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题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在《猫》一课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失去可爱的猫时的chàng rán① ;在《我的白鸽》一课里,我们感受到了鸽子给风烛cán② 年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和灵气;在《狼》一文里,我们读到了屠户的机智与勇敢……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语文是风趣幽默的古诗,让人忍俊不禁地发出笑声。语文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qiè③ 意。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熏陶 B.甘醇 C.流连忘返 D.忍俊不禁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⑦刘禹锡一扫写秋天感伤忧郁基调的名句是: , 。
⑧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想象中团聚的欢愉衬托现实中客居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狼》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B.《聊斋志异》的“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C.《猫》选自《郑振铎选集》,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D.利奥波德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对这段选文体现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 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A.勇敢无畏 B.聪明灵活 C.任劳任怨 D.神通广大
7.《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路走过很多山,如花果山、五行山、火焰山、灵山……许多山代表着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成长和突破。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填入下面表格中对应的山名。(2分)
山名 “成长真经”
① 战胜困难有时需要付出多次努力
灵山 付出终有回报
花果山 走出舒适圈,人生才有意义
② 守住寂寞,沉淀心性,方能厚积薄发
(二)现代文阅读
阿福
张玉强
一
人们看上去忙得不可开交。阿福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阿福茫然地看着他们进进出出,把屋子里的东西一样样搬出来,装到车上。车开走了。车又开回来了。
阿福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知道自己最好还是老实点儿,现在不是凑热闹的时候,搞不好会挨一脚。
天气不错,虽然一天天冷下来了,但今天太阳还是暖的。阿福看了一会儿,就对搬东西的人们失去了兴趣。舔了几口脏兮兮的盆子里残存的一点儿冷粥,它决定出去转一圈。
天擦黑儿时,阿福迈着小碎步回来了。大门开着,院子里一片狼藉。没有灯,没有人,黑洞洞的,静悄悄的。
阿福挨个屋子查看了一番,每间屋子都空空的。它跑出家门,跑到塘边,四下望去,整个村子都是黑洞洞的,静悄悄的。
二
一连几天,阿福都蜷缩在自己小小的窝里。
它白天睡觉,夜里警惕地守卫着空空的家。
它不知道家里的人去哪儿了,它要好好地守着家,等他们回来。
阿福开始挨饿了。
阿福学会了打架。
它越来越瘦,身上的毛沾满了泥巴,结成一块一块的。
一个个白天,没有人回来。一个个夜晚,没有人回来。
阿福蜷缩在自己小小的窝里,每天都梦到他们。有时它想哭,但它不会哭,只会高一声低一声地呜咽。
三
北风一天天吹起来了,风里夹带着一些熟悉的气味。这气味让阿福又兴奋又迷惑。
阿福决定冒一次险。它用鼻子做向导,走了很远的路,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村子,楼房高高的,道路宽宽的。阿福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地方,它又高兴又害怕,磨磨蹭蹭了好久,终于壮起胆子走了进去。
有人认出了它:“哟,阿福!”
阿福听见自己的名字,热切地摇起尾巴,怯怯地叫了几声,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人。
它很想问:“我家的人在哪里 ”可是它只会呜呜地叫。
那个人看看它,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了。
整整一个下午,阿福在新的村子里转来转去。没人再理会它。
天黑了,它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家。
四
村里已经很难再找到食物。阿福饥肠辘辘地回来,听见家里吵吵嚷嚷的。
他们回来了!
阿福欣喜若狂地奔进院子。它愣住了,院子里是一群陌生人,拿着奇怪的东西,正在砸房子。门和窗户都被拆下来了,房顶被掀开了,好几面墙都倒了,自己的窝也不见了。
家!
