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C.短暂的西晋王朝 D.三国鼎立的形成
2.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4.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5.“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西晋统治者的政策B.八王之乱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6.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
牧马图(魏晋墓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砖画)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7.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东晋王朝。有人说东晋的建立标志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个说法的依据是( )
A.单一汉民族形成B.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同一
C.国家的完全统一D.于战乱中取得相对稳定
8.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朝廷决意收复中原B.朝廷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9.“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某一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10.先秦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统称为“粽”。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南北文化习俗交融 D.端午节日开始形成
11.“龙门石窟千古秀,雕刻灵动天地愁。”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这里的“宗教”是(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2.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 )
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13.220年, 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14.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 。后来又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5.下图中A处应填写的史实是 。
16.北朝时,贾思勰撰写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7.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降,历经魏晋南北朝,伴随着政治中心的多极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改组,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出现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局面。在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它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江南地域生产力获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也就确立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及影响,(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1分)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1分)并就其创造性成果任举一例。(1分)
材料三 相比之下,虽然这个时期的我国历史也经历了剧变,在西晋短期统一后,北方建立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分裂长达270多年。但是,我国在分裂时期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为重新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国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的基础有哪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趋势说说你的看法。(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22分,第20题20分,共42分)
19.(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 曹操统一北方后,挟胜利之余威,准备一鼓作气下江南,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看着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哪次战役?(2分)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4)有人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
20.(20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王朝分裂,多个政权并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4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某一历史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6分)答案:
1.(D)
2.(C)
3.(D)
4.(C)
5.(B)
6.(D)
7.(D)
8.(B)
9.(B)
10(C)
11.(C)
12.(B)
13.曹丕
14.同姓诸王
15.北魏孝文帝改革。
16.《齐民要术》。
17.“天下第一行书”。
18.(1)背景:政治中心的多极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改组。(1分)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生产力的进步,确立其经济的历史地位。(1分)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1分)
(2)原因:中原人民大量外迁。(1分)概况: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1分)成果: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1分)
(3)基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2分)
(4)看法:经济发展、文化认同、民族交融等是国家统一的前提。(2分)
19.(1)
问题:州牧割据,东汉王朝趋于瓦解。(2分)
(2)战役:赤壁之战。(2分)联系: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等。(任答两点得2分)趋势:从分裂到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2分)
(4)论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8分)
20.(1)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招揽各种人才等。(答出两点,4分)
(2)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任答两点,得4分)
(3)重要举措:迁都洛阳。(2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统一因素:局部统一的完成;(2分)江南经济的发展;(2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