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了解诗歌情境交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初步学会鉴赏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录音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象、意象以及意境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学生熟悉的诗歌,从意象以及意境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3重点难点
1、诗歌的朗诵,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丰富、奇特的想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下面我们先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展示课题)
活动2【讲授】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
(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写的诗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活动3【活动】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观看出示的动画、文字背景资料)
活动4【活动】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活动5【活动】朗读
1、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出示幻灯片)
活动6【活动】疏通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临:来到。
以:连词,来 沧海:大海,诗中指渤海。
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代词,指大海。
至:极点。
以:介词,用。
活动7【活动】积累巩固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幻灯片
活动8【活动】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出示幻灯片
活动9【活动】听录音朗读课文。
视频
活动10【活动】整体感知,探究课文内容。
1、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观”到了什么?
3、看到了这些景物,引起了诗人哪些想象?
4、这些想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怀?
活动11【活动】诗文小结与赏析。
出示幻灯片
活动12【活动】配乐试背诗文。
根据视频画面试背
活动13【活动】学生代表配乐朗诵诗文
视频
活动14【练习】练习与拓展。
出示幻灯片
活动15【活动】播放《三国演义》结束曲,结束本次课。
视频音乐
课件34张PPT。观沧海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曹操(155-220)A背景资料B背景资料C背景资料 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观 沧 海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 zhìzāi
以:连词,来。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至:极点。以:介词,用。自读课文:给粉红色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字沧海:大海,诗中指渤海。临:来到。来到jié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连词,来——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这一句诗,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耸立。竦:高。峙:挺立。多么dànSǒng zhì——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聚集——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再写草木,仍是静态,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sè洪: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其:代词,指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真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幸:庆幸
至:极点
介词,用理想庆幸得很,好极了。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实
写 虚写
(想象)总写分写附文 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来写的?诗人“观”到了什么? 看到了这些景物,引起了诗人哪些想象? 这些想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怀?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其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小结本诗《观沧海》赏析 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看谁能先会背诵练习题: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它描写的具体是?????????????? ?????? 它们具有??????????????????? 的特点。
2、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 使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3、讨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拓展延伸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 诗。诗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到近来描写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 ,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 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 ”。抒情寓情于景 气势磅礴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