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风景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风景谈》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5:5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高中语文课件
茅盾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品味写作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归纳六幅风景图,了解寓于风景中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验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乌镇人。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人之一,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96 -1981)
茅盾
作者介绍
《蚀》、《子夜》 、 《残冬》农村三部曲
长篇小说
《春蚕》、《秋收》
中篇小说
《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
《白杨礼赞》 、《风景谈》 、《卖豆腐的哨子》
散文集
《鼓吹集》 、《夜读偶记》 、《文艺论文集》 、《论雅俗共赏》
评论集
代表作品
茅盾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他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茅盾文学奖
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李自成》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钟鼓楼》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白鹿原》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长恨歌》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熊召政《张居正》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金宇澄《繁花》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人世间》
第 届

茅盾文学奖: 杨志军《雪山大地》、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第 届
十一
茅盾文学奖
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学校文学社要针对教材阅读举办“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以当代文学特点之一“感时忧国”为主题,探讨现当代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我们班选择的阅读篇目是茅盾先生的《风景谈》,请大家深入阅读文章,多方面解读,选点完成一篇文学评论。




QINGJINGRENWU
学校文学社
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感时忧国”为主题
01
梳理文本,看到“形”
风景谈也即谈风景,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请你阅读文章,找出写景段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风景将其改写成现代诗歌,注意诗歌要有题目。
本文以新闻纪录电影拍摄剪辑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的六幅画面,自然地分成了六个部分。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水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沙漠驼铃
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高原归耕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
这里的“长”,好在何处?什么不用“伸、冒”?
长,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两支牛角从山那面由短而长逐渐出现的过程,而且用拟人手法把黑静立不动的山脊写活了,写神了。而“伸、冒”就太一般化了,缺少灵气。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短歌,从山顶上“飘”下来。
“ 飘”字写出了歌声的什么特点
它不但写出了歌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点,而且把陕北老农在清风明月之下一路走一路唱的神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自然朴实的风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延水夕照
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怎么理解作者笔下的“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① 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号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
② 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崇高的精神。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唯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石洞雨景
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他们是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是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一对是延安青年,学习讨论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
作用: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
桃林小憩
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盘,断石碑,破石阶凌成的“茶桌”——一切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应是第一自然加上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
北国晨号
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
① 作者先写“贴照簿”上“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的小号兵,然后再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② 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更是令作者赞叹不已了。用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
“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荷枪战士的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涵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灭亡,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排成队的士兵,而单写两个士兵呢
这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手法。他们不只是形单影只的两个士兵,而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化身,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象征;他们也不只是屹立在北国的宝塔山上,而是屹立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茅盾先生的笔下,风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而是与人的生活、情感、精神紧密相连。他通过描绘不同场景下的风景,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
02
探究文本,寻找“神”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如何理解这句话?
① 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③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④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⑤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既各自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全文的题旨,是统摄全文思想内容的“神”;它们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它的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性,增添了音乐美。
深入探讨(一)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
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深入探讨(一)
深入探讨(一)
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①先写第一幅画,是想要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②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深入探讨(二)
这六幅画面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水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深入探讨(一)
深入探讨(二)
不可以。
横向的风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夕河晚归、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体现出散文选材的“形”之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
纵向的风景,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客观、荒凉);
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改造,乐观,追求、积极);
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守护、坚毅)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讴歌延安军民身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层层深入。
而议论语句中的“更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本文借赞美自然风光,热情赞扬了解放区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情操,抒发了自己热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深情。
03
欣赏文本,了解作者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如何理解张光年的这一评价?


《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选材恰当,中心突出
结构似散实严,一条线索贯穿相连
洗练、细致、清新的语言


《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茅盾先生并没有忘记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风景的变化和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自己对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往往可以通过其对待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来体现。而那些能够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的人们,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
……
失去风景的时代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并结合《风景谈》深入理解“风景”内涵。
时代不等同于小说。标题是“失去风景的时代”,而文章重在谈失去风景的小说艺术,这是否文不对题呢?




不会“文不对题”。
④人们和所处的时代精神是契合的。本文“失去风景的时代”,是一种真情流露,引发人们对生活对自然风景的深沉思考。
理由如下: ①时代不等同于小说,而小说是时代的反映。小说是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一个隐喻。对文学经验,对自然环境的认知,都与小说息息相关。
②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所处的时代。小说多数细节都是对生活的复制,但小说仍要高于生活,关照时代的印痕,“失去风景的时代”就是高于生活的概括。
③小说有鲜明时代烙印,作家将自己融化在所处的时代,努力倾倒在时代的怀抱里,抵抗时代的平庸与不足,表达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思与关爱,这是人性良态。
“风景”不是冷冰冰的“自然”或“环境”,而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风景”是人对自然环境感知、认知和实践过程的显现。人对自然的感知或情感体验所形成的“风景”,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风景”还与环境、园林、伦理、美学、艺术、遗产、历史考古、人文地理、景观生态、保护管理、规划设计、公共开放空间知识等密切相关。
请根据本课所学,
选一个点写一篇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