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 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 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单选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单选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单选题
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简答题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简答题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幸福的花儿越开越胖
秦湄毳
一缕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光瀑如一条悬挂的小河,尘埃在这光的河床里,密密匝匝飞腾,一闪,一闪。
正值春日午后,一堆斑斓的花朵奔跑着,冲进矿上职工食堂。
打饭的服务员举着汤勺拎着菜铲子愣住了,那些晚了钟点升井的煤矿工人们,正站着、坐着在大嚼特嚼,比力气似的正呼噜呼噜喝着粥,“辽阔”的食堂大厅,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一声又一声“哼——哼——”异样的声音,吃饭的人,都停了吃喝,空气凝住了,只有顶棚上旋转着的大吊扇在吱吱旋转。所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全都盯在那只肆无忌惮地奔进食堂来的那一团滚动的花朵——一头浑身缠满迎春花的猪!
看,一颈、一背、一肚、四蹄,甚至小尾巴上,也甩着一串金黄色的迎春花。
猪——哇——哈哈——所有的人哄堂大笑,有谁还笑喷了,汤和菜洒落得哪儿都是。
“嗨,又是喂猪那娘们儿作精哩!”
“娘的,男人死了都不知道心疼!”
“过的啥日子,还有心这样做。”
这时,一个满身同样花哨的女人吆喝着,挥着一根柳树枝子,跟孙悟空追赶白骨精似的冲进来:“哟,嗬!爬回圈里去!快!滚!”
她撵着轰着赶着追着,圆乎乎的两团,分不清哪是猪,哪是花,哪是肉团,哪是花苞。这样两个“花皮球”,一高一低在食堂里热闹非凡地表演,笑的、骂的、吆喝的都有,食堂里的人像是在看戏耍。
终于,矮的那堆花,叽里咕噜滚着,蹿向食堂门上的门帘子,那团高胖的花花绿绿转回脸,扭头看一眼那些盯着她的眼珠子,大眼珠、小眼珠,双眼皮、单眼皮,眼珠里有冷、有漠、有怜、有悯、有嘲、有讽……她看不见,没感觉,脊背上“五味杂陈”,麻麻的一片,她用柳枝挑着帘子一角,侧歪着花花胖胖的身子挤出去,只一蹭,头上戴的那一圈“花红柳绿”,还摇摇摇,差点儿坠落下来,女人咧一下大嘴巴,抬手去扶住,冲着食堂里哈一下腰,怪异的表情跌满地,她追撵着那只戴满了花朵的猪而去了。
“哗——”她身后人们又笑翻了天!
那一缕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的阳光,在声浪里摇荡,光瀑闪断,悬挂在空中的小河坍泄了,又默默聚集起来,尘埃一飘一飘地飞……
她是谁呢?唉,就是矿上猪场喂猪那女的呗。
这个给猪挂花挂草的女人,如今已经退休了,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养猪的女人,或者称她是“给猪戴花那女的”“喂猪那娘们儿”,也有街坊邻里的女人会对着孩子说“给猪戴花的那个婶”,还有叫她诨号“猪戴花”或者“香破天”……几十年了,鲜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而她也早就习惯了这乱七八糟的称呼,也习惯了人前人后那些关于她的议论与诉说。她过她的日子,尘埃想飞扬就飞扬。
她的男人曾是矿上的挖煤工,几十年前出事故死了。那时,她才二十出头,拖着高高低低的三个孩子来到矿上,接受事故科的后事处理。形貌拙笨,男人死了还不知道哭,打量她粗憨的模样,事故科的人议论:“这女人来了能干啥,除非去喂猪。”
就这样,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转户口来到煤矿,顶替了死去男人的班。矿领导还真的安排她去了矿上的猪场喂猪去。她便格外卖力气地养猪圈里那一栏一栏的猪。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夏天的蚊蝇,她都耐受,抗得住腥臭,抵得了寒暑,她还咧着大嘴巴嚷,城里比乡下总是舒坦,这活儿再苦再累,也没有乡下农活损耗人!她快乐得像她喂养的猪,吃饱喝好,舒服舒心——不想那死鬼,他都不管俺娘儿几个了,不想他,喂猪、喂孩子、喂自己,过日子。
春天,春天,来吧,来啊——喂猪的女人喂猪的时候,总是这么打着敲着猪食盆喊,像是一只叫春的猫,她一年有三季都在等待春天,都在盼望春天。
她叫着“春天”,满圈欢蹦乱跳,“春天”来了。
猪场周围疯长着成滩成片的草,草堆里生出枝枝串串的花儿,各色的都有。粉的、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莹莹的、水灵灵的、清嫩嫩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给猪们戴脖子上,系尾巴上,扎大耳朵上,她自顾自在春风里笑,对着猪们笑,猪也快乐地冲她乱拱乱哼哼,花、猪、人,都在春里,花花的,香香的,鲜艳着,热闹起来,猪场里的光线,也瞬时芳香起来,明亮起来了。
(摘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4期)
选文二:
我写了她。我也没有意识到我写了她。那个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如空气一般在。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在小城,在煤矿,在我日日行走的街道上,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我不记得它们,可它们已长成我生命里的日月山河。
她是她,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她在这个空间里,她也在那个空间里,她在不同的空间里;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众生本是一人。
“请放心吧,那些虚构的名字背后确有其人,但是他们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祝福这个时代、这个季节,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摘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4期“秦湄毳创作谈”)
6.单选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的开端,未见其人先写其猪,见其猪犹见其人,在设置悬念中,引领读者展开对人物的探寻。
B.全文叙事手法灵活多变,综合运用倒叙、补叙、顺叙和平叙等多种方式,使行文错落、变化有致。
C.“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既可看出“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D.小说叙事艺术精妙,呈现出面向过去的向后看状态,这恰与作家要投注、渗透的情绪和反思相契合。
7.简答题
选文一的创作具有诗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意象、语言、构思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8.简答题
选文二说“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有评论说,在“她”身上既看到了《祝福》中祥林嫂的影子,又看到了一个获得新生的祥林嫂。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榖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由视听A弗明B刑罚C失度D遂使阴阳E舛谬F雨G水乖常。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邀请、求取之意,与《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的“要”词义相同。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苟不充之”中的“苟”有“如果,假如”之意,跟“若种之日浅”中的“若”意思相同。
