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7: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回环重复的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的节奏,使人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愉快。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不很鲜明。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种既不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首先表现在音节和音节的组合。一般情况下,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时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其实,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因素。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音。押韵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流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听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听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
材料二: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初学者往往觉得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很难掌握,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它的基本规律,只是死记平仄的格式。它的基本规律只有四条,只要掌握了这四条,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列出来。这四条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下联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现三平或三仄。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除了平仄之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双声词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叫叠韵词。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词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世界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节奏都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都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
B.六言诗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
C.古代的人如果写古典诗歌,必须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来写,否则会贻笑大方。
D.《诗经》中的“蒹葭”是双声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是叠韵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节奏”与材料二中的“音调”,都属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B.四言诗的音节分配,虽然符合“半逗律”,但切分均等,没有变化,所以被淘汰了。
C.诗歌的节奏要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音节组合和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节奏的要素。
D.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讲究声音的和谐,还讲究声与情的和谐。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1段所说的“节奏”的一项是( )
A.居民小区机械打桩的节奏。 B.艺术节歌唱家唱歌的节奏。
C.《诗经》重章叠唱的节奏。 D.军人跑操矫健步伐的节奏。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王维《山居秋暝》节奏与音调的特点(平仄除外)。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
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
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7.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8.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所以A不早拔者B闻乐毅C与燕新王有隙D欲连E兵且留齐F南面G而王齐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史记·高祖本纪》中“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的“让”词义相同。
C.属,归属,与《史记·高祖本纪》中“乃以秦王属吏”的“属”词义相同。
D.安,使……安定,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莒和即墨。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3.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②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该诗作于元祐二年,时苏轼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黄庭坚送其家乡的茶叶,并附上此诗。②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③云腴:丰美鲜嫩的茶叶。④落硙:磨碎茶叶。⑤五湖:春秋时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不受封赏,泛舟五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堂”语意双关,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
B.颔联用“百斛”“泻”等词,凸显了作者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
C.诗人认为自己家乡的茶叶磨碎后叶细色美,连洁白的雪花也比不上它。
D.“扁舟”意蕴丰富,尾联的“扁舟”与苏轼《赤壁赋》中的意蕴相似。
15.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来访的诗句是:,。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5)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赤壁赋》都善于用侧面烘托之法表现音乐演奏的技艺,你最喜欢的两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
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吊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 )。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
B.先是一片迟疑不决的幽昧的微熹,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向白昼
C.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先是一片迟疑不决的幽昧的微熹,蓦地天光豁然开朗
D.你被黑洞吐向白昼,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
18.文中人称由“我”变为“你”,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常春藤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 ①?
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 ),书籍在心智塑造、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
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 ②,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 ③ ?
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导致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工具或技能培训的媒介
B.部分书籍遗憾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
C.由于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工具或技能培训的媒介
D.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常春藤中学不少同学观看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视频角度的原因已经给出,请用相同结构的短语概括出其他两个原因。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
(1)视频:新颖的推荐形式 (2)读者: (3)书籍: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我们都有过应允、惊讶、赞叹时下意识反应的体验:
“到!”
也许是“有!”“在!”“行!”……
抑或是“咦?”“噢!”“喔!”“耶!”……
一字回应,是操场点名时的清脆应答,还是某个场景下的慨然允诺?是讶然、震撼的条件反射,还是心灵受到撞击的脱口而出?是恍然大悟后的情不自禁,还是疑虑萦绕心头的讶然失声?是宇宙乾坤有我的一个宣示,还是记忆深处经久不忘的一道回音?
“一字回应”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回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经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A 项,“所有节奏都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都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 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回环重复的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的节奏”,并非所有节奏都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B 项,“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 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 “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并非无法形成半逗;C 项,“古代的人如果写古典诗歌,必须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来写” 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唐以前是依照口语押韵。D 项,“蒹葭” 声母相同,是双声词,“幽咽” 韵母相同,是叠韵词,该项正确。
  2.答案:B
  简析:B 项,“四言诗的音节分配,虽然符合‘半逗律’,但切分均等,没有变化,所以被淘汰了” 于文无据,材料中并未提及四言诗被淘汰的原因是切分均等无变化。A 项,材料一讲节奏,材料二讲音调,都属于诗歌语言音乐美范畴,该项正确;C 项,从材料一可知诗歌节奏要符合民族特点,音节组合和押韵是节奏要素,该项正确;D 项,材料二提到双声词等可强调某种声音及情绪,体现声与情和谐,该项正确。
  3.答案:A
  简析:材料一第 1 段所说的节奏是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预期得中会感到满足,还能使个体统一等。A 项,居民小区机械打桩的节奏通常是单调、刺耳的,难以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不符合文意;B 项,歌唱家唱歌的节奏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符合节奏特点;C 项,《诗经》重章叠唱的节奏富有韵律美,给人美感,符合;D 项,军人跑操矫健步伐的节奏整齐有力,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之美,符合。
  4.节奏特点:
  音节组合:本诗为五言诗,每句五个音节,节奏为三顿,如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等,符合五言诗 “二二一” 或 “二一二” 的顿的划分规律,且兼顾意义完整。同时,每句诗都有一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符合 “半逗律”,如 “空山新雨后” 为 “二三” 结构。
  押韵:本诗押韵,韵脚为 “秋”“流”“舟”“留”,在句尾押韵,使诗歌节奏更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把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
  音调特点:
  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诗中虽未明确出现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但从整体看,语言自然流畅,读起来音韵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通过字词组合追求音调和谐的特点。
  象声词:诗中无象声词,但通过对 “清泉石上流” 等画面的描绘,让人仿佛能听到水流声,间接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声音节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5.答案:A
  简析:A 项,“标题‘逝川’…… 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 错误,“逝川” 在小说中不仅有韶华易逝的感慨,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循环,以及吉喜人生的变迁等,A 选项理解片面。B 项,“多么不是时候……” 体现胡刀对妻子和打扰吉喜的复杂心理,该项正确;C 项,吉喜不顾习俗出门接生,体现热情善良,该项正确;D 项,吉喜对胡会的不同比喻蕴含爱意,该项正确。
  6.答案:B
  简析:B 项,“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错误,第三、四段将年轻与年迈的吉喜对比,主要是展现岁月对她外貌的改变,而她内在生命力并未枯萎衰竭,如她依然能帮忙接生、去捕泪鱼等。A 项,“她就是吉喜…… 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 运用复沓,有音韵美,该项正确;C 项,结尾吉喜木盆有泪鱼,情节突转且合理,该项正确;D 项,结尾 “受孕般的和平” 呼应接生情节且耐人寻味,该项正确。
  7.
