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7: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魂悸(jì)以魄动 暖暖远人村
一夜飞渡镜湖月 百舸(gě)争流
B.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 青冥浩荡不见底
惟觉时之枕席 赢得仓皇北顾
C.訇(hōng)然中开 榆柳荫后檐
是醒来,亦或是睡去 钿头云篦击节碎
D.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迷花倚石忽已瞑
食野之萍 羽扇纶(guān)巾
2.诗歌朗诵比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同学们对诗句或词句的重音、停顿(|)、语调(上扬[↑]、下沉[↓])或语气的标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轻快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下列关于诗人及其作品的阐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二安”。她在南渡前,词风多轻松婉丽,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渡后多悲叹身世,《声声慢》即是一例。
B.白居易与元稹合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优秀叙事诗。
C.杜甫尤擅律诗,语言精炼。他年轻时漫游齐鲁,创作了《望岳》等诗,老年又壮游三峡,留下了《登楼》等名篇,始终洋溢着建功立业的豪壮情怀。
D.苏轼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其诗作以“乌台诗案”为界,前期作品大多抒发政治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期则侧重体现宽广的人生忧患,如《赤壁怀古》。
二、文言小题
4.积累文言实词是我们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徐小洁整理的文言实词笔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句中,“漫”意为遍布,与“漫不经心”的“漫”意思不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稠”是“多”的意思。
B.“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不同。前者指确实、实在;后者是随手的意思。
C.“枉用相存”,枉,这里是徒然的意思,和“猥自枉屈”中的“枉”意思相同。用,以,这里表示来。存,问候、探望。
D.“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等闲”意为平常、随随便便,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等闲”的意思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
5.小说中的物象等往往能在细微处传递情感,正确全面地把握这些物象,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下列关于小说中物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铅笔盒”在《哦,香雪》中的几次出现,对应着主人公心境的微妙变化,从最初感受到同学对她的挖苦和嘲笑,到最终完成对自我身份和处境的确认与接纳。“铅笔盒”也承载着主人公对外界先进文明的期待与向往。
B.《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被门钩撕坏的破布片除了体现他腼腆憨直的性格特点,还为他牺牲后新媳妇“缝”的行为埋下伏笔,体现出战争年代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C.《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枪杆中的树枝表现了小通讯员在战争时仍保留着的青春气息和对生活的热爱;两个干硬的馒头不仅表现出小通讯员的勤俭耐劳,也使“我”睹物思人,进一步刻画出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形象。
D.《品质》中格斯拉兄弟靴店的招牌从包含日耳曼姓氏,到其中一半被漆上另一个靴匠的名字,再到最后连他们的姓氏都不见了,暗示了手工业者在工业革命时代难有立足之地的尴尬处境。
6.林小燊同学整理了古诗词中一些词语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樯橹”本义为挂帆的桅杆和摇船的桨,在这里用来指代曹操的战船。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古来万事东流水”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表现的都是对时间流逝、人生几多失意的慨叹。
C.《归园田居》里“误落尘网中”一句的“尘网”指的是世俗的种种束缚,一个“误”字,尽显陶渊明对曾经“落尘网”的后悔之意。
D.《短歌行》中“青青子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衿”指周代官宦们青色交领的服装。曹操以此自比,来表达统摄天下的雄心壮志。
7.“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下列与之相关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赤壁古战场中忆古伤今,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后,将酒洒向地面,对永恒的江月抒怀,表现出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
B.李清照借来消愁的“淡酒”之“淡”不一定指酒的度数低,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与愁绪的浓厚形成对比。面对如此厚重的愁绪,多烈的酒都无法冲淡她的忧愁,显得“淡”了。
C.杜甫的满腔愁绪无处抒发,只好借“浊酒”来排遣,奈何他晚年因病戒酒,只好“新停”酒杯。“浊酒”的“浊”与“浊浪排空”中的“浊”意义相同。
D.“杜康”多用来指代“酒”,曹操以杜康解忧,和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一样,都是想借酒排解忧愁,体现“慷慨”的生命意识。
8.将草木入诗的传统古已有之,人间草木寄寓了诗人独到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木:《登高》中的“落木”指秋天树叶掉光的枝干,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B.桑树:《归园田居》中桑树表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貌。
C.草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旧居如今已长满“草树”,有物是人非之感。
D.梧桐:《声声慢》中梧桐是悲凉、孤寂的象征,配合雨声,更衬词人的愁思。
9.随着学习典故数量的增多,大家在平常交流时也常常运用典故表达内心感受。下列有关“典故”的用法与课文中相似的是( )
A.由于想一天做完周末作业,我在急急忙忙中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我真是个刘义隆!
