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鱼我所欲也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观点。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不为苟得也(wéi)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得(gǒu)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避”,躲避
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比)
(介词,对)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于
而
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取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为
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代词,他)
(助词,的)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与
之
则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我)乡为(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者甚”)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能愿动词,喜爱
生命
大义
舍弃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读wéi,动词,做,干
苟且偷生
读wù,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
名词,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比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干
没有
那么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可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吆喝。尔,助词。
给
饥饿的过路人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践踏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
侍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通“向”,从前。
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停止,放弃
天性
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接受
这
叫做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
舍 取
舍 取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通过类比推理的手法,自然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舍生取义
舍生而取义
3.写出全文的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勿失
其本心
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根本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篇文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宁死不降元,慷慨就义。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宁死不屈。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舍生取义”原本是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在当今社会中“生”已不限于生命,也包 括个人利益。“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有意义的事。只有平时肯 为公众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时代呼唤这种精 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介词,比
介词,对于
动词,做
介词,为了
动词,给
同“欤(yú)”,语气词
(考点:辨析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B
解析:B“是非之心”应为“羞恶之心”。
A.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