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拓展阅读6《晏子使楚》《杂说》《讽谏小议》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拓展阅读6《晏子使楚》《杂说》《讽谏小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12: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晏子使楚》《杂说》《讽谏小议》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晏子使楚》主要学习与理解晏子在外交斗争中机智与幽默的智慧。
三、《杂说》主要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关于《讽谏小议》,可让学生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与ⅩⅩ的一次精彩对话》
2.《与 ⅩⅩ老师的一次交谈》
六、“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
一、《晏子使楚》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晏子使楚》,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这是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从论辩性来说,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在以下两点相似: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以口头论辩为主。但和前面一篇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安陵君与秦王相比是弱者,而晏子代表的齐国和楚国一样都是大国。当使者的,国力不同,形势不同,策略也有不同。唐且处于弱势,除了口才之外,就是拚命。而晏子则全凭口才。
  一般地说,春秋游说之士,基本修养就是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辞令。所谓善于辞令,常常被理解为化解对抗,缓和紧张,语气委婉。像唐且那样不惜拚掉老命,是很少见的。但这不等于说,特殊情况下,游说之士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进行反击。晏子和楚王论辩的最大特点,就是机智幽默,针锋相对。
问题一:楚国和齐国同为大国,照理楚王应该善待齐国来使。可是楚王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小心眼,搞小动作。先是弄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是在拿晏子的矮个子来开玩笑,对晏子是带有侮辱性的。
问题二:对此,晏子采取了什么办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取的办法是针锋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对:“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话的妙处在于:第一,拒绝入门,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不是我无理拒绝,而是有道理的。道理不是为我考虑,而为对方考虑。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是骂人,但是骂得含蓄,留有余地,其中有假定性,如果是狗国的话,就只有这个门,但我出使的是楚国,楚国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第三,这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说法,就把对方放在一种两种选择判断中:1,如果你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2,如果你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侮辱晏子,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问题三:网上有一篇文章说,晏子的这个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不太妥当。如果楚王感到你骂他是狗,他火了,声明说,这不是狗洞,你看着办,自便罢。这样晏子就不能完成任务了。他应该这样说:“看来你们缺乏诚意,准备也不够,是不是我先回去,你们先请示大王一下?”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这就是没有看懂晏子使楚要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晏子在这里,既要完成外交的任务,又要不失尊严。如果主动打退堂鼓,既不能完成任务,又不能在才智上胜过对方了。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入,就是一大胜利。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的即兴应对的胜利。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下,现场即兴反应是关键,需要的是急智,事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本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即兴应对,既针锋相对,又不失理路,显得机智幽默。
问题四:晏子与楚王斗智的第二个回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把你这样的人派到我们这里来。这是公然小觑晏子,也是带有侮辱性的。对此,晏子是怎样回答的?请说出他的话语中体现怎样的智慧。
明确:晏子所用的方法和前面的有一点相似。他毕 ( http: / / www.21cnjy.com )竟身为齐国宰相,当然要维护自己尊严,但他不是直截了当的顶撞,而是退一步,说自己不行,不行的人,才到不行的国家来。“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这句话,在逻辑的空白中暗含着这个意思:如果你说我不行,那就是因为你不行。晏子的语言机智,显然高出楚王一筹。楚王在晏子面前显得很笨,骂人的话,瞧不起人的话,都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晏子骂人的话,刻毒的话,都是暗含在话语的逻辑空白之中的,而且都不是顶撞对方,相反是在语义表面上,顺着对方的话说,我是不行啊,那是因为你不行。把对对方的进攻,暗含在对他的赞同之中。
问题五:楚王处心积虑要侮辱 ( http: / / www.21cnjy.com )晏子,所设计的情境,不但侮辱晏子,而且要侮辱整个齐国人。抓了一个人,从宴会堂前过,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借此上纲,说怎么齐国人都长于偷窃啊?在这种情况下,晏子如果直接反驳楚王的逻辑错误,该怎么说?
