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观沧海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30.观沧海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19: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新设计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诗歌的底子。并且第七单元的诗歌,全都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写景后抒情,或者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所以我就把同为借写壮美景抒发自己雄心壮志的《观沧海》《望岳》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诗歌,体味诗歌展现的壮美景色,感知作者凌云壮志。进而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树凌云志。
2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文大意。(重点)
2.通过赏析诗歌,体味诗歌展现的壮美景色,感知作者凌云壮志。(难点)
3.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树凌云志。
3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经学了五首唐诗,学生已经知道诗歌借物象言志抒情的特点。学生已经有了通过诵读,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人深入理解诗文内涵的能力。
4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文大意。(重点)
2.通过赏析诗歌,体味诗歌展现的壮美景色,感知作者凌云壮志。(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胸有凌云志 山河多壮美----《观沧海》《望岳》品读
心中有绿意,满眼皆是春。胸有凌云志,山河多壮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诗,透过诗人笔下的景,解读诗人心中的情。
活动2【讲授】胸有凌云志 山河多壮美----《观沧海》《望岳》品读
一、析壮美景解凌云志
(一)初识曹操
首先我们来认识《观沧海》的作者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塑造成了“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看你导学单中的相关资料。
现在来谈谈对曹操的认识。
(二)诗文解析
1.《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大获全胜之后,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诗人观到了什么样的景?又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让学生跟读板书
3.这首诗题目是《观沧海》,作者观到了哪些景物?
4.作者笔下的景都有什么特点?
⑴①先说海水,请找出描写海水的句子。
②这两个句子写出了沧海的什么特点?
③咱看看大海上大风浪的情景,比对一下咱们的朗读有没有读出足够的气势,同学们再来读一遍,一定要读出大海波浪滔天的气势来。再读一遍,再读一遍。
⑵①接下来看山岛。作者笔下的山岛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在什么季节观沧海呢?
③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作者眼中的岛上景色为何却是生机勃勃的呢?
⑶现在咱们想象着意气风发的诗人站在碣石山顶,他刚打了大胜仗,要建立大功业呢,他看到了……。读出气势来,开始
生齐读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海。事业上正如日冲天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都如同“出其中,出其里”表现了沧海的什么特点?
我们看到大海,会感慨大海的博大与气势,甚至会想起《海的女儿》中那个可爱的人鱼公主,会不会想到大海大到了包容日月星辰?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想象?联系曹操这个人和写作背景想一想
生答
诗人“眼中景”是“胸中情”的外化,他想象中的沧海有多博大,他的胸怀就有多大,正因为曹操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才能有沧海囊括宇宙星辰的想象。才给我们展现出如此壮丽的诗境来的。
前面我们概括曹操笔下景物的特点时,用到了哪些词?
生答:力量气势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等
师:这每一个词无不诠释着壮美
胸有凌云志山河多壮美(板书)
咱齐读一遍,要读出诗人沧海般博大的胸怀和气势。尤其是“洪波涌起”句和想象的句子。
二、品壮美景悟凌云志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唐朝同样有位胸怀凌云壮志的诗人,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是谁呢?让我们学习他的《望岳》感受他的豪情。
我们来跟读《望岳》
生跟读
这首《望岳》,老师想让同学们跟着导学单的提示小组互助自学,相信有了《观沧海》学习的积淀,同学们一定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可以自己做答,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再有问题就问老师。
老师已经把《望岳》中的难点化成了一个个细碎的小问题,现在来检测一下老师的导学单起到作用了没有。
诗人望岳的顺序是什么?
诗人眼中是什么样的泰山?
透过诗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三、诵壮美景树凌云志
我们和着音乐来诵读这两首诗,再一次回味诗人笔下壮美之景,感悟诗人胸中的凌云壮志。
结语:
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从《望岳》和《观沧海》中看到的却是“胸怀天下者”。杜甫要“凌绝顶小天下”,眼中的泰山美到了“造化钟神秀”,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象都赐予泰山了,雄壮到“阴阳割昏晓”,高山仿佛一把利剑割开昏晓。曹操呢,于萧瑟秋风中看到树丛生草丰茂,想到日月星辰出沧海。物随心转,境由人造,“胸有凌云志,山河多壮美”。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胸怀天下,树凌云志,那是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一切都将更加神奇壮美。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学习的收获或者说说要树立怎样的志向。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单的提示复习本课,力争做到温故知新。
活动3【练习】胸有凌云志 山河多壮美----《观沧海》《望岳》品读
学习导航
一、相关资料曹操档案:
中文名
曹操
别名
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国籍民族
中国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陵墓
高陵
谥号
武王、武皇帝
庙号
太祖
曹操主要成就:
曹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织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观沧海》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诗文的题目是《观沧海》,哪些诗句写的是所观实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有何表达作用?
二、析壮美景感凌云志
(一)1.作者观到了哪些景物?
2.请写出描写海水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大海的什么特点?
3.请写出描写山岛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山岛的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什么季节观沧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5.哪些句子写的是作者想象之景?想象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胸襟与抱负?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有什么作用?
三、感凌云志品壮美景
(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二)1.杜甫在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分别写了三首旨趣、风格均不相同的《望岳》,同学们猜猜我们学的这首诗写于多少岁的时候?你根据什么推断出来的?根据这句你看出作者要表现什么样的雄心和气概?
2.全诗围绕一个字展开来写。
3.《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五岳还有那些山?
4.诗人望岳的顺序是什么?
温馨提示:可参看诗文内容。比如“齐鲁青未了”是从大处着笔,总括泰山全貌,是远望之所见。那么写景顺序就是由远望到(),“决眦入归鸟”归鸟傍晚投林,所以观景顺序又有从()到()。
5.作者望中所见,泰山有什么特点呢?
①“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烘托了泰山的()。
②“造化钟神秀”中“造化”是什么意思?“钟”呢?
“造化钟神秀”指“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泰山”极言泰山的什么特点?
③“阴阳割昏晓”中的“阴”指“阳”指
向阳的一面和背阴的一面因为山势高耸出奇,而被分割的一清二楚,极言泰山的什么特点?
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决眦”指,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
6.诗人登上泰山了么?从何处可以看出?
7.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
8.诗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9.“诗人的眼中,泰山是如此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10.《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四、默经典诗品凌云志
请把《观沧海》和《望岳》背默下来。请思考自己有什么样的志向,应该怎么做一个胸有凌云志的少年?
五、总结反思分享成长
课文学完了,除了上面的内容,你还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请写下来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