迷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凄凉悲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颔联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抒发诗人的惆怅与迷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凄凉悲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①反问和直抒胸臆,以感叹作结,表明追忆凄迷难辨。
②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品味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①反问和直抒胸臆,以感叹作结,表明追忆凄迷难辨。
②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品味情感:
合作学习4mins
合作讨论【探究案2、3】
讨论过程中随机点小组进行板展
要求:全体起立,积极讨论,及时补充标画。
探究案
2.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B项中用“望帝啼春”的典故不是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探究案
3.《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请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如何传达往事如烟的独特感受的?
①首联起兴,以锦瑟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思忆青春年华,惋惜伤感涌上心头。
②颔联和颈联,诗人借用四个典故,表达对美好事物、情感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③尾联反问和直抒胸臆,以感叹作结,表明追忆凄迷难辨。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二十岁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宋高宗时(1153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一带巡逻。次年,幕府解散。
宋宁宗时,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二十岁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宋高宗时(1153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一带巡逻。次年,幕府解散。
宋宁宗时,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探寻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解读题目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慨、悲愤。
学习提示
《书愤》
收复失地的宿志不得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诗人回忆起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想起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诵读此诗,应体会诗作内容与诗人亲身经历的关系,理解“书愤”的丰富内涵。
赏析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译文: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书”——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愤”——“世事艰”:报国无门。暗指投降派对敌人把持朝政,一味“主和”,妥协退让,阻挠北伐,排挤打压爱国志士。
世事艰
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浓缩了作者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直抒胸臆
中原北望
“北望中原”的倒文,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气如山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比喻
赏析诗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译文: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愤”——如今壮志难酬。
写宋军在东南和西北抗金北伐的战争,也是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颔联运用列锦的手法。“楼船”与“铁马”“夜雪”与“秋风”“瓜洲渡”与“大散关”三组意象两两组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场面。
“意境阔大,极其雄壮”:洋溢着作者的战斗豪情和收复失地的信心。
手法积累
【列锦】
“列锦”又称“列词”,是一种修辞格,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具有凝炼美和意境美。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赏析诗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译文: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愤”——年华已老。
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塞上长城
这里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用典
“空自许”
“已先斑”
本联的炼字很妙,一“空”一“已”便道出了诗人早年与暮年、“塞上长城”的理想与“世事多艰”的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对比
赏析诗歌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愤”——“苟且偷安、无人领军,收复无望。
出师一表
用典。已点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伯仲间
借古讽今。这里问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并称,其实是感叹无人主持北伐。含蓄地谴责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诗歌总结
总结:书什么?
首联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心
总结:愤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千载谁堪伯仲问”——“愤”无人领军
小结:诗人如何抒“愤”?
①用典:
塞上长城、出师一表。效果:委婉间接、言简意赅。
②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③对比: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⑤虚实结合: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④列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合作学习4mins
1.单数组的同学讨论【探究案1、3】
2.双数组的同学讨论【探究案2、4】
讨论过程中随机点小组进行板展
要求:全体起立,积极讨论,及时补充标画。
探究案
1.下列对陆游的《书愤》一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B.首联写他回顾往事,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C.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
D.尾联引用檀道济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檀道济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在与其相比中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D.“尾联引用檀道济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檀道济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说法错误,诗歌尾联是引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是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2.“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 , ”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3.《锦瑟》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诗句是: , 。
4.《锦瑟》一诗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是: , 。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2.《书愤》中, “ ,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4.《书愤》中 “ ,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