B.看着成功当选班长的他,金小谷恨恨地想:“他能封狼居胥,凭什么我不行!”
C.吃午饭时,老师让我去趟办公室,但是我中午还有社团会议,只好“周公吐哺”了。
D.篮球场上,两支队伍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恰似五陵年少,激情飞扬。
四、小阅读-课外
10.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语段,回答小题。
(一)
(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二)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1】。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注释:【1】要眇宜修:词同时有深微幽隐的美和修饰的美。
金小谷运用上述语段观点来分析已学篇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此乃“有我之境”。词人将“我”寓于万物之中,通过鹰、鱼等意象表现出激昂慷慨的心绪。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无我之境”。陶渊明运用动静结合的白描手法,不仅勾勒出田园一隅,还能与诗中其他意象组合,表达出诗人离开官场之后朗澈澄明的心境。
C.王国维认为词“要眇宜修”,符合李清照《声声慢》的特点,但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道而驰。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吟咏的赤壁古战场并非苏轼当时登临的赤鼻矶,这种看似“刻意为之”的错位恰能体现“以我观物”的特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
11.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评价某部作品:“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他说的是( )
A.戴望舒的《雨巷》 B.汪曾祺的《受戒》
C.铁凝的《哦,香雪》 D.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12.周小梅同学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单元后整理了以下笔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首句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可以做一评点: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
B.王维《过香积寺》中“日色冷青松”一句,“冷”字不服从语法逻辑分析,可以上接“日色”,下导“青松”,从而产生一种阳光也变得寒冷的整体感受。
C.杜甫《秋兴》(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一联句法高超,“开”字既指“丛菊”开花,也指此景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引动诗人流下眼泪。
D.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愁”物质化,这在古典诗词中是经典的表现手法,其他例子如秦观的“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六、小阅读-课外
13.同学们摘抄了《金蔷薇》中有启发性的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善良和憎恨在契诃夫的身上不矛盾,他作为医生和作家绝不包庇社会的病苦,同时因为深刻地理解病苦中的恐惧,而获得仁慈的力量。
B.作者相信如“这声音是你的。我把生命与痛苦注入它那莫解的音响”这样的诗能够长存诗人勃洛克的生命,并用他的生命完美自己的生命。
C.莫泊桑自居人类的观察者,作品富有对底层群众的悲悯之情,证据便是他把一位女工沦落为巴黎妓女的故事当做素材,以纪念她卑微而脆弱的爱。
D.普希金的才思敏捷令同时代的作家惊羡,他的秘诀是善于顺应创作思维的规律,比如不会在写作不顺手的地方耗费时间,而是静候灵感的来临。
1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
只能写一篇描写等待的短篇小说。等待什么?等待谁?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使人心碎肠断。人们在千百条道路的十字路口偶然相逢,却并不知道他们以往的全部生活正是为这次相逢做准备。概率论。
(选自《金蔷薇》)
雪(节选)
才过了几天,塔基杨娜就收到了波塔波夫在路上寄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在哪里见过您。”他写道,“只是在家里我不想告诉您这个。您还记得1927年的克里木吗?秋天。老里瓦基斯基公园。我走在去阿列安达的路上。在路边的长条椅上坐着一位姑娘。她那时大概是十六岁左右。她也看见了我,站起身,迎面朝我走来。当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了她一眼。她就是那样飞快、轻盈地从我身边擦过,手里还拿着一本打开的书。我停下来,久久地凝望她的背影。这个姑娘好像就是您。我不可能记错。当时我看着您的背影并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与我擦肩而过的姑娘,从此将在我的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将给予我巨大幸福。我明白,我已经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姑娘。那时候我就已经知道,我一定要找到您,不管花多大代价。当时我这样想着,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克里木,也爱上了那条我与您在瞬间相会却又转瞬即逝的小路……”
请比较帕乌斯托夫斯基《雪》的写作提纲和小说文本,他本人的创作谈最适合用来鉴赏以上片段的是( )
A.“世界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无穷混合构成的。谁能够轻易而又正确地捕捉到这种混合,谁就是个幸运儿,如果他是画家或者作家的话,更是如此。”
B.“一旦作家开始动笔,作品中出现了人物,一旦这些人物按照作家的意志获得了生命,他们就会开始对提纲提出异议,与提纲作起对来。”
C.“这种对想象的信任乃是一种力量,可以促使人到生活中去寻找他所想象的东西,为其实现而斗争不息,促使人不顾一切地去响应想象的召唤。”
D.“然则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任何一篇短篇小说都会因此而变成如契诃夫所说的那种熏鲑鱼用的干木棒。鲑鱼拿走了,只剩下那根干木棒还竖在那儿。”
七、整本书阅读
