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8.3动能和动能定理 科目 物理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大胆使用导学案、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有所准备、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思考与认知。课堂设计首先采用视频、图片情景使学生感性的体会感知动能,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本节课重点讨论回归势能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类比法的深刻理解,并启发学生利用相同的方法探究动能及动能定理所遵循的特征和规律、进而突破难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动能定理规律的推导过程,学生们自主创造性的进行逻辑推理,进行成果展示,讨论归纳是的总结了动能定理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既体会到了动能定理优越性,也明确了动能定理应用的一般思路。必要时老师进行强调和指导,做好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怕出问题,出现问题,先让学生讲,学生讨论,最终达到共识。
二、教材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关键内容,也是重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5)学生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学生类比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有的很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激发和肯定。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资源准备
学生用品:铅笔、白纸、课本 资源准备:PPT课件、实物展台
六、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视频 图片 环节二:知识回顾 定性分析: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1.回忆初中知识: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 2.初中做过的探究实验 (1)研究方法:( ) (2)实验结论:( ; ) 环节三:新知探究 旧识回顾 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1)探究时都是从( )开始研究的 (2)相同的表达式( ) 强调学习方法( ) 新知探究 简化模型,研究做功过程: 逻辑推理 设质量为m的某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变为v2,如图所示,试推导力F做功的表达式.(用m、v1、v2表示) 分析: 环节四、分析归纳 (一)动能 表达式: 典例分析:质量一定的物体 A、速度发生变化时,动能一定发生变化 B、速度发生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发生变化 C、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 D、动能不变时,速度一定不变 (二)动能的变化(变化量、增量) 表达式: (三)动能定理 1内容: 2表达式: 理解 ( 1): 理解(2): 3适用范围: 典例剖析 1、关于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会变化 B、合力不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不变 C、合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 D、所有外力做功代数和为负值,物体的动能就减少 环节五 课堂应用 典例剖析: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 质量 m ,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在跑道上滑跑的路程为 s 时,达到起飞速度 v .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 f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F 。 解法一:(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 解法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1.选择 ; 2.分析受力,计算 ; 3.研究运动过程,计算物体的 和 ; 4.根据 列方程,并求解. 例2、一质量为m、速度为v0 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 后停了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例3.物体沿高H的光滑斜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求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跟踪训练:小组讨论 我们将一个小球从同一高度一大小相同的初速度分别竖直上抛、竖直下抛 、平抛、斜抛落到了同一水平面上,问其落点速度的大 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kg的铅球从离地面2m的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cm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提纲式总结)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和图片 学生观看与思考 从视觉的角度使学生感知动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入动能
环节二:知识回顾 定性分析: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给出问题 学生思考与讨论作答 做好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衔接,定性的认识了动能的规律,及探究方法
环节三:新知探究 旧识回顾 新知探究 简化模型,研究做功过程: 逻辑推理 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方法的回顾; 学生自行类比学习,推导领会动能定理的基本关系,并进行分享 旧识回顾重在方法的把握,领会类比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展开对动能定理的理论探究,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环节四、分析归纳 老师给出问题,启发学生完成 (一)动能 表达式: 典例分析:质量一定的物体 A、速度发生变化时,动能一定发生变化 B、速度发生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发生变化 C、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 D、动能不变时,速度一定不变 (二)动能的变化(变化量、增量)表达式: (三)动能定理 1内容: 2表达式: 理解 ( 1): 理解(2): 3适用范围: 典例剖析 1、关于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会变化 B、合力不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不变 C、合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 D、所有外力做功代数和为负值,物体的动能就减少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动能,通过典例分析,学生评价,把握动能的概念 学生自行给出动能变量的概念及特征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归纳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实质 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概念建立习惯,体会动能的概念特征 通过前边关于变化量的学习,激发学生自行类比定义物理量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分析动能定理的实质,达到对规律的深刻理解
环节五 课堂应用 典例剖析: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 质量 m ,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在跑道上滑跑的路程为 s 时,达到起飞速度 v .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 f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F 。 解法一:(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 解法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1.选择 ; 2.分析受力,计算 ; 3.研究运动过程,计算物体的 和 ; 4.根据 列方程,并求解. 例2、一质量为m、速度为v0 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 后停了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例3.物体沿高H的光滑斜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求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跟踪训练:小组讨论 我们将一个小球从同一高度一大小相同的初速度分别竖直上抛、竖直下抛 、平抛、斜抛落到了同一水平面上,问其落点速度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kg的铅球从离地面2m的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cm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学生自行完成,分享交流,讨论归纳,比较总结动能定理的解题思路 学生自行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例2和例3,学生讲、学生评,必要时老师补充 学生讨论,竞答 补充性练习 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方法探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明确动能定理的解题思路,和动力学解题的优缺点 提高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能定理的强大力量,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和执着 加深对于分段法和全程法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提纲式总结) 学生自行总结 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并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
八、作业布置: (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分层布置)
九、板书设计
动能定理
一、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耳(J)
二、动能定理 1.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 或
3.解题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