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 伶官传序》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 伶官传序》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09:3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复习学案(学生版)
复习目标
实虚词 读与记 背与写 主要内容 素材主题
恨、盛、告、其 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总结规律 背诵并能默写全文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史论,叙述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却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借助前后对比,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纵说盛衰之理,从-个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逸豫亡身,学会自律/忌白满,宜谦虚/重视细节
一、挖空练习
请解释划线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 )三矢赐庄宗而(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 )也。与( )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 )其矢,盛以( )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归纳并积累文言词汇
1、本(10年2考)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4)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5)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寻《谏太宗十思疏》)
2、抑(10年2考)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易(10年10考)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伶官传序》)
(3)贼易之,对饮酒,醉(《童区寄传》)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1)此三者,吾遗恨也/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归去来兮辞》)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传》)
(3)(2020·全国卷I)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2019·全国卷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5)(2017·天津卷)位不进,亦不怀恨
(6)(2016·天津卷)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三、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4.《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中的句子是: , 。
5.《伶官传序》中作者“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四、文句翻译
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五、素材运用
话题一 俭以养德
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先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光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裁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唐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
话题二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不一定可以兴国,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满招损,谦得益。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自从在24岁袭得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这是何等的壮阔,甚至多“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觉得自满。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的是多么的凄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去做,我们就能成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沉迷,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变得困惑和愚钝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剑在鞘却不能快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
话题三 玩物丧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上演,让人唏嘘,让人感叹。商纣王宠爱妲已而亡国,周幽王宠爱褒姒而亡身,夫差宠爱西施而命归西天,唐明皇李降基宠爱杨玉环而招来“安史之乱”,使大唐走向衰败,最后灭亡,南唐后主李煜因沉迷诗画美人而终失天下。这些亡国败家之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开国皇帝那样勤勤恳悬理家治国,而是像庄宗一样“玩物”,最终使江山易主,国家改姓。深究其原因,莫不是“智勇多困于所溺”,莫不是逸豫而导致亡身。历史,像一位老人时警醒着我们。
五、能力提升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文中标红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
C. 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
D. 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
B.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
C. 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D. 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而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复习学案(教师版)
复习目标
实虚词 读与记 背与写 主要内容 素材主题
恨、盛、告、其 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总结规律 背诵并能默写全文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史论,叙述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却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借助前后对比,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纵说盛衰之理,从-个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逸豫亡身,学会自律/忌白满,宜谦虚/重视细节
一、挖空练习
请解释划线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赐庄宗而(表顺承)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表转折)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给)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敬词,用以替代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其矢,盛以(用)锦囊,负而(表修饰)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正)其系(缚)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函(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无节制),岂独伶人也哉?
二、归纳并积累文言词汇
1、本(10年2考)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4)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5)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寻《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1)动词,探究,考察(2)形容词,本来的,原来的。副词,本来;原来。名词,片版本;底本。5)名词,草木的根。
2、抑(10年2考)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答案:(1)形容词,抑郁;低沉(2)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可译为“可是”、“不过”(3)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3、易(10年10考)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伶官传序》)
(3)贼易之,对饮酒,醉(《童区寄传》)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答案:(1)动词,更换,交换(2)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3)动词,轻视(4)形容词,平坦(5)改变,更改。
4、盛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伶官传序》
(2)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4)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伶官传序》)
(5)官盛则近谀(《师说》
(6)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7)风声一何盛(《赠从弟》)
(8)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子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1)形容词,兴盛,旺盛,强盛 (2)动词,装形容词,骄盛,旺盛(4)形容词,强盛)(5)形容词,显赫:高贵(6)形容词,充足,富足(7)形容词,天,猛烈(8)形容词,好,隆盛

(1)此三者,吾遗恨也/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归去来兮辞》)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传》)
(3)(2020·全国卷I)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2019·全国卷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5)(2017·天津卷)位不进,亦不怀恨
(6)(2016·天津卷)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答案:(1)遗憾(2)遗憾(3)怨恨(4)遗憾,后悔(5)怨恨(6)遗憾,后悔
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助记小故事】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1)语气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 (2)何其,表程度,多么(3) 代词,他 (4) 语气副词,大概,表揣测语气
三、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4.《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中的句子是:满招损,谦得益。
5.《伶官传序》中作者“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文句翻译
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他)恭敬地取出箭来,用丝织的口袋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就把箭收藏到宗庙。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把报仇成功的消息告诉晋王时。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白然的道理。
五、能力提升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文中标红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
C. 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
D. 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
B.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
C. 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D. 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而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
10. D H L 11. C 12. B
13.
(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
(1)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
14.
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
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解析】
10. 句意: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各自断开;“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故D H L处句读。
A.正确。
B. 正确,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句意: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整个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C. 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句意:攻取敌人的策略。/胜败的命运。
D. 正确,都“变更、改变”。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故选C。
12. B.“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
故选B。
13. (1)“广仁大义”,大仁大义;“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奚为”,怎么做。
(2)“假”,通“嘉”,赞美、表彰;“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厚”,形容词作动词,厚待。
14.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可知,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由材料一“礼也者,民美之”和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材料二: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