15.下述对《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团体格局”中个人和团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团体根据参照个人利害的普遍规范调节个体之间的关系。
B.“文化”是通过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在世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的社会共同经验。
C.“家族”是在家庭的基础上沿着单系亲属原则向外扩大的绵续性的社群,它赋有生育、经济、政治、宗教等各种功能。
D.“浮士德式”的恋爱是在相异的基础上无止境地探索未知,它不求过程的结果,因此会破坏社会的生育事业。
以下是林小燊同学给《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一章做的思维导图,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6.林小燊同学在提炼原文内容时感到棘手,他将下列四个选项依次自上而下填入思维导图的空白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没机会学习 B.乡下人没有识字的环境
C.乡下人懂谷物的知识 D.教授们的孩子成绩更好
17.思维导图已完成的部分中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接接触:使用文字 B.文字符合所需传达的情意
C.语言:在一定语境中附着意义的声音符号 D.提倡文字下乡,必须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18.同学们感到《差序格局》一章较难理解,对下列文段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理解正确的同学是( )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选自《乡土中国》)
金小谷同学:差序格局是一个以己为中心在血缘关系内一圈圈外推的人际网络,它包含的圈子视情况而定。
徐小洁同学:差序格局不能为个人明确地规定权利和义务,导致一些情况下个人或集体的利益都受损害,比起西方社会的格局是落后的。
林小燊同学:《大学》验证了治国、齐家、修身的原则是同构的,修身在这种秩序中的优先性意味着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的重要性。
周小梅同学:中国人为了家族而奋不顾身,并不是无私的体现,而是因为他在家族和更外层的圈子之间重新划定了群己界限。
A.金小谷 B.徐小洁 C.林小燊 D.周小梅
1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表示自己的观点还需“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鼓励青年人“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同学们尝试反思或应用书中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小谷同学认为,老年人想用智能机却怎么也学不会,因为他们习惯的是根据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来应对事情,而这种经验知识在高度抽象的数字时代失效了。
B.徐小洁同学认为,在稳定秩序重于激动性的感情的环境中,人们的感情定向在异性方面受阻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百合花》里通讯员在护送“我”时要远远走在前面了。
C.林小燊同学认为,《品质》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将伴随以次充好、过度营销等现象,作者高尔斯华绥暗示要加强法理秩序来修护在社会发展中受损的信用关系。
D.周小梅同学认为,既然儒家文化提倡的是随着具体情况而伸缩变通的道德标准,那么界限严明的法律会和传统伦常发生强烈的冲突,造成乡土区域难以适应现代法治的现象。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1】
苏轼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葱昽,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今书以寄妙总大士参寥子。
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和,即和答他人诗作的诗。而次韵是和诗的一种,要依照原诗的韵脚来写诗。
B.“此所以深服渊明”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所以”的用法不同。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中的“桑榆”指田园之景,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的“桑榆”含义不同。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虽然,子瞻之仕”中的“师范”“虽然”二词均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
21.下列对苏辙、苏轼两篇引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不仅仅把苏轼看作兄长,还看作师长,并从同在贬谪的苏轼身上感受到精神激励。
B.苏轼认为曹操、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都比不上陶渊明,自己的诗词却能与陶相提并论。
C.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陷于大难,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D.苏轼被贬惠州后,在春天徜徉于山水之间,并与当地父老约定荔枝成熟后再来饮酒作乐。
2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此地被山水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3.下列对《和归园田居》(其一)和《跋子瞻和陶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恬淡心情。
B.苏轼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美好生活时,还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黄诗以“饱吃饭”“细和诗”呈现了苏轼在百无聊赖中消磨时光的处境。
