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0: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3 将进酒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背诵《将进酒》,分析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素养 突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必刷】
A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58分)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影响。影响之一,是在文学的题材方面。“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的。”影响之二,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把政治,也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它早就要求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大约出现于汉代的《毛诗大序》,就已经对此做了明确的阐述。这一般被看作儒家的文学观,但是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这种倾向。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和协调人神关系相比,协调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是更重要的事。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比较罕见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颇有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8分) (  )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16分)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政治和李白的诗歌创作存在哪些关联 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生平,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18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24分)
将进酒(小梅花)
贺 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②。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③。高流④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⑤初不数刘伶
【注】①浆:茶水。②六国: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三秦扫: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③裂荷焚芰:“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裾:依附于王侯权贵。④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⑤二豪: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8分) (  )
A.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
B.函谷关平时则开,乱时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C.“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
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请简要分析。(16分)
B级 情境创新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8分)
(1)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李白《将进酒》中的“          ,          ”。
(2)《将进酒》中举古人事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参 考 答 案
课时3 将进酒
1.D(“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可知,“同时”表明原因存在两方面:“稳定和繁荣”只是原因之一;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说明并未真正达到“盛世”的程度,此为原因之二)
2.A(“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推断不当。政治协调的目的应在于使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能和谐发展,使其实现自己的利益)
3.B(材料一的主要讲的是:中国文化重视政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为政治服务。B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济世劝俗,补阙拾遗,符合题意。A是在说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C是说诗人经历磨难之后创作出好诗,不符合题意。D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4.①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②要求诗歌(文学)要敏锐地反映政治,改进政治,为政治服务。
5.①政治影响了李白诗歌的题材,李白创作了大量关于个人、社会、历史的作品。②唐玄宗时期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虽号盛世,但政治上不断有大事件发生),鼓动了诗人的创作激情。③政治对李白诗歌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政治给了他参与的机会,也打击压抑了他,让李白产生怨诽,交杂一起,让李白不断感愤,吟咏成诗。
6.A(“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①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上阕中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历史、社会是变化的。②对争名夺利的批判。上阕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关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倦客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③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下阕“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饮酒的情趣,沉浸到安稳的醉乡,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8.(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