明确:从一个人犯了偷窃罪,怎么能推断出全体齐国人都善盗呢?(这在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或者叫做轻率概括。)
问题六:但晏子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那样有一个缺点,就只是被动地防守,没有反击。
问题七:那么,他最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应对呢?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用的方法,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和学者常用的办法,那就是类比法。他说,橘子生长在淮南的时候,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品种虽然相同,但是环境导致变异。从这个植物生长变异的现象,晏子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环境改变品质,“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这个反驳的好处是:一来说明,他本来在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是良民大大的好,之所以为盗,是后来变的。二来说明,他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在楚国这个地方,是楚国的环境所致。这就不但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论点,而且骂了楚国是强盗窝。这个骂法骂得巧妙,因为他没有直接骂出来,而是利用对方提供的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种幽默应对的办法。
问题八:你怎样理解楚王的笑?
明确:楚王的笑,既有对晏子的辩才表示欣赏,也是一种自我解脱。也是尴尬心里得体现。
问题九:楚王把晏子称为“圣人”,而且说,圣人是开不得玩笑的,自己则是自取其“病”。对于楚王的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从文章一开始,楚王说那么多的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很放肆粗野,都是送给人家话柄,不像个有权威有修养的王者,倒是这一句话说得很有分寸,以退到底线为守,再没有什么话柄给晏子,使晏子的口才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附:《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就在大门的旁边另外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招待宾客的人换一条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居然派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了,一起挥洒汗水就汇成大雨,肩并肩,脚接脚地居住在那里,怎么会没有人呢?”
楚王说:“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当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些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不贤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无能的国君那里。我晏婴是最不贤无能的,所以正适合出使楚国。”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左右的臣子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现在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个什么法子呢?”
左右的臣子说:“当他一到,让我们绑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人,从大王跟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就说:‘齐国的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啦?’我们就说:‘犯了盗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请他喝酒。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了楚王跟前。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啦。”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象,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水土不同啊!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偷盗?”楚王笑着说:“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被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啊。”
二、《杂说(四)》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杂说(四)》:
1.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2.朗读课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积累重点词句。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伯乐相马”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看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人们把千里马当成了一般的干苦力活的马来使用了。为什么韩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呢?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问题一:千里马有怎样的特点?
“日行千里”“食量大”(一食或尽粟一石)
问题二: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讨论后归纳总结:“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同情)读出同情。
问题三: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它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它就没有那么深刻,没有那么受人喜爱,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讨论后归纳:
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因为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没有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还用鞭子抽打它。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憎恨鄙视嘲讽)
伯乐要对千里马负责。为什么?因为他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那么作者对伯乐是一种什么情感啊?因为伯乐在这个世上太少了,作者多么渴望世上多一些伯乐呀!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伯乐作用的强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也要对自己的遭遇负责。千里马一定要表现,而不是像文章说得那样——“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要经常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千里马。
问题四: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种写法后人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或者叫做托物寓意。
问题五: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
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样的情感吧。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附:《杂说》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三、《讽谏小议》
1.学生课外自学《讽谏小议》;
2.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是怎样分析了中国古代诤谏制度的?
明确:首先,它存在的基础就是一个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王权的特点就是专制,就是独裁,就是“独霸”,人君“连对骨肉、功臣、亲信都心存疑虑,提防他们对自己的宝座有觊觎之心。”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不能相信任何人,也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真理的。作者引用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寡人”,给予了新颖的解释,说这是君王的“孤独感”的表现。这种说法很新鲜,给读者以很有趣味的感觉。但这并不是说这个解释很准确,相反,是有点牵强的。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的本义是“少”。《说文》:“寡,少也。”《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成语“寡不敌众”,都是这个意思。后来才指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人君自称“寡人”,并不是孤独的意思,而是一种自谦之词,说自己是“寡德”之人。(据考证,在唐代以前,王侯、诸侯夫人,甚至普通的士大夫都可以自称“寡人”,唐代以后,才成为皇帝的“专利”。)但本文是随笔体的写法,只要不无道理,显得机智,就不太追求严密和准确性。这叫做涉笔成趣,和正式的论文不同。
问题二:下面这二句话,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他孤零零一人料理庞大的帝国,当然力不从心。他的希望是:属下既不挑战自己的权力,又能够排忧解难。
……
君臣关系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无理性的统治与服从,这是天下最不平等的关系。 
明确:从根本上揭示了诤谏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局限,强调其严酷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冤枉死了还要谢恩)。而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古代游说之士的限度,而不至于把古代帝王与臣下的关系理想化。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表述文章的主题句的?