D.黄诗中五、六两句将陶苏二人相互映衬,重在表达对苏轼人格的赞誉。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25.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苏轼“要当尽和其诗”的原因。
26.黄庭坚评价苏轼的和陶诗:“风味乃相似。”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阐述你的理由。
九、名篇名句默写
27.完成默写。
(1)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时,愤而吟道“,”,与数百年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遥相呼应。
(2)古代诗人常借动物对家园的依恋来喻指人对故土的情感,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和陶渊明笔下的“,”。
(3)时空对举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往往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增加诗歌的思想内容含量,如杜甫笔下的“,”,使人读来有强烈的凄凉感和沧桑感。
(4)徐小洁同学在整理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特点,其中有一条是“猿鸣:凄凉悲哀”,请你从第三单元学过的诗歌中给她选取两句例句:“”、“”。
(5)《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用环境描写以衬托琵琶乐曲之动人的诗句是“,”。
(6)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万里江山,回忆起刘裕率军北伐时的磅礴气势——“,”。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
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
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
“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
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
“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
“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
父亲轻声叹了口气:
“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
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
“你想出去散散步吗?”
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好吧……”
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
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
“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
“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
看——在黑压压的林间
仿佛燃起了火焰……”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
“你怎么啦?”
“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
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
“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
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
“多么晶莹闪亮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
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被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
“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
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
“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
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
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个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
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有删改)
2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片段的回忆,揭示了战争给个体带来的痛苦和孤独。
B.女主人公在生命的尽头仍然热忱地相信爱情,这种信念在残酷的战争和坎坷的生活背景之上显得尤为珍贵,成为她一生的慰藉。
C.小说将至纯至美的生命片段剥离出来,是对至爱至美理想的歌颂,隐含着对平凡庸俗的日常生活的轻视。
D.蒲宁的小说常呈现“瞬间即永恒”的主题,本文中寒秋的这个夜晚,同样包孕着“瞬间性”与“永恒性”。
2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使得叙述真实可信,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B.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离别的那一个夜晚,离别后的三十年则浓缩为一段,这样的处理意在凸显人物的沧桑经历。
C.小说中母亲缝制护身袋的两处细节前后形成呼应,饱含着她对未来女婿的爱和对其命运的担忧。
D.小说中引用费特洋溢着美丽秋光的诗句,既有助于表现男主人公的诗意气质,也渲染了“寒秋”的氛围。
30.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指出,诗化是蒲宁小说的显著特点,请从以下四个角度中任选三个,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角度 具体分析
情节
环境
语言
手法
十一、作文
31.完成作文。
小说《寒秋》中描述的那个夜晚,对女主人公影响深远,使她在日后的人生中得到慰藉甚至救赎。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时刻吗?