阿福狂叫一声,不顾一切地扑向那群人。
人们闪躲着。有人喊:“哪儿来的野狗!”一根棍子狠狠地打在它身上。
阿福惨叫一声,夹着尾巴逃走了。
傍晚,阿福一瘸一拐地溜回来。家没有了,只剩下一堆瓦砾。
它走出了村子。
…………
(选自《小小说半月刊》,有删改)
8.下面关于阿福的描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 )
A.阿福曾经认为自己是一只幸福的小狗。B.阿福每天都守着自己的家,等待主人。
C.阿福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主人。D.阿福身上的毛结成块,它越来越瘦。
9.小说结尾被删掉了,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断,选出下列作为结尾最恰当的一段(3分) ( )
A.它伸出舌头舔了舔,冰凉冰凉的,天上下雪了。B.它伸出舌头舔了舔,暖和暖和的,积雪融化了。
C.它抽动鼻子闻了闻,酸楚酸楚的,夕阳西下了。D.它抽动鼻子闻了闻,香甜香甜的,夜幕下垂了。
10.文中画线句若改为“一天天过去,没有人回来”,句意虽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赋予宠物的名字,凝聚着主人对它的深厚情意和殷切期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说以“阿福”为标题的作用。(5分)
云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仍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儿。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战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叫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茸茸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 ”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
“谁知道呢 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 ”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放着满满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在被老头儿捉住之前,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云雀飞走了,我们却时时恋念着它,当看着那笼里的绿嘴、黄鹂、画眉,就想它这个时候,是在天的哪一角呢 在云的哪一层呢
它该是多么快活,那唱的,再也不是忧郁的歌了,而是凌云之歌,自由之歌,生命之歌了啊!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突然,我们在那棵柳树上,却发现了它。它样子很单薄,似乎比以前消瘦多了,也疲倦多了;在风里,斜了翅膀,上下怯怯地飞。我们惊喜地呼唤它,但立即就赶走了它,怕那老头儿发现了,又要提它回去。
但是,就在第四天的早上,我们刚刚醒来,突然就又听到了云雀的叫声。赶忙跑出门,看那柳树,柳树上没有它。老头却在大声地喊叫我们了:“啊,云雀,还是我的那个云雀!”
我们看时,老头正提着那个鸟笼。笼门已经重新封了,云雀果然就在里边,一声一声地叫。这使我们大惊失色,责问他怎么又捉了它,老头说:“哪里!是它飞回来的;这鸟笼一直在那里空着,它就飞回来了呢。”
“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说。
“怎么不可能呢 ”老头说,笑得更得意了。“我已经喂它两年了,这笼里多舒服啊!”我们走近去,云雀待在那里,急急地吃着那谷子,喝着那清水,好像它一直在饿着,在渴着,末了,就静静地卧下来,闭上了眼睛,作着一种疲乏后的休息。我们默默地看着它,这只美丽的云雀,再没有说出话来。
(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觉得云雀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走了它,因此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充满快乐与激动。
B.“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激动”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云雀重获自由后的兴奋、愉快。
C.云雀飞回来后的外貌及动作,侧面写出了云雀在外面吃了不少苦,为云雀飞回鸟笼做铺垫。
D.云雀飞走两天后飞回被“我们”赶走,在第四天自己又飞回了老头儿的笼子,“我们”心里怒其不争。
13.谈谈你对“我们默默地看着它,这只美丽的云雀,再没有说出话来”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这件事给你的启发。(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不同时期 云雀叫声的特点
刚来时 ①
时间一长 ②
每每黎明时 ③
当我们放飞它时 ④
1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4分)
读书卡片
篇名:《云雀》 作者:贾平凹
摘句: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品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16.下列对文中的鹿逃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鹿不服从李氏的驯养。 B.因为猎人要猎杀鹿。
C.因为官府要抓捕鹿。 D.因为李氏想用鹿来祭祀。
17.从全文看, (用原文回答)能体现“鹿亦有知”。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悟出 。(4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
A.以伐薪为生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B.李氏不与 年与时驰(诸葛亮《诫子书》)
C.是夜鹿去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于山坳得一鹿仔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江宁夹口①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②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③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④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⑤枫半死⑥,系舟犹有去年痕。
【注】①夹口:应在沿江口左右一带。诗人南来北往,途经此处,在纵览风光的同时,心头不由泛起千丝愁绪,付诸笔端。②侧出:斜侧着从岸堤上长出。③建溪:闽江的北源,在今福建省。④收浦:即停船靠岸,“浦”是水滨。⑤倒出岸沙:是指溪水从下面往岸上冲刷,在树木根部冲出一个缺口。⑥半死:即偏枯,树木的一种特异现象。