明确:随笔要有趣味,就要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的生动性,就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性。因此作为主题句“其实臣子对君王的进谏,实在是一种刀斧手阴影下的血腥冒险。”作者把理性和形象、深邃和情感交融起来。
问题五:对于主题的论述,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随笔要有趣味,但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和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智趣。历史知识的含量,成为随笔成功的一个条件。历史上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个一个讲,没有那么长的篇幅。在这样一篇小文章中,只能采取简单枚举的办法,一笔带过,把最突出的部分,最具震撼性的细节提示一下:
比干进谏商纣王,结果被挖了心;春秋时代的史鱼,干脆自我了断,来个尸谏……
海瑞要直谏,就变得聪明而冷峻了,自己先准备好棺材。
问题六:文章写到这里,似乎任务已经完成,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封建诤谏制度的矛盾揭示得相当淋漓,到此为止,亦未尝不可。但是读来未免感到单薄。为什么,因为论点只有一个层次。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深度还是有限。为了深化论点,作者在层次上进行了转化。那么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个转化的?
明确:转化的方法,就是从上一个层次的事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新的矛盾。上一个层次,举比干、海瑞的例子,是说明诤谏制度的残酷。紧接着,来一个明英宗的感叹:“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为什么呢?论点很自然地深化了。下面的论题,就很明快的亮出来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君王本身。暴君手下出佞臣,明君手下出骨鲠之士。接下来的例子,举得很雄辩,裴矩在隋炀帝治下是奸臣(作者在这里突然用了一个口语词语:马屁精,很有通俗的趣味),而到了唐太宗治下,又成了直言之士。
把新层次上的论点总结起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例证的方法,一个是理论的方法。但是,他不用自己的话,因为用自己的话,不如用历史文献上的话,这也是智趣决定的。作者用了史学家司马光的话:“皇帝不喜欢批评,忠臣变佞臣,皇帝喜欢批评,佞臣变忠臣。”光有一个例证可能变成孤证,所以作者又引用了元朝一个很没有名气的大臣的话。为什么呢?引证不是以权威的为上吗?但引文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新异,最好是冷门,冷门的例证,会带来新知识,随笔本来就有传播知识的任务。此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概括面广。唐朝的贤臣,已经广为传播了,元朝却是个冷门。权威的例证,很多是多次引述过的,容易造成重复,失去新鲜感。而名气不大的人的语言要引用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真有过人的深刻或者生动。元英宗问身边的人今天是否还有魏徵那样敢于说话的人时,拜往说:
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圆盘子盛水,水是圆的;方杯子盛水,水就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徵才敢说真话。
这话不但说得很深刻,而且还很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形象,值得一引。但这好像不是古人的话,因为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其原因是,这是一篇写给初中生看的文章,引用原文多了,很容易变成阅读的障碍。用现代汉语转述,也是一种引用方法。这不是很有权威了吗?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还要用自己话来说一下,当然话要说得漂亮一点:
皇帝是标杆,臣子不过是随杆移动的影子。
问题七:这是论述的第二个层次,已经是相当深刻了,但是作者还是没有想结束的样子。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主旨是讲进谏的风险的,论点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这里,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是只要遇到明君,就没有风险了。是不是这样呢?又一个层次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即使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也是很危险的。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没能贤明的皇后,魏徵的命运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提出这个矛盾进行分析,论点就有了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管封建王朝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设立谏诤机构,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这样的官职;但是,又正是封建体制本身,养育了阿谀逢迎之徒。最后作者又一次强调:
