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作者观点及借古讽今的意图,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核心素养
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山河破碎,百姓在战火中呻吟。后梁时,有一位二十三岁的英雄临危受命,从此厉兵秣马,东征西讨,平定中原,终结后梁,建立后唐,百姓得到暂时的安宁。
然而这位英雄后来跻身文艺舞台,粉墨登场,日歌夜舞,不思安邦治国。和他长期厮混的戏子,趁机掌握了权柄,结党营私乱朝纲,使这位英雄的生命永远终结在四十二岁,黎民百姓又陷入水火之中。
课堂导入
知人论世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观看视频:了解欧阳修的一生
探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庄 宗 李 存 勖
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为沙陀酋长。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父亲李克用,官至河东节度使,封晋王,驻节太原,建立河东割据势力。十一岁的时候,随父面见唐昭宗,唐昭宗看他面相奇特,抚着他的背说:“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并且赏赐深厚,又因为昭宗一句“此子可亚其父”而得名“亚子”
庄 宗 李 存 勖
⑴军事天才: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庄 宗 李 存 勖
⑵政治白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观看视频,了解李存勖
课文研读
解题
《新五代史》是宋代欧阳修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皇佑五年(1035年)。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从公元907年朱温称帝起到960北宋建立止,仅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中原地区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前后相继,中原以外则有吴、南唐、吴越、楚 、 闽 、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独立王国,史称“五代十国”。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五代十国公元917年
【史料补充】
梳理文意·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译文
道理
推究
难道
……的原因
指政治上的得失
文本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文章以“呜呼”发端,有何用意?
感叹词,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衰,人生盛衰的强烈感叹;慷慨悲凉,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
梳理文意·第二段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去归顺梁。
译文
判断句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死
把
箭
建立
名作动,订立盟约
梳理文意·第二段
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动词,给
一定
这三者,是我的遗留的悔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译文
梳理文意·第二段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状语后置,省略:以锦囊盛(之)
随从官员
猪、羊各一头
用
走在前面
等到
收藏
用
祭告
译文
这之后出兵作战,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文本分析
1.简单概括晋王临终遗言主要内容是什么?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2.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怎样的?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受箭时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恭恭敬敬
梳理文意·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译文
状语后置
当
捆绑
用
名作动,用木匣装
绳子
动词,禀告
动作名,成功的消息
梳理文意·第三段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译文
等到
名作状,在夜里
出逃
以至于
仇人
名作状,向东
回到哪里去
多么
梳理文意·第三段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译文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或者
推究
他(指庄宗)
迹象
使…兴盛
使…灭亡
安乐
文本分析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根据史料和课文内容,整理制作一份后唐庄宗的“大事年表”。
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继父遗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梳理文意·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译文
被动句
全
耻笑
没有谁
等到
被
梳理文意·第四段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细微的事情
困扰
状语后置
被
溺爱的事物
只是
译文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思考: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①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②引人深思,升华主题。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③借古讽今。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合作探讨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内容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总起
反面:
分说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伶
官
传
序
正面:
分说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得出结论:
总起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启示
多用反问句、疑问句,引人深思;
采用对称语句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骈句,具有对比感和节奏感;
长短句错落有致,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艺术特色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唐太宗“以史为鉴”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
蜀汉后主“乐不思蜀”
陈后主“后庭遗曲”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身死部将之手;
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从历史兴亡中窥见自己
庄宗:
忧劳则兴 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 暴政则亡
六国:
抗秦则兴 赂秦则亡
项羽:
重贤则兴 寡谋则亡
北宋:
思危则兴 苟安则亡
我:
勤学则兴 懒惰则亡
课堂总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比较阅读
试比较《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上的异同。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同点
陈述历史的角度
陈述历史的方法
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顷刻覆亡的原因
论说后唐的错谬,指出其迅速败灭的根由
都评说历史,推究原因,总结经验,引为鉴戒
①运用衬托、对比,极力渲染秦的强大,反衬它的易亡;以九国合纵的声威,反衬秦人的善攻;备言陈涉的卑微弱小,与九国的煊赫强盛形成鲜明对;②通过叙事来说理。通篇铺叙史实。
①运用对比手法,先写庄宗极盛的史实,再写其极衰的场面,后面总言兴亡。通过盛衰之比,昭示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②叙议结合。叙事、议论不枝不蔓,有机结合。
都运用对比,突出盛衰兴亡的巨大反差;都是叙议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比较阅读
试比较《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上的异同。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同点
得出结论的方式
文字风格
卒章显志。先极写秦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极一时。接着童写陈涉起事反秦,天下云集响应,秦朝迅速灭亡。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点明缘由,得出结论。
开篇立论,确立全篇的总纲。继而叙写庄宗接受其父遗命和执行遗命的过程, 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作为论述盛衰之理的例证,通过记述后唐的兴盛破亡,进一步阐明成败由人的道理。篇末生发议论,探究因由,总结教训。
都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在结尾处总结历史教训。
以赋写文。铺陈夸张,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
以散体写史论。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语言平实,言简意丰,见出哲人的才气。
都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句式,又多用短句,音节紧促,一气贯注,艺术感染力强。
温故而知新
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
③告之于帝( )
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
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其
①尔其无忘及父之志( )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告:①动词,祭告 ②动词,告诉 ③动词,上报,报告
困:①动词,围困 ②动词,被困扰 ③形容词,困顿
其: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②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表示状态的作用
③代词,他的 ④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赢:担负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事情
B.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山东:太行山以东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选项: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