请选择一个这样的时刻,写一篇记叙文,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A 项,“暖暖远人村” 应为 “暧暧远人村”,“一夜飞渡镜湖月” 应为 “一夜飞度镜湖月”;C 项,“是醒来,亦或是睡去” 应为 “是醒来,抑或是睡去”;D 项,“食野之萍” 应为 “食野之苹”。B 项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
  2.答案:D
  简析:A 项,应是 “看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 项,语调标注错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应是轻快上扬的语调,体现出游山的兴奋;C 项,“正是泪流 [开始之日↑]” 语调错误,应为下沉,因为红烛流泪是悲伤的意象,用下沉语调更能体现情感。D 项重音、停顿、语调标注符合词句情感,“憔悴损” 重音突出,停顿后语调下沉,尽显词人的愁苦。
  3.答案:C
  简析:C 项,“始终洋溢着建功立业的豪壮情怀” 错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历经战乱,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身世飘零之感,如《登高》等,豪情壮志渐少,更多是沉郁顿挫之情。A、B、D 项对诗人及其作品阐述均正确。
  4.答案:C
  简析:C 项,“枉用相存” 中 “枉” 是 “屈尊” 之意,“猥自枉屈” 中 “枉” 是 “委屈” 之意,二者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A、B、D 项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均正确。
  5.答案:C
  简析:C 项,“两个干硬的馒头不仅表现出小通讯员的勤俭耐劳,也使‘我’睹物思人,进一步刻画出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形象” 错误,两个干硬的馒头主要体现小通讯员的淳朴善良、关心战友,如他把馒头留给 “我”,而非突出英勇无畏。A、B、D 项对小说物象的表述均正确。
  6.答案:D
  简析:D 项,“青青子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指贤才,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而非自比来表达统摄天下的雄心壮志。A、B、C 项对古诗词词语含义的理解均正确。
  7.答案:A
  简析:A 项,“将酒洒向地面” 错误,苏轼是 “一尊还酹江月”,把酒洒在江中,以酒祭月,表达旷达情怀。B、C、D 项对 “酒” 相关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8.答案:C
  简析:C 项,“草树” 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以草树丛生展现如今旧居的荒凉破败,体现岁月沧桑、人事变迁之感,而非物是人非。A、B、D 项对草木入诗寓意的理解均正确。
  9.答案:A
  简析:A 项,刘义隆在课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因草率北伐而失败,此处说自己像刘义隆一样急于求成而犯错,用法相似;B 项,“封狼居胥” 是霍去病的典故,用以形容战功赫赫,语境中使用不当;C 项,“周公吐哺” 是指周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与语境中因有事不能去老师办公室意思不符;D 项,“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与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学生群体不对应。
  10.答案:C
  简析:C 项,“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背道而驰” 错误,辛弃疾此词虽豪放,但词中也有对历史兴衰、英雄不再的感慨,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同样具有深微幽隐之美,符合词 “要眇宜修” 的特点。A、B、D 项分析均正确。
  11.答案:B
  简析:A 项,《雨巷》营造了朦胧、哀怨的氛围,充满诗意却并非世俗率性;C 项,《哦,香雪》侧重于展现乡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未突出世俗率性;D 项,《十八岁出门远行》充满荒诞与成长的迷茫,与世俗率性自然不符。B 项,《受戒》描写了小和尚与少女的纯真爱情,充满人间烟火气,又展现出超功利的潇洒美,符合描述。
  12.答案:B
  简析:A 项,“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 错误,“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开篇点明蜀僧来自峨眉山,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而非苍茫之感;C 项,“开” 字理解不准确,“丛菊两开他日泪” 中 “开” 指菊花开放,诗人见菊花开而落泪,引发对往昔的回忆,并非 “此景会在将来引动诗人流泪”;D 项,“将‘愁’物质化” 的手法与秦观 “襟袖上、空惹啼痕” 不同,秦观是用啼痕表现愁绪,未将愁物质化。B 项对王维诗句 “日色冷青松” 中 “冷” 字的分析正确。
