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8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8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3 17: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8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讲义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具体表现:
1.政治:
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
2.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
3.思想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文物保护取得更多共识。
4.民族解放运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1961年,不结盟运动;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2.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4 全国新课标 二战后美元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
广东卷 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
山东卷 二战后美国投资结构变化
江苏卷 二战后美国的社会问题
2023 广东卷 新自由主义
山东卷 国防研究
浙江卷1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浙江卷6月 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福利
2022 全国甲卷 美国民权
湖北卷 联邦德国社会福利
浙江卷 日本、西欧崛起;电子计算机
命题分析:
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是高考的常规话题点,高考方向基本是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的弊端等。突出核心素养,主客题兼有。
备考建议:
1.新教材在这一部分并未做过多调整,仅仅是减少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篇幅,增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相关简介。
2.在复习中,重点依旧是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征和资本主义道路固有的弊端。
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考点1: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考点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考点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教学过程:
考点1: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1.含义:
(1)由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衰落。)
2.背景:
材料一 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材料二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材料四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五 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化,居世界首位。
——《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
材料六 20世纪中期以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归纳为: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盲目生产、生产过剩);
(2)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教训;
(3)现实需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4)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5)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6)自由主义衰弱,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7)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根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国家四大经济思想。
3.措施: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4)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效果:
①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材料 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例如美国在1974-1981年期间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为9.4%,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为4.9%、11.4%、15.4%和15.9%。
——摘编自程伟《世界经济十论》
归纳为:
1.含义:
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2.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
①财政: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再加上福利国家开支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②高税: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高税,但是高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也减少,又使物价进一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
(3)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争夺;
(4)石油危机(直接):石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生产成本一下子提高。
3.解决:
①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
②削减政府公共开支;
③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④削减社会福利。
4.结果:
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知识链接: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国家) (选择性必修2:第9课)
1.出现“黄金时期”:
(1)时间:二战后-70年代
(2)原因: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②现代科技进步的促进;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70年代的“滞胀”危机:
应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新经济时代:
(1)时间: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2)含义: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4)特征:
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5)评价:
①(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②(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4.问题: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2)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国际调整:重建秩序,加强国际协调
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1)原因:
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
②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举措:
①构建国际金融体系:
A.建立:
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内容:“双挂钩一固定”制
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B.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标志美元霸权地位的跌落。
②构建国际贸易体系:
A.建立:
1947年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B.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C.199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对所有成员国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协议除了处理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2.发挥大国作用:
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3.评价:
材料一 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材料二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美国的利益目标。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关税壁垒的普遍降低首先对美国有利,而“日内瓦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
——舒建中《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
归纳为:
(1)多领域协调经济秩序: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2)制度化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缓解经济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二战后至70年代初“黄金时期”)。
(4)美国主导:
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5)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
核心素养: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评价 (唯物史观)
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全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首先,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
——摘编自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提示:
(1)从概念和实质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
(2)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必然性看:由于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从历史进步性看: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
考点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一)背景:
(1)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2)世界大战的促进: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兴起:
20兴起世纪40年代中期。
(三)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2.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3.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4.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四)影响:
1.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特点。
提示:
①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
②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表现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科研经费的激增,从国家规模的研究发展为国际规模的研究。
③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
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⑤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能力提升: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考点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一)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产业机构、就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二)表现: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三)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问题思考:有人认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增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因素,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提示:
“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使社会发展趋于稳定,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现象。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确有变化,但不是本质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考点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制度:
1.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原因: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材料二 【学思之窗】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
材料三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材料四 在1980-1996年间,美国最富裕、占家庭总数5%的上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15.3%上升到20.3%,而最贫困、占家庭总数60%的下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却由34.2%下降到30%。
归纳为:
①贫富差距大,引发社会问题;
②工人运动迭起,民众斗争的结果;
③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④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3.内容:
①劳动就业政策:政府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济;
③社会服务: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公益事业。
4.实质: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概括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后来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一 瑞典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将人的一生全包下来,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母亲可以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 瑞典没有贫民区,外国移民与瑞典人享受同等社会福利待遇。
材料二 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如2010年2月份,希腊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严重。
提示:
1.特点:
(1)覆盖面广,种类多;
(2)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政府主导国家福利。
2.评价:
积极: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
3.调整:
①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③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二)社会运动: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但未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人们致力于改变社会问题。
2.代表: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历史纵横: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是越南人民抗击法国、美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部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在越南南部扶持傀儡政权。在中国援助下,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越南未能实现统一。越共展开了反对南越政权的游击战。美国为反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入侵”,先是从金钱和军事上扶持南越政权,后来直接派地面部队作战,并对越南北部展开轰炸。在苏联、中国等国的大力援助下,越南军民击败了美国的侵略,美国国内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全国统一。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取得胜利。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后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因素、实质。
材料一 1914-1945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遭遇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30年代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四大冲击,使资本主义摇摇欲坠,政治制度备受怀疑。二战后,西方政治制度再次面临历史环境的重大变化。
(1)战后西方多数国家经济破败,难以照旧维持统治。饱受贫困和战争之苦的西方人民强烈要求有确实的生活保障、更多的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呼声高涨。
(2)出现东、西方两大对抗阵营,全面展开冷战。较长时期内,西方对这一斗争并无把握。
(3)殖民主义体系走向瓦解。
(4)战后新科技革命,逐步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变革影响。在此历史环境下,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加之危机时代的生死存亡教训,迫使统治阶级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这些新变化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新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并扩展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主题……衍生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诸多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既彼此相通,又相互对立,难以完全协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提示:
(1)原因:
①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
②殖民主义体系瓦解。
③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
④人民要求生活保障和政治权利;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物质基础;
⑥资本主义对自身认识到的深化。
(2)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全国新课标卷)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解析】 据题干中“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以及英国对美国行为的指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本质上显示了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心货币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影响力,反映了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题干信息虽涉及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但主要讨论的是美英之间的金融互动及其影响,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方大国间的盟友关系虽受到考验,但“破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广东卷)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解析】 据本材料可知,救助政策从开始的主要救助白人家庭到二战后黑人家庭也在救助之列,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黑人掀起了民权运动,反对种族歧视,C项正确;救助政策是国家干预的表现,且二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对国家的干预,排除A项;二战后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移民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山东卷)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相比,私人投资比例下降,政府投资上升,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即由二战反对法西斯到二战后与苏联冷战对峙,抢夺世界市场份额,称霸世界,D项正确;大危机后美国经济在1940年左右基本恢复到大萧条前水平,恢复经济发展说法能反映材料结构性投资变化的本质,排除A项;美国并没有放松对拉美地区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拉美地区控制,视拉美地区为美国后院,排除B项;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不能反映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江苏卷)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等问题凸显。寒山子超尘脱俗、充满空灵的诗歌,为那些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失望的美国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D项正确;寒山子的诗歌不能等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年轻人对寒山子诗歌的欢迎,更多的是对其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共鸣,排除A项;美国经济“滞胀”现象主要出现在70年代,与60年代的“寒山热”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并未因“寒山热”而有明显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战略的调整
【解析】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其占比一直高居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冷战”有密切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自1965年开始,其占比相对比较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在该时期,由于在与苏联对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占比又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与苏联对抗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据题干“用于国防研究”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是其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
6.(2023·湖南高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 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7.(2023·广东高考)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
8.(2023·浙江6月高考)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思维导图: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8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