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按要求填空。
(1)合抱之木, 。(《<老子>四章》)
(2) ,远之事君, 。 (《<论语>十二章》)
(3)大学之道, ,在亲民, 。(《 ·大学》)
(4)《老子》中认为“圣人”不会失败的两句是:“ , 。”
(5)《老子》分别用“三十辐共一毂”“ ”“ ”等日常生活常见的例子来阐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君子喻于义
②士不可不弘毅
③文胜质则史
④复众人之所过
⑤致知在格物
⑥若火之始然
⑦自贼者也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⑨其未兆易谋
⑩一朝而鬻技百金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 “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独断专行。
我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坦率地说,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4.第1段中的“独断专行”的含义是:。
5.对第5段的语言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可能”“较为”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显得更为严谨。
B.用“朦胧地带”形容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内容,形象易懂。
C.“准确地”“生动地”修饰描写,表明作者崇尚现实主义的风格。
D.“只要”“也”“必然”这些词语的使用,表明作者坚决的态度。
6.第⑥段写获得诺奖后的心理变化,写法上很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7.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是《乡土中国》中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条,以此评析莫言讲的“泥瓦匠”的故事。
甲“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
乙“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维持礼的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房兵曹①胡马诗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②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房兵曹: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房兵曹,不详为何人。②竹批:斜削的竹筒。
8.下列对本诗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静结合 B.点面结合 C.虚实结合 D.描写抒情结合
9.咏物诗多别有寄托,意在言外,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去?”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②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
乙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留侯论》)
10.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履我( ) (2)不称其志气( )
11.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 A.军队 B.技师 C. 老师 D.榜样
(2)高祖离困者数矣( ) A.遭受 B.离开 C. 距离 D.背离
12.甲文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4.甲、乙两文的作者对张良成功的原因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进舟赋》序
[明]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15.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写的虚词是( )
A.哉 B.乎 C.焉 D.耶
16.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17.概括划线句老篙师的御舟之道和其他水工的差异,填写下表,并任选一个角度写下自己的感想,20字左右。
比较点比较对象 老篙师 其他水工
御舟之道 (1)观察水性水势 (2) (3)事先做好准备 (1)一味求快 (2)
结果 虽慢却成功 大多失败
感想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18.阅读下面的寓言,请提炼其中的寓意,不超过30字。
农夫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欢乐地歌唱:“我美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遗憾的是,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农夫很想把它卖掉,“这样,我的羊群里就全是可爱的白羊了”。冬天到了,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哪里有羊群的影子。就在农夫伤心欲绝时,他看到远处有一个黑点,跑过去一看,正是那只黑羊,黑羊边上是整群的白羊,他兴奋地抱起黑羊说:“多亏有了你!”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先贤警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句子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①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④爱多者则法不立。(韩非子)
答案及简析: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篇名句的背诵与准确书写能力。
“生于毫末”:出自《< 老子 > 四章》,强调事物起始于细微之处,如同合抱之木由微小的种子发芽成长而来,考生需牢记 “毫末” 的写法,避免错别字。