真正的批评不可能存在于主奴之间。
更为警策的是作者最后的结论:
没有平等,就不能分享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是写随笔,追求趣味性,但更为突出的是,作者对思想深邃性的追求。
四、“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晏子的机智幽默化对抗为一笑。本篇对话的特点即幽默应对。)
楚王输了却笑,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晏子的应对,确实十分机智幽默。幽默的功能,就是把矛盾对抗化为轻松一笑。第二,楚王与晏子,并非完全的敌对关系。他之所以“欲辱之”,无非是想在外交场合出出晏子的洋相,占个上风,取得精神优势,因此多半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而进行的。第三,捉盗的事端,本来就是他与左右设计的闹剧,其中的虚假胡闹荒唐可笑,他原就心知肚明。第四,他的笑,并非完全的开心快乐,多半还是自嘲苦笑。学生能答到第一条即可。
本篇的对话与其他各篇相比,最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点是机智幽默。邹忌、曹刿、唐且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晏子相反,他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装作肯定对方观点,并按照对方的逻辑,歪理歪推,使对方的荒谬最大化,用对方的观点和逻辑来否定对方。比如第一则,楚王本想让堂堂齐国使者晏子从小门入,以此来羞辱晏子的矮小。而晏子也装作肯定用小门迎接来使是合适的,但他虚拟出一个“前提”:这个小门是狗门,只有狗国才可以用它来迎接来使。于是就推导出一个与楚王初衷正相反的结论:如果你要我从这个小门进去,那么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后来,楚王又想侮辱晏子是齐国最“不肖”的人,晏子也是表面上承认这点,并由此歪推:正因为我最不肖,所以齐国才派我出使楚国这个最不肖的国家。这样,楚王说晏子最不肖,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国家最不肖了。第二则故事中,晏子也没有正面论证那个人到底是不是齐国人,是不是真的偷东西了,即使是,一个齐国人偷东西也不能证明齐国人“固善盗”,等等,而是表面上承认这个人就是齐国人,确实偷东西了。但他抓住这个人是在楚国偷东西这一契机,歪理歪推,得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本来楚王想用来说明齐国是盗国的案例,到头来反倒成了证明楚国是盗国的证据了。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第1小题:“传说中的诤谏故事,往往把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对君王的批评,特别是那些比较成功的批评,渲染得过于轻松,好像是全凭一点口头表达的技巧,就君臣一体,同心同德,一点风险都没有。”
第2小题:不完全一样。齐王、鲁庄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闻言称善,言听计从,而唐太宗也有生气甚至忌恨的时候。另外,齐王、鲁庄公只是在某件事情上纳谏,而唐太宗是把谏诤者(魏徵)看做是自己的“镜子”,认识较为深刻。
第3小题:略。
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第1小题:详见各篇主编导读和有关的练习解答。
第2小题:首先当推《晏子使楚》,其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唐且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的第一段。它们的共同点,一是主人公表现出了即兴应对、处于不败之地的现场口语交流能力,二是双方不但有言语对答,而且有思想观点的交锋。
第3小题:略。
第4小题:略(本题是开放性的试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第3、4小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各有关练习解答。
第四题
1.使使:派遣出使。前一个“使”的主语是齐王,后一个“使”的主语是“不肖者”。宜:适宜,合适。
2.何以:用什么办法。“何”是疑问代词,作“以”的宾语,前置。
3.坐:犯罪。
4.避:离开。
5.病:责备,侮辱。焉:相当于“于之”,意为“从他那里”,另外还略兼有语气词“啊”的作用。
6.食(sì):通“饲”,供食,饲养。
7.食:吃。见(xiàn):同“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