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动物类群
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
刺胞动物
扁形动物
线虫动物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
鱼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鸟类
哺乳动物
脊柱
像鱼这样,身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鱿鱼
鲍鱼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名字中有鱼,但不是鱼,属于软体动物
水螅 淡水中
刺胞动物
生活在海洋中
水母
海葵
海蜇
水螅结构示意图
水螅的身体
辐射对称
身体呈辐射对称
有口无肛门。口周围伸展着
触手,用于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刺胞动物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涡虫 自由生活
扁形动物
涡虫结构示意图
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背面有两个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
寄生
血吸虫
绦虫
精巢
卵巢
子宫
华支睾吸虫
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有口无肛门
蛔虫
雄虫
雌虫
雌蛔虫的结构示意图
生殖器官
肛门
肠
口
角质层
线虫动物
寄生于小肠,靠吸食食糜生活,
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有角质层,保护
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钩虫
蛲虫
秀丽隐杆线虫
自由生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无毒无害、可以独立生存的线虫。其个体小,成体仅1.5mm长,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雄性个体仅占群体的0.2%,可自体受精或双性生殖;在20℃下平均生活史为3.5天,平均繁殖力为300-350个;但若与雄虫交配,可产生多达1400个以上的后代。自1965年起,科学家Sydney Brenner利用线虫作为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
2013年12月17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如果延长蠕虫生命的科学应用到人类身上,人类活到500岁将不只是梦想。秀丽隐杆线虫的两个基因通路,使通过遗传相互作用进行抗衰老治疗的成为可能。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前端
环带
蚯蚓
环节动物
夏天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上来,你能说出其原因吗?
蚯蚓
学以致用
其他的环节动物
新知探究
资料
沙蚕生活在海洋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两侧均有突起,突起上有刚毛,这些突起称为疣足,可用于爬行和游泳。
蛭生活在水田、沟渠、池沼或潮湿的从林中,
可通过吸盘吸附在人的皮肤上,吸食血液。
沙蚕
蛭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
体节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蝗虫是一种昆虫,属于节肢动物
蝗虫结构示意图
资料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触角、足等附肢分节。头部有用于摄食的口器,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需要蜕皮
节肢动物
蝉蜕
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
新知探究
蝗虫
蜈蚣
虾
蜘蛛
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简单
复杂
动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刺胞动物 淡水、海水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水螅、水母
扁形动物 水中或寄生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涡虫、绦虫、
血吸虫
线虫动物 寄生或自由生活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蛔虫、秀丽
隐杆线虫
环节动物 潮湿环境或水中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
蛭
节肢动物 水、陆地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蝗虫、螃蟹、
虾
新知探究
二、其他无脊椎动物
新知探究
蜗牛
鲍
枪乌贼
软体动物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
新知探究
海星
海胆
海参
棘皮动物主要特征:外形差别比较大,体表有棘。
三、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它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
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它的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新知探究
蚯蚓
蛭是一种环节动物,会吸附在人的皮肤上吸取血液,它的唾液中
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以利用提取的蛭素生产
抗血栓药物。
新知探究
蛭
蝗虫啃食农作物,可引发蝗灾,会降低农作物产量甚至造成绝收。
新知探究
蝗虫
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酿蜜。
新知探究
蜜蜂
果蝇是经典的实验动物,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与它分不开。
新知探究
果蝇
不少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例如,蛾的幼虫取食植物,是农业害虫,但是它们的成虫可以协助植物传播花粉。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都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在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方面,人们都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