“迩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源自《< 论语 > 十二章》,体现了学习《诗》的多重作用,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了解自然万物,书写时注意 “迩” 字的正确写法。
“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是《礼记 大学》的核心语句,阐述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追求至善的境界,要准确记忆 “明德”“止于至善” 这些关键表述。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反映《老子》中圣人的处世智慧,因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不会失败,理解句子含义有助于准确默写。
“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以制作陶器、建造房屋为例,说明 “有” 与 “无” 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阐述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深刻哲理,“埏埴”“户牖” 等词较为生僻,需重点记忆。
二、文言小题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君子喻于义” 的 “喻”,结合语境应理解为 “明白”,君子所知晓、遵循的是道义,此为常见义项。
“士不可不弘毅” 的 “弘毅”,“弘” 有广大之意,“毅” 指刚强、勇毅,形容有抱负的人需具备坚毅品质。
“文胜质则史” 的 “史”,这里指华丽、有文采,与质朴相对,当文采过于突出而质朴不足时,就会显得浮夸。
“复众人之所过” 的 “复”,意为弥补,圣人能够弥补众人常犯的过错,体现其超凡智慧。
“致知在格物” 的 “格物”,“格” 解释为推究,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达到认知的目的,是儒家重要的认识论观点。
“若火之始然” 的 “然”,通 “燃”,是古文中常见的通假字,作燃烧讲,描绘火势初始燃烧的状态。
“自贼者也” 的 “贼”,为伤害之意,自我伤害之人难以成就大事,理解文意可准确把握该词含义。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的 “劝”,结合语境应是鼓励的意思,倡导人们摒弃仇恨,弘扬仁爱。
“其未兆易谋” 的 “兆”,指征兆,事情尚未显露迹象时,最易于谋划应对,体现古人对时机的洞察。
“一朝而鬻技百金” 的 “鬻”,即卖,形象描绘出凭借技艺一日获利之丰,在文言文中表示售卖的常用词。
3.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求准确、通顺地将文言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小子” 是古代对晚辈、学生的称呼,“何莫” 即为何不,“兴” 指激发情志,“观” 意为观察社会,“群” 是结交朋友,“怨” 表示怨刺不平。整句译为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翻译时需注意保留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实词含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见” 通 “现”,显露;“明” 为显明;“是” 指自以为是;“彰” 即彰显;“伐” 是夸耀;“矜” 同样意为夸耀;“长” 指长久。全句译为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实词的准确对应,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三、现代文阅读
4.在文学创作中,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式:结合前文提到的作家要有属于自己的地方,以及与日常生活中谦卑退让形成对比,可知此处 “独断专行” 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在文学领域,创作者应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按照自己独特的视角、风格与理念进行创作,方能开辟出独特的文学天地。
5.C 项:“准确地”“生动地” 修饰描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和标准,并不能表明作者崇尚现实主义的风格。A 项,“可能”“较为” 等词使表述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让语言更严谨;B 项,“朦胧地带” 将抽象的人性复杂区域具象化,形象易懂;D 项,“只要…… 也…… 必然” 等关联词的运用,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优秀文学作品评判标准的坚定态度。所以答案选 C。
6.写法上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获得诺奖后的心理变化:作者将自己比作看戏人,把外界对得奖人的争议比作舞台上的表演,如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幽默风趣地呈现出从起初以为争议对象是自己,到逐渐意识到争议与己无关的心理转变,最后坦然面对争议,这种写法既生动展现内心真实感受,又蕴含对争议的超脱与哲思,使读者能深切体会作者心境。
7.选择甲评析: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故事中的庙可视为一个小型社会缩影,八个泥瓦匠同为打工人,他们的私人关系构成庙内小范围关系网。但在面临雷劈危机时,为求自保,形成七对一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推,在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不对等的秩序,凸显 “己” 的核心地位,就像传统社会中以亲疏远近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一样。
莫言讲的 “泥瓦匠” 的故事体现了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泥瓦匠们为逃避惩罚,通过抛草帽决定谁承担责任,最终将一人 “扔出庙门”,他们依据彼此间临时构建的 “规则” 行事,这类似私人关系中的道德准则。在此情境下,这种道德不分善恶,只为保全自身,然而这种自私自利的行径终遭惩罚,正如违背真正公义道德必将受到制裁,揭示出传统私人关系道德的狭隘与局限。
四、古代诗歌阅读
