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教学课件(27张PPT)+随堂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教学课件(27张PPT)+随堂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14 07:28:10

文档简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思想;90年代维新思想,倡导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2.理解:(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2)西学东渐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作用。
3.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人的生平迹。
2.用自学辅导法,由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思?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3.将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鸣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开放性学习,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分组准备,以自言形式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思辨中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每一次思想探索都与国家民族面临的转折紧密相连,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学生阅读后思考: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思潮有什么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首先,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贡献。
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洋务运动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1.早期的维新思想
(1)背景: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①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推行君主立宪制;②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4)局限性:没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1)原因: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①康有为:他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③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3)特点:以康、梁、严为首的维新派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论战双方: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中的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2)论战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3)历史作用: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维新变法
(1)背景:19世纪末,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2)变法:①康有为提出维新变法的具体纲领;②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3)结果: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4)影响: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②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③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重构历史情景: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思考: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阶级特点
所属阶级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主要作用
特点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重在学习军事技术)
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使中国富强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资产阶级
王韬、郑观应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并与洋人商战
是康、梁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现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由于阶
级局限性,没有成功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
思考: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比较
同:都是在民族危机产生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活动。
不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学习的层次上比洋务派更深。
原因: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维新派则是资产阶级的上层;二者学习西方的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课堂小结
纵观“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或由“学习科技一社会改良一民主革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西方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板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2.“开眼看世界”的昌导林则徐、魏源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3.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失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3.维新变法
课件27张PPT。第 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堂导入课堂导入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课堂导入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推进新课“开眼看世界”魏源推进新课自主学习“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推进新课自主学习林则徐: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领导禁烟运动期间,令人翻译外文资料,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推进新课自主学习魏源与《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介绍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民主共和制的瑞士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推进新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文馆旧址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它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以改变现状,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推进新课自主学习内容:“中学”的含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的含义: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是指主张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推进新课自主学习实践: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贡献: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推进新课维新变法思想郑观应1.早期的维新思想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主张: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推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推进新课自主学习“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2. 维新思想的发展推进新课自主学习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点:以康、梁、严为首的维新派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论战双方: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历史作用: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背景:19世纪末,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变法:康有为提出维新变法的具体纲领;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结果: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影响: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这次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4. 维新变法推进新课合作探究思考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阶级特点。课堂小结教师解读推进新课课堂小结纵观“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或由“学习科技一社会改良一民主革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西方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当堂达标1.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C 当堂达标2.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A 当堂达标3.西方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
A.抨击封建专制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C 当堂达标4.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C 高考真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
1.(2014?北京文综)《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2013?北京文综)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3?天津文综)“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5.(2013?安徽文综)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6.(2013?福建文综)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7.(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8.(2012?北京文综)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文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3.解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而理学是在吸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故②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著作,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故④正确。①③都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可排除。
答案:B
4.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
答案:D
5.解析: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6.解析:《劝学篇》的本质是“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排除B、C、D;在美国媒体眼中,该文让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选A。
答案:A
7.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选D项。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①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③句读错误;⑥处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⑥句读错误。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进行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