19.两首诗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下列对诗人借此营造的氛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萧索 B.凄迷 C.喧闹 D.沉寂
20.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七年级(1)班班委决定布置班级“读书角”,小钟和你一起参加这个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1.你和小钟一起张贴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发现一个同学的笔记中有两个病句,请你修改。(6分)
①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②《论语》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谓深远。③《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④目前,随着“英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
第 句,应改为:
第 句,应改为:
22.为了保障读书角书籍被正常有序地借阅,请你完善借阅制度。(6分)
班级图书借阅制度
一、学生借阅图书应先查看《图书目录》,然后再向图书管理员提出所要借的图书,不准随意乱翻。
二、每名同学每次只能借阅一本图书。
三、① 。
四、② 。
23.下面是小钟同学收集的科普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密度,威胁到自己吸收水分和养分,它就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
②而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会把根系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③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相邻植物发出的信号决定使用何种方式对付对方。
④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⑤对水稻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
A.④③①⑤② B.⑤②①④③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①③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动物在地球上绝迹,不仅大自然会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机,更重要的是生态也会失去平衡。请以《我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喜爱什么”,表现“我”对小动物的真诚爱护。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喜爱的原因。
(3)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漏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
1. 略 。
2.① 怅然 ; ② 残 ③ 惬 意。
3.( D )
4.①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⑦刘禹锡一扫写秋天感伤忧郁基调的名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⑧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想象中团聚的欢愉衬托现实中客居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5.( D )
6. ( C )
7.
山名 “成长真经”
① 火焰山 战胜困难有时需要付出多次努力
灵山 付出终有回报
花果山 走出舒适圈,人生才有意义
② 五行山 守住寂寞,沉淀心性,方能厚积薄发
8. ( C )
9. ( A )
10.答: 用长句细化时间,写出了阿福等待时间的漫长;阿福一直在等,表现出阿福的坚持及对家和家人的忠诚,“没有人回来”反复出现,写出了阿福漫长等待后不变的结果,突出了主人对阿福的冷漠无情。
11.答: 以“阿福”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强调了它的身份只是一条狗;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更合理,因为阿福是条狗,看家不会说话,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可有可无,所以文中的人可以随意抛弃它,伤害它;表达了作者对阿福的同情,写狗在人类社会的遭遇,引发读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12.( C )
13.答: “我们”此时有不解,有失望,有无奈,还有对云雀的同情。“美丽”的东西不一定行为都正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性格都坚强。因此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还要有真实的本事。
14.
不同时期 云雀叫声的特点
刚来时 ①叫得很好听,像唱歌一样
时间一长 ②叫声不比以前那么脆,越发哑了
每每黎明时 ③叫声很忧郁
当我们放飞它时 ④叫声很响亮(或快乐)
15.品析:示例:这是对云雀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云雀在笼里的焦躁和痛苦,表现了它对自由和云天的渴望向往。
16.( A )
17.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或鹿出,至暮必归或是夜鹿去,遂不归 (用原文回答)。 要珍惜善待自己所拥有的,否则失去了就会追悔莫及 。(4分)
18.( C )
19.( C )
20.答: 示例一:“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示例二:“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21.第 ② 句,应改为: 《论语》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第 ④ 句,应改为: 目前,随着“英语潮”的兴起,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或:目前,“英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
22.
班级图书借阅制度
一、学生借阅图书应先查看《图书目录》,然后再向图书管理员提出所要借的图书,不准随意乱翻。
二、每名同学每次只能借阅一本图书。
三、①书籍借阅后要爱惜,不得损毁。
四、②书籍借阅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23.( A )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