8.B 项:点面结合是既有对事物整体的概括描写,又有对局部的详细刻画,本诗中未体现此手法。A 项,前四句静态描绘马的外形,后四句动态展现马的奔跑及能力,动静结合;C 项,前四句实写马的外貌,后四句虚写马的品质及诗人寄托的情感,虚实相生;D 项,通过对马的细致描写抒发诗人建功立业的情怀,描写抒情紧密融合。所以答案选 B。
9.本诗以马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马的雄峻神态和非凡本领,寄托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豪迈乐观的情怀:开篇点明胡马出身大宛,“锋棱瘦骨成” 勾勒其矫健外形,暗示诗人对不凡才华的向往;“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刻画马的英姿,展现诗人对卓越才能的追求。后四句着重写马的品格,“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借马的忠诚、勇猛,寄托诗人对忠诚品质的推崇及愿为国捐躯的决心;“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直抒胸臆,彰显诗人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迈乐观,整首诗虚实交融,感染力强。
五、文言文阅读
10.(1)“履我” 的 “履”,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给…… 穿上鞋,体现老人对张良的考验,要求张良为其服务,观察其品性。(2)“不称其志气” 的 “称”,解释为相称,指张良的外貌与他内在的志向和气度不相匹配,形成反差,引发后人感慨。
11.(1)“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的 “师”,结合语境应是老师之意,表明读了此书就能具备辅佐帝王的智慧,成为帝王之师,为其出谋划策,指引方向。(2)“高祖离困者数矣” 的 “离”,通 “罹”,意为遭受,说明高祖在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困境,历经磨难,侧面衬托张良辅佐之功的重要性。
12.至良所 / 直堕其履圯下 / 顾谓良曰 / 孺子下取履:此句意为老人走到张良所在之处,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让他下去捡鞋。根据动作、行为的连贯性及文言文断句习惯,在 “所” 后断开,表明地点;“圯下” 为 “堕” 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曰” 是对话标志,断开以突出说话内容,如此断句使句子层次分明,文意清晰。
13.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理由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远大的志向,目标高远:“卒” 通 “猝”,突然;“临” 指逼近、面临;“加” 是侵凌、侮辱之意;“挟持者” 即怀抱的理想、志向。此句强调大勇之人的从容淡定源于高远志向,与常人受辱拔剑而起形成对比,突出隐忍、胸怀大志在成就大事中的关键作用。
14.
共同点:都认为张良的忍耐品质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甲文通过张良强忍老人的无礼要求,多次早起赴约,最终获得《太公兵法》并勤加研读,展现其忍耐后得机遇、学智慧的过程;乙文更是明确指出张良能忍小忿,成就大谋,如圯上老人折辱他,他却能隐忍,这种忍耐是成就大业的关键,黄石老人正是看中此点才予其书。
不同点:甲文侧重于张良因黄石老人的传授,学习《太公兵法》,外力因素较为突出,同时提及他自身的忍耐,将成功归因于奇遇与自身品性结合;乙文更着重分析张良忍耐品质形成的原因,即黄石老人故意的磨砺,强调内在品质塑造的过程,深入剖析张良从刚锐到能屈能伸的转变根源。
15.C 项:“予甚安” 表达作者内心安定之感,“焉” 用于句末,带有概括总结、强调的陈述语气,恰如其分地体现作者看到老篙师娴熟驾船后安心的心境。A 项 “哉” 表疑问或反问,有强烈感叹语气;B 项 “乎” 多表疑问;D 项 “耶” 表疑问,均不符合语境,所以选 C。
16.B 项:文中未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开篇直接描述老篙师驾船闲稳,与作者的惧怕形成对比,衬托其技艺高超,属于侧面衬托;后文老篙师自述御舟之道,与其他水工盲目求快对比,正反鲜明;作者听完老篙师之言后有所感悟,是叙议结合,唯独没有先贬后扬的欲扬先抑,所以答案为 B。
17.老篙师 御舟之道:(2)识别远处危险,凭借丰富经验与敏锐观察力,提前预判水路隐患;(3)事先做好准备,依据对水性水势的了解,早做防范。感想:做事要耐心、细致,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像老篙师这般沉稳应对,方能在复杂环境中驾驭自如,驶向成功彼岸。
其他水工 御舟之道:(2)放弃长处而用短处,他们急于求成,不遵循水的规律,舍本逐末。感想:成功需要耐心和细致,盲目求快常导致失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冒进,最终只会折戟沉沙,得不偿失。
六、语言文字运用
人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偏私,应明白不同特点的个体也有独特的价值:这则寓言中,农夫起初因黑羊毛色与众不同欲卖掉它,只偏爱白羊,然而在雪地中,黑羊却发挥关键作用,拯救羊群。由此可知,人不能仅凭主观喜好评判事物,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闪光点,在特定时刻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应摒弃偏见,珍视多样性。
七、作文
19.以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为例:
审题:材料围绕诸子百家经典语句展开,引导当代解读。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一句,启发我们反思对事物价值的评判标准。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往往以实用、功利眼光衡量一切,忽视看似无用之物的深层价值。
立意: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旨在打破功利枷锁,探寻事物真正价值。如艺术、哲学等,虽不能即时创造物质财富,却能滋养心灵、启迪思想,为人类文明进步筑牢根基。
