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6: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4.灯笼
人教版 八年级下学期
学习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蕴和主旨,
2.培养阅读的能力,学习妙用修辞的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作者介绍
知识链接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吴伯箫散文特点
恐吓( ) 神龛( ) 犬吠( )
争讼( ) 斡( )旋 熙( )熙然
怅惘( ) 锵( )然 霍骠( )姚
一 字音字形

kān
fèi
sòng


wǎng
qiāng
piào
溺炕 司马懿 乡绅
裴公 燎原 拾掇
垂珠联珑 镣铐 瞭望
潦草 嘹亮 点缀
啜泣 啜口茶 辍学
(niào)
( yì )
(shēn)
(péi)
(liáo)
(duō )
(lóng)
(liào kào)
(liào)
(liáo)
(liáo)
(zhuì)
(chuò)
(chuò)
(chuò)
一 字音字形
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悄:读 qiǎo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二 词语释义
第二部分(3—11):
第一部分(1-2):
回忆与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引出关于灯笼的话题。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强烈的情感。
朗读课文
理清课文结构: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本文开篇有何特点?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从内容上看,由生活中小孩儿喜欢火与亮光这一人所共知的特点来引出关于灯笼的话题,而且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增加文章情趣,使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引发读者共鸣和阅读兴趣;
从结构上看,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关于灯笼的话题。
速读课文3-11,概括:作者由小孩喜欢亮光引出了哪些关于“灯笼”情节的回忆?(每个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1、无月之夜,接祖父回家的灯笼;
2、妈妈特别为我预备的上灯学的小纱灯笼;
3、村头那盏为孤行客照亮的灯笼;
4、元宵节我会跟着跑半条街的龙灯、跑马灯、灯谜;
5、族姊远嫁时那象征进士第官衔灯笼;
6、描着宋体字标志着权势与雅致的宅第灯笼;
7、融融春宵时节,宫廷内那些装着翠羽流苏的宫灯;
8、塞外军营中的写着斗方大字的将军名字的灯笼;
仔细研读品味作者回忆的这些关于灯笼的情节画面,说说你在这些情节中感悟到什么内在的的东西?
1、接祖父的灯笼;
2、上学放学的灯笼;
3、村头的灯笼;
4、元宵节的灯笼;
5、族姊远嫁的灯笼;
6、标志官邸的灯笼;
7、古时的宫灯;
8、军营中的灯笼;
长幼情笃 温暖满门
母慈子爱 母爱情深
慰藉孤客 温馨有爱
盛世辉煌 欢乐和平
昨日荣耀 岁月沧桑
一种标志 一种雅致
历史况味 都付笑谈
沙场喋血 壮怀激烈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夜袭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作用: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小结:无论是乡情民俗之灯,还是历史典故之灯,每一种灯笼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灯笼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蕴:
在作者的心中,灯笼,有时候它是家庭和睦孝悌满门之灯,有时候它是母慈子爱温馨关怀之灯;灯笼,也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仁爱之灯;在岁月的长河中,灯笼,还曾经是见证岁月沧桑与历史变迁之灯,更是心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灯。
灯笼的意蕴,从小家到大家,从亲人到他人,从百姓家常到历史人文,层层递进,最终将灯笼的意蕴上升到家国情怀,这样文中的灯笼具有了深刻内涵而非简单的照明之用具了!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背景介绍
一个“壮”字是承接上文,作者用一些列的典故,描述古代塞外军营里灯笼下将军们塞外点兵、挑灯看剑、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的英雄气概;远古的将军们的爱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作者,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慕之情,发出了“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言!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马革裹尸,血染疆场!顺势就为下文升华主题做好铺垫!
这时,古代将军麾下的灯笼可谓“壮”了,文章关于灯笼的主题应该是已经升华了,但作者却说“壮,对于灯笼又不够了。”于是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么“壮怀激烈”的情怀还不够,那“灯笼”还需要赋予它什么?
讨论分析:结尾段落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结合背景
在作者看来:塞外军营里灯笼的“壮”,是古代将军燕然勒石,建功立业,忠君报国之“壮”,但在作者所处的当时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急存亡之秋,这种局限于将军个人的“壮”还远远不够,现在更应该需要的是像火把一样的燃烧,像探照灯一样的穿透,像燎原烈火一样的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气壮山河的群体气势!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能够明白:作者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赶走日寇,保家卫国!
因此,作者的感叹“不够”,是表达对时局的担忧,更是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至此,文章的主题才真正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1.“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2.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敬爱和牵挂,也寄托着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1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3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5、9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合作探究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乡村艺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响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6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炮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海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合作探究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乡村年节景象 7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元亨油坊出的灯谜”
8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合作探究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历史文化 7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
8 “《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10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11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合作探究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往昔经历,从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象征意义,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文主旨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
抒发情怀——热爱祖国
层层深入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