  13.答案:C
  简析:C 项,“莫泊桑自居人类的观察者,作品富有对底层群众的悲悯之情,证据便是他把一位女工沦落为巴黎妓女的故事当做素材,以纪念她卑微而脆弱的爱” 错误,莫泊桑以底层人物为素材是为了揭示社会现实、人性弱点等,并非单纯纪念卑微脆弱的爱。A、B、D 项摘抄内容均正确。
  14.答案:C
  简析:创作提纲写等待不知等什么、等谁,而小说文本中波塔波夫等待多年后终于找到当年心动的姑娘,正是源于他内心的想象与期待,促使他去寻找。A 项强调色彩光线捕捉,与文本不符;B 项侧重于作品人物与提纲的背离,文本未突出这一点;D 项强调细节,文本重点不在细节对作品的作用。C 项最适合鉴赏该片段。
  15.答案:D
  简析:D 项,“‘浮士德式’的恋爱是在相异的基础上无止境地探索未知,它不求过程的结果,因此会破坏社会的生育事业” 错误,“浮士德式” 恋爱强调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探索未知,不一定会破坏生育事业,该项过度解读。A、B、C 项对《乡土中国》重要概念的理解均正确。
  16.答案:D
  简析:根据 “文字下乡” 内容,乡下人识字少原因一是没机会学习,对应 A 项;二是没有识字环境,对应 B 项;且乡下人有自己熟悉的谷物知识,对应 C 项。而 “教授们的孩子成绩更好” 与 “文字下乡” 探讨乡下人识字问题无关,不应填入。
  17.答案:B
  简析:B 项,“文字符合所需传达的情意” 归纳错误,应是 “语言符合所需传达的情意”,文字下乡困难在于文字与乡土社会的不适应性,如乡下人更习惯用语言在具体情境中表意。A、C、D 项归纳均正确。
  18.答案:A
  简析:A 项,金小谷同学对差序格局的理解正确,以己为中心,圈子依血缘等关系外推,范围不固定;B 项,“比起西方社会的格局是落后的” 说法错误,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特点,适应当时社会,不能简单说落后;C 项,“修身在这种秩序中的优先性意味着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的重要性” 错误,乡土中国强调的是家、国等群体观念,修身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而非个人主义;D 项,“中国人为了家族而奋不顾身,并不是无私的体现,而是因为他在家族和更外层的圈子之间重新划定了群己界限” 理解错误,中国人为家族是基于差序格局下对群体的认同与维护。
  19.答案:C
  简析:C 项,“《品质》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将伴随以次充好、过度营销等现象,作者高尔斯华绥暗示要加强法理秩序来修护在社会发展中受损的信用关系” 过度解读,《品质》主要反映手工业者在工业浪潮下坚守品质却被淘汰的悲剧,未强调法理秩序修护信用关系。A、B、D 项对书中观点的反思或应用均合理。
  20.答案:B
  简析:B 项,“此所以深服渊明” 与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中 “所以” 均表示 “…… 的原因”,用法相同;A 项,对追和、次韵的解释正确;C 项,“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中 “桑榆” 指晚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中 “桑榆” 指晚年时光,含义相近但语境有别;D 项,“师范” 古义为 “学习、效仿”,“虽然” 古义为 “虽然这样”,与今义不同。
  21.答案:B
  简析:B 项,“苏轼认为曹操、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都比不上陶渊明,自己的诗词却能与陶相提并论” 错误,原文是苏轼认为陶渊明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未提及自己诗词能与陶相提并论。A、C、D 项对苏辙、苏轼两篇引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均正确。
  22.答案:A
  简析:A 项,“环州多白水” 四句,写此地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并非 “幽僻而苍凉”,诗人意在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B、C、D 项对诗句的分析均正确。
  23.答案:D
  简析:A 项,苏诗《和归园田居》(其一)有归隐田园之意,但陶诗更多是亲身躬耕田园的恬淡,苏诗还有仕途坎坷后的感慨,不完全相同;B 项,“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不准确,苏诗主要写田园生活的闲适、对自然的感悟等,未突出对劳作的热爱;C 项,“百无聊赖中消磨时光” 错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体现苏轼在困境中淡定从容,以诗寄情;D 项,黄诗五、六两句将陶苏二人并举,突出苏轼人格如陶渊明般高洁,赞誉之意明显。
  24.
  (1)(我)性情刚直,才学拙劣,与世俗多有抵触,自己估量(我)这样下去必定会给世俗带来祸患,于是努力辞官归隐,使你们从小就受饥寒之苦。
  (2)然而自从他被贬谪居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才思)充沛如河水正汹涌而来。
  25.