D.良,指确实,与《琵琶行》中“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词义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榖水泛滥成灾,唐太宗认为上天降下灾祸,是因为自己没有修好德行,于是让百官上书指正自己。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岑文本用此来说明君主应当爱护百姓,让其繁衍生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13.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贺 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这首词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②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③指亡妻的坟墓。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旧地重游,念起过往,不由悲叹万事皆非。开头一句奠定了全词哀伤的感情基调。
B.“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无理,却正是极有情之语,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有同工之妙。
C.梧桐半死、鸳鸯失伴,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D.旧日曾居的小楼伴着妻子的坟墓,自己与妻子却天人永隔,既状写眼前的凄凉之境,又抒写孤寂苦闷的情怀。
15.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词双绝,但两首词的结尾却各不相同,请从手法与内容情感层面作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理解性默写。
(1)《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2)在《<论语>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还具有坚韧、顽强、隐忍的特点;中华美食文化不仅是古老悠远的,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觥筹交错
B.琳琅满目 渊远流长 津津有味 杯盘狼藉
C.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有味 杯盘狼藉
D.琳琅满目 渊远流长 津津乐道 觥筹交错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D.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吗?其实,①。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②,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③。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网络成为我们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人人都能自由发表言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理性发声?
针对以上文字,请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现代文阅读
1. 单选题:
答案:C
简析:A 项,“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错误,原文说的是 “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是 “兼爱” 说堪称绝唱,而非大同理想。B 项,因果倒置,原文是 “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 从而保护每一个人…… 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应是因为主张 “兼爱”,所以墨子认为在 “天志” 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D 项,“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错误,原文是 “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陈独秀只是说墨子的兼爱是人类最高理想之一。
2. 单选题:
答案:C
简析:文中只是对比了墨家与儒家爱的不同原则和特点,但并没有明确论证墨家的 “兼爱” 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和更有进步意义,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 单选题:
答案:D
简析:A 项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B 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C 项是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D 项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体现了墨子的 “兼爱” 主张,符合墨子思想。
4. 简答题:
答案:材料一首先介绍墨子的身份、主张及 “兼爱” 在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接着阐述墨子 “兼爱” 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目的;然后从 “爱无等差”“兼以易别” 两方面具体论述 “兼爱” 说所蕴含的平等意识;最后总结 “兼爱” 说的意义及价值。
简析:本题可根据段落内容,梳理出各部分的核心观点和论述逻辑。
5. 简答题:
答案:①墨子的 “兼爱” 思想,主张平等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有助于消除当今社会中的歧视、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②“非攻” 思想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③“节用”“节葬” 等主张,倡导节约资源、反对浪费,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④墨子的 “尚贤” 思想,强调任人唯贤,不论出身贵贱,为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提供了借鉴,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简析:本题可结合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进行阐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
6. 单选题:
答案:B
简析:文中主要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并没有平叙。
7. 简答题:
答案:①在意象上,选文一中 “阳光”“迎春花”“猪” 等意象富有生活气息和象征意味,如 “阳光” 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迎春花” 代表着生机和美好,“猪” 则体现了生活的平凡与质朴,这些意象的运用使文章具有诗歌的意境美。②在语言上,选文一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 “光瀑如一条悬挂的小河,尘埃在这光的河床里,密密匝匝飞腾,一闪,一闪”,运用比喻和叠词,使语言富有诗意。③在构思上,选文一以 “给猪戴花” 这一独特的行为为线索,将女人的生活琐事和内心世界串联起来,结构紧凑,富有诗歌的跳跃性和节奏感。
简析:本题可从意象、语言、构思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8. 简答题:
