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教学内容 《观沧海》 备课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品鉴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的介绍;诗歌主旨的揭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一起去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吧。
二、作者介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 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三、朗读诗歌: 观看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四、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学习第三至五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注释:何:多么澹 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 峙: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2)译文: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3、学习第五、六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星汉:银河。(2) 译文: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3)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这里诗人以大海自比,写出了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这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4、学习第七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注释:幸:庆幸。至:极。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 (2)译文: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全诗小结: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