  ①喜爱陶渊明的诗,认为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
  ②对陶渊明为人深感佩服,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③自身经历仕途坎坷、贬谪之苦,与陶渊明有相似心境,借和诗抒发情感。
  26. 认同。理由如下:
  ①从诗歌风格看,陶诗《归园田居》自然质朴,描绘田园生活尽显悠然闲适;苏诗《和归园田居》(其一)同样写景清新,如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展现山水之美,生活感悟也趋于平淡,有回归自然之意,二者风格相近。
  ②从思想情感看,陶诗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回归田园的喜悦;苏诗在仕途受挫后,于诗中流露出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如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享受当下简单生活,与陶诗情感相通。
  ③从创作心境看,陶渊明远离官场,躬耕田园;苏轼被贬惠州,历经磨难,心境上都有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追求,使得诗歌在整体风味上呈现相似性。
  27.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或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6)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8. 答案:C
  简析:C 项,“隐含着对平凡庸俗的日常生活的轻视” 错误,小说只是着重刻画寒秋夜晚那份纯真爱情的珍贵,并未轻视日常生活,女主人公后半生虽历经苦难,但也是在努力生活,文中无轻视之意。A、B、D 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29. 答案:B
  简析:B 项,“意在凸显人物的沧桑经历” 不准确,详写离别的夜晚,是为突出这份爱情的美好与珍贵,离别后的简略叙述是为了展现命运无常、生活坎坷,二者对比,更凸显寒秋夜晚在女主人公心中的永恒意义。A、C、D 项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均正确。
  30.
  角度 具体分析
  情节 小说情节简单却富有诗意,围绕寒秋夜晚两人的相处、离别展开,如散步时吟诗、谈生死、互诉衷肠等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却在平淡中蕴含深情,具有诗化特质。
  环境 对寒秋夜晚的环境描写诗意盎然,如 “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营造出静谧、清冷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宛如诗歌中的意境。
  语言 语言优美细腻,富有韵味,如男主人公念的费特的诗句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引用诗句增添了文学色彩,使整个文本充满诗意。
  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寒秋夜晚象征着纯真美好的爱情,即便历经沧桑,这份回忆仍如诗般长存,还有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在现实苦难中穿插回忆,增强了情感张力,富有诗意。
  31.作文略,需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个对自己影响深远、带来慰藉或救赎的时刻,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参考译文:
追和陶渊明诗引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房屋居住。每天吃的是山药,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他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老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他来信对我说道:“古代的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开始。我对诗人没有特别喜爱的,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却很华美,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很肥美。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多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是单单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子女)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却自己没有早早知道。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即使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认为自己赶不上。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李太白、杜子美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拿他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
三月四日这一天,我去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汤泉中沐浴,又在高悬的瀑布下晾干头发,然后放声高歌踏上归程,坐着轿子倒行着(欣赏沿途风景)。我和同行的客人一路交谈,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水北的荔支浦上。当时,傍晚的阳光绚烂多彩,竹林的荫凉清幽寂静,这时荔枝树上果实累累,就如同芡实一样(挂满了枝头)。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指着荔枝树告诉我说:“等到这些荔枝可以吃的时候,您能带着酒再来游玩吗?”我心里欣然答应了他。回家躺下睡了一觉醒来后,听到儿子苏过在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六首,于是我就依照它们的韵脚全部依次和了一遍诗。起初,我在广陵的时候曾经和过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如今又写了这些和诗,总觉得应当把陶渊明所有的诗都和一遍才罢休呢。现在把这些诗写下来寄给妙总大士参寥子。
其一
环绕着惠州城的大多是清澈的河水,它临海的那一面都是苍翠的山。因为那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美景,我可以将有生之年寓居在这里。这里的人们家家都有着孔子、颜渊那样的品德,集市上买卖东西一直都是价格恒定,童叟无欺,农民种地从来不会为田地发生争吵。即便是周公和管叔蔡叔这样有矛盾的人,也遗憾不能来这里建几间茅屋居住。尽管我的俸禄仅能保证每天吃饱一顿饭,但这里有充足的薇菜、蕨菜在我用餐前就能补足。拜我为师的年轻人,总是送给我柴草和粮食,在我揭不开锅的时候帮助我。在我外出的时候,人们都用斗酒只鸡和酒后欢歌为我这个老头饯行,这是何等的融洽啊!自然界的禽鸟游鱼等万物难道懂得道理吗?但是我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所以自然感到悠闲自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一定像别处美好和谐,但对我这样一个超然的人来说,我还是感到很快乐的!
跋子瞻和陶诗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时宰相想要把他杀死。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苏子瞻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