思路:文章开篇可描绘当下功利读书的乱象,如为名利死读书、读死书,将读书纯粹功利化。接着引用名言,如老子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车轮、器物、房子等为例,类比读书,点明无形思想、乐趣等 “无用” 之处方为读书大用。再列举陈寅恪、傅斯年等不为名利读书,沉醉学术,终成大家的事例,与功利读书者对比。最后呼吁摒弃功利观念,享受读书求知、涵养精神的乐趣,领悟无用之大用,升华主旨。 其他几句名言亦可遵循此思路,先解读含义,再结合现实剖析,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升华,阐述对当代社会、人生的启迪。
参考译文:
甲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乙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过人的节操。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一定会拔出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具有大勇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的老人授予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世人不加考察,把那老人当作鬼怪,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张良兵书。在韩国灭亡时,秦国正强盛,秦王用刀锯鼎镬等刑具来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安居在家没有罪过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再没有能施展本领的机会了。执法过分严厉的人,他的锋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威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想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伏击中达到目的。在那时张良没有被捕杀,(他与死亡的)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实在太危险了!富贵人家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 他们的生命宝贵,在盗贼手里死掉太不值得了。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做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的计策,因为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才可以成就大功业。所以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谦卑待人,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于是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将臣子和妻妾送往吴国,三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屈居人下的,是普通人的刚强。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进的气性,使他能忍得住小的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向来没有交往,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让他做奴仆的事,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就是秦皇不能让他惊惧和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汉高祖成功的原因,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百战百胜,但是轻易消耗了他的兵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的锋芒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汉高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性,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一定是身材魁梧、长相奇伟,然而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向和气度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缘故吧!
参考译文:
①我出使到云南,行程将近万里,所经过的地方都是重重的高山,重重的峻岭,我或坐车或骑马,颠簸劳顿,奔驰跋涉,经受不住这样的劳累。到了永宁,就租了条船前往云南,希望可以代替陆路行走的辛劳。
②当时已是深秋下霜时节,江中的礁石露出了水面,江面狭窄,水流迅疾,就像弓弩机关扣发箭羽疾飞一般,水势不能稍微缓一点,我心中十分惧怕。而老船师,驾船却神定气闲,自己在船头叫喊,另一个人在后面掌舵。掌舵人手扳船舵,时左时右时缓时急,不敢自作主张,一切都看老船师指挥,老船师则用头、用手、用眼睛指示舵手,时而叫着往左,时而叫着往右,时而叫着“慢、慢”,时而叫着“快、快”,舵手一一与之相应。船的侧、正、快、慢,都与水势相合,不与江岸相碰,也不与礁石相撞。我的心很安定啊。
③我问船师:“你驾船,有方法吗?”老船师手执竹篙,说道:“有。请让我斗胆说一说。做事备用的是工具,工具不好使时就不称心。我使用工具的,是我的手脚耳眼口,我的手脚耳眼口稍有懈怠就不能派上用场。手脚耳眼口都是受心的役使的,心不专则手脚耳眼口就不受役使。叫喊与船舵,是我的工具;往左、往右、慢一点、赶快、斜一点、正一点、快、慢,都是我在使用工具。所以我先要使我的工具保持良好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我使用,手脚耳眼口不敢稍有懈怠,心不敢稍微分神,这样,才能在平稳的江流中从容地行驶,在奔涌的漩涡之中剧烈的摇晃而不用担心。然而我又能观察水性和水势,所以那些河流交汇处、水深之处、水浅有漩涡之处、水下的沙滩、隐藏着的礁石,我远远就能辨认出来,能在十多里路以外知道这些情况,因此就能早做预备,而不至于损坏我的船。别的船工常常讨厌船走的慢,把船撑的很快,放弃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短处,所以大多损坏了船只。我只是顺着水的主流行船,不用绕道,虽然船到目的地迟一点,却能避免撞坏船只。我的方法就是这样罢了。”
④我说驾船就像一项手艺,人的处世反而不如驾船这门手艺吗?因此把老船师的话记下来作为序言,写了赋以此来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