  都经历悲伤:泪鱼被捕时会流泪,仿佛在哭诉悲伤;吉喜年轻时未嫁给胡会,经历情感挫折,内心也充满悲伤。
  都需要安慰:泪鱼被放到木盆中,渔妇们安慰它,它便心安;吉喜在生活中历经沧桑,也渴望得到安慰和温暖。
  都在困境中有希望:泪鱼在被打捞上岸后,能在木盆中获得意外温暖;吉喜在生活不如意,未捕到泪鱼时,却发现木盆中有泪鱼,获得了希望。
  8.
  丰富人物形象:通过插入往昔,展现吉喜年轻时的能干、美丽及对爱情的憧憬,与现在年迈、干瘦的形象对比,使吉喜形象更丰满立体。
  深化主题:往昔与现实的交织,突出岁月流逝、人生变迁的主题,如吉喜从对爱情有期待到最终孤独一人,体现命运的无常。
  使情节更有波澜:现实叙述中插入往昔回忆,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如回忆吉喜与胡会的过往,为故事发展增添悬念和情感张力。
  9.答案:BDF
  简析:“然所以不早拔者”,“者” 表停顿,B 处应断;“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表意完整,D 处应断;“欲连兵且留齐” 表达乐毅的想法,“南面而王齐” 是进一步阐述,F 处应断。
  10.答案:A
  简析:A 项,“南面” 解释正确;B 项,“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 中 “让” 是 “推让” 之意,与材料中 “让”(责备)词义不同;C 项,“乃以秦王属吏” 中 “属” 是 “交付、委托” 之意,与材料中 “属”(归属)词义不同;D 项,“吾从而师之” 中 “师” 是名词意动用法,“以…… 为师”,与 “安”(使动用法)用法不同。
  11.答案:C
  简析:A 项,“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 - 莒和即墨” 错误,原文是 “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并非特指莒和即墨;B 项,“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错误,原文是 “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是燕惠王担心,并非已成事实;C 项,对乐毅回信内容概括正确;D 项,“苏轼认为…… 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错误,苏轼认为即使燕昭王在,乐毅也会失败,原因是乐毅伐齐不符合他国利益及他想用仁义服齐民的策略等,并非命运不幸。
  12.
  (1)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13.
  战略不符合他国利益: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伐齐难以得到其他国家支持。
  策略过于仁义:乐毅想用仁义服齐之民,不忍急攻,导致数岁不能下两城,错过战机。
  14.答案:B
  简析:B 项,“凸显了作者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 错误,颔联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描写的是苏轼挥毫泼墨的情景,“作者” 表述错误。A 项,“玉堂” 双关解释正确;C 项,对茶叶描写理解正确;D 项,尾联 “扁舟” 与《赤壁赋》中 “扁舟” 都有远离尘世之意,意蕴相似,该项正确。
  15.
  劝诫友人淡泊名利:“独载扁舟向五湖” 用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劝苏轼在应诏还朝、身处高位时,不要被名利束缚,应保持淡泊。
  提醒友人铭记过往:苏轼曾被贬黄州,“为君唤起黄州梦”,希望苏轼不忘黄州那段经历,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借送茶唤起 “黄州梦”,体现对苏轼处境的关注,希望他在复杂的官场中保持清醒,表达真挚关怀。
  16.
  (1)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或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7. 答案:B
  简析:根据前文 “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后面应先描述从黑暗到光明过渡时迟疑不决的微熹状态,所以 “先是一片迟疑不决的幽昧的微熹” 应在前,排除 C、D;“黑洞把你吐向白昼” 表述更生动形象,且与前文 “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 表述风格一致,排除 A。
  18.
  增强代入感:从 “我” 变为 “你”,将读者带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坐火车过桥、过山洞的过程,增强阅读体验。
  转换视角,丰富表达:避免单一视角的单调,以 “你” 来描述,能更灵活地展现感受,如 “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使描述更生动。
  19.答案:D
  简析:根据后文 “书籍在心智塑造…… 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可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即便…… 仍然……” 表转折,D 项符合语境。A 项 “导致” 表因果,B 项陈述事实,C 项 “由于” 表因果,均不符合。
  20.
  ①您如何看待深度阅读的价值
  ②仍有读者喜爱非娱乐性书籍
  ③您如何看待这些新现象
  21. 读者:对知性完善的渴求 书籍:满足渴求的价值
  22. 作文略,需根据题目要求,围绕 “一字回应” 展开联想或回忆,写一篇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想和齐国联合起来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