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11世纪中后期) “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形强大,牢固不拔。其先是想中央集权,由中央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有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唐朝消灭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晚唐时期的强藩强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建立
“宋太祖由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险。”(《国史大纲》)“强干弱枝”的“祖宗之法”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1)财政危机:“三冗”、“岁币”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形成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真宗以后,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太祖、太宗依据“大度宽容”的方针,争取到后周和南方各国的大批官员,成功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这个“祖宗旧法”,但逐渐流于对官员的放纵。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就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2)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农民负担?阶级矛盾激化欧阳修谈及当时农民起义时说“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3)边防危机?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议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2)揭开北宋改革序幕范仲淹的十条主张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 阳 楼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新政) 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应该大写的儒者。宋神宗(1048—1085)
1067—1085年在位1、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2、措施(1)经济“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开源而非节流①均输法——物资就近采购,协调供需②市易法——利用市场调节,稳定物价,打击富商大贾③青苗法——贷款或粮食给农户,打击高利贷④募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⑤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发展⑥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纳税,打击官僚地主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2)军事①将兵法——兵将固定,改变更戍法②保甲法——兵农合一,减轻政府负担③保马法——归还牧地,民户代养官马④军器监——管理监督武器制造(3)教育①改革科举废死记硬背,改为策论,培养实用人才②改革学校制度——培养变法人才3、结果(1)一定程度扭转积贫积弱局面(2)失败告终△原因触犯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以吾论之,荆公诸法之不可行者,莫此若也。”……(市易法)其不可行就在于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惟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故当时诸法中惟此最为厉民。(梁启超语)梁启超认为市易法“厉民”的原因是什么?政府违背经济规律,与民争利 一些官员把变法看成是自己牟取私利,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并为此虚报成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还的时候“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官吏又采取一刀切的贷钱措施,下指标,硬摊派,实行权力寻租,以至农民谈贷色变。
还有,一些农民交不起募役钱,官吏就强迫百姓拆房屋卖木料来交纳。这些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用人失当,官吏腐败导致变法措施走样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他(王安石)对新法的实行,只认定目标去做,不注重实际政治上连带的问题,就不免看事太过轻易了。 ——王明荪《宋辽金元史》
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过于急进宋神宗的动摇3、评价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从抑兼并出发,全面肯定;改革开放之初,以聚敛为由,对其否定。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除了学术上的分歧之外,更多地反映了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史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变迁。前者的观点代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富国主张;后者的观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富民思想。其实,富国与富民的分歧也是王安石变法中论争双方的矛盾焦点。(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内部调整(2)积极(3)局限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建立并巩固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王朝改革的重要特点商鞅变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分异令……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受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打击、限制官僚地主特权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门第世袭,有利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2015·福建文综·41)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法令:方田均税法。(2分)
目的:均摊赋税;
增加财政收入;
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4分)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
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