答案:①从相似点来看,文中的 “她” 和祥林嫂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都经历了丧夫之痛,且在生活中都遭受了他人的议论和歧视,如文中人们对 “她” 的各种负面评价。②从不同点来看,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最终走向了毁灭,而 “她” 虽然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他人的不理解,但却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如 “她快乐得像她喂养的猪,吃饱喝好,舒服舒心 —— 不想那死鬼,他都不管俺娘儿几个了,不想他,喂猪、喂孩子、喂自己,过日子”,“她” 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展现出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简析:本题可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和命运等方面入手,对比 “她” 与祥林嫂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9. 答案:BDF
10. 单选题:
答案:A
简析:“便要还家” 中的 “要” 是 “邀请” 的意思,“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中的 “要” 是 “求取” 的意思,二者词义不同。
11. 单选题:
答案:A
简析:孟子的 “不忍人之心” 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道德情感,而唐太宗面对水患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自我反省和让百官上书言事,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体现关系。
12. 翻译题:
答案:(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2)所以处在平安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这是用来巩固国家的方法;做事有始有终,这是用来使国家根基稳固的方法。
简析:本题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四端”“扩而充之”“然”“达”“居安思危”“有始有卒” 等,然后进行通顺地翻译。
13. 简答题:
答案:①唐太宗自我反省,认为天降灾祸是自己德行不够;②减少饮食,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③让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简析:本题可从材料二中直接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总结。
古代诗歌阅读
14. 单选题:
答案:C
简析:“梧桐半死”“鸳鸯失伴” 运用的是比喻手法,而非拟人手法,将自己比作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形象地表现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
15. 简答题:
答案:贺铸的词结尾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通过回忆妻子生前挑灯补衣的温馨场景,以景结情,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和孤独寂寞之情。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结尾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通过设想自己年年在亡妻的墓前伤心断肠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简析:本题可从手法和内容情感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简析: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记忆,需要准确背诵和书写。
语言文字运用
17. 单选题:
答案:A
简析:“林林总总” 形容众多纷繁;“琳琅满目”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源远流长” 指历史悠久;“渊远流长” 表述错误。“津津乐道” 指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津津有味”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杯盘狼藉” 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根据语境,应选 A。
18. 单选题:
答案:C
简析:原句存在主客颠倒和搭配不当的问题,应改为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19. 简答题:
答案:中华美食是美好、华丽、精致的,也是坚韧、顽强、隐忍的。
简析:本题可将原句中的 “中华美食是…… 同时还具有……” 改为 “中华美食是…… 也是……” 的句式,使句子更加整齐。
语言文字运用
20. 答案:①枕头不只是垫着头 ②枕头高度不合适 ③也会影响睡眠
简析:本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补充。
21. 简答题:
答案:只有掌握正确的枕姿和选择合适高度、材质等的枕头,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简析:本题可根据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用条件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
作文
本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在网络时代,青年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青年应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辨别能力,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以平和、理性的态度进行交流和讨论,避免情绪化的争吵和攻击。
青年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天降大雨,榖水泛滥成灾,冲毁了洛阳城门,淹进洛阳宫,平地水深五尺,毁坏宫寺十九处,淹没民房七百多家。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由于我没有修好德行,所以上天降下灾祸,或是由于我视听不明,刑罚过度,于是使得阴阳错乱,雨水反常。我还有什么心情独自安享这些珍馐美味呢?传我令,停止供应肉类食品,只进蔬菜素食。文武百官各上奏章,尽量指出政事的过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奏章说:“臣听说开创拨乱反正的事业,成功已经很难;守住已成功的基业更加不容易。所以居安思危,是为了稳固这个事业;做事有始有终,是为了将基业发扬光大。因此古人用种树来作比喻,说年岁久远的树,枝叶就会茂盛;如果种下的时间短,树根还没有稳固,即使用肥土去培护它,用春天般的阳光去温暖它,但只要有一个人去摇动它,就一定会导致枯萎。现在的百姓就很类似这种情况。经常给予关心养护,就会一天天繁衍生息;一旦有征调徭役,就会一天天凋敝耗损。凋敝耗损的程度愈深,就会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会心里充满怨恨;心里充满怨恨,就会产生背离叛乱的意图。所以帝舜说:‘令人敬爱的并不是国君,令人害怕的并不是人民。’孔安国说:‘百姓是依靠君王生存,所以国君是令人敬爱的。国君一旦丧失道义,那么百姓就会背叛他,所以百姓是令人害怕的。’孔子说:‘国君就像是船,百姓就像是水。水能够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虽然有福禄却不敢享受,反而一天比一天谨慎,确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