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做出的努力,认识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用。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历史意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知道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过程与方法
(1)可引导学生制作孙中山的大事年表,加强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了解。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孙中山的历史题材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合课文中的“学思之窗”及“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史料,设计合适的讨论主题,探讨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并学会分析史料、评价历史事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孙中山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学习他的坚强不屈、屡挫屡奋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
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尊敬的人,在台湾他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在大陆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每年的重大节日(如“五一”、“十一”等),他的巨幅画像都要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甚至不少远离政治、厌恶政治的人也认为在政治家中只有孙中山是高尚的。孙中山诚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提出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如此有远见的学说。他顺应世界潮流,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从民族、政治、社会各个层面提出他的三民主义,不知激荡了多少青年的热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共同领略和体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课学习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从正规的意义上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春,孙中山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年冬,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深化。他后来回忆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3.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
导思想。
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呢?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请大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似乎欧关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异族残之,外邦逼之”,必须进行民族革命,因而提出民族主义,(强调“异族”是指满洲贵族,而并不是所有满族人);因“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必须进行政治革命,因而提出民权主义;为防止革命后可能出现“贫富不均”现象,孙中山认为还要进行社会革命,因而提出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不仅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且是在较为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主题。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的实践取得的最大的成果是什么?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维护革命成果进行了哪些斗争?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当中的又一次重要的飞跃,将旧三民丰义发展为新三民丰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为什么能够实现一生中最伟大的思想转变?新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的?
1.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与时俱进,毅然吸收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旧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提出: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材料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政策原则。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
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1)民族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_律平等。
(2)民权主义: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新民权主义则
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异: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
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3.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本课小结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革命派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辛亥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就使孙中山开始寻求中国革命新出路,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从而使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展起来。
板书设计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社会状况
(2)阶级状况
(3)实践状况
2.提出
(1)1905年,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
(2)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4.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
(3)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2.《临时约法》
3.捍卫成果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2.发展: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内容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4.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课件29张PPT。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今天,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尊敬的人,在台湾他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在大陆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每年的重大节日(如“五一”、“十一”等),他的巨幅画像都要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甚至不少远离政治、厌恶政治的人也认为在政治家中只有孙中山是高尚的。孙中山诚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提出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如此有远见的学说。他顺应世界潮流,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从民族、政治、社会各个层面提出他的三民主义,不知激荡了多少青年的热血。课堂导入推进新课三民主义的提出推进新课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背景:鸦片战争后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三民主义提出: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推进新课自主学习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推进新课自主学习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三民主义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三民主义的评价:孙中山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进新课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油画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
目的: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利;参选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总理有驳回权、副署权。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它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但在当时条件下,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是很难实现的。推进新课自主学习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使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新的力量。推进新课从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推进新课自主学习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推进新课自主学习推进新课自主学习
新
三
民主义
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联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
所拥有节制资本,平分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联共扶助
农工
三大政策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异同?推进新课自主学习相同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推进新课自主学习不同点: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等空洞的口号;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也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推进新课自主学习新三民主义的评价:进步意义:①标志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潮。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课堂小结本课小结思想渊源背景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渊源三民主义背景内容评价三民主义提出内容评价当堂达标1.“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入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
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D 当堂达标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族、民生、民权
C.民生、民族、民权
D.民权、民生、民族A 当堂达标3.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节制资本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平均地权C 当堂达标4.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又赞扬太平天国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一致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一致性
D.二者革命立场上的一致性A 高考真题: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2013?安徽文综)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2011?重庆文综)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4.(2011?大纲全国文综)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5.(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对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材料中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孙传芳标榜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反映出各界思想有明显差异,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何种势力威胁到军阀统治,需要他们通过标榜主义来自保,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三爱、三权等并不是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民主义、三爱、三权,均体现了民主理念,军人纷纷提出各种主义来标榜,正反映了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重要潮流。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2.解析:由题干材料中“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完全曲解了孙中山的意图,D项表述本身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3.解析: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了孙中山坚决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的决心,故A项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民生主义的内容,B、D体现了“排满革命”的思想。
答案:A
4.解析:注意陈元孝的诗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表达的是对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悲愤之情,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并刊于《民报》,说明章太炎与陈元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表达了章太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要求推翻满清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解析:②是1894年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的宗旨,①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的言论,③是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后从事铁路建设时的言论,④是孙中山发动两次护法运动后的言论,故选C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