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2学情分析
传,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体的七年级学生,应对其充满了兴趣,但大部分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好奇上,而对语言特点、刻画形象、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不妨通过“猜”、“读”、“议”、“比”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随堂练习,复述鲁迅一生的经历成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并试着说出鲁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特殊经历,他的每一次选择有意义吗?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降低学习难度。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有的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个伟人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深情朗诵这首《有的人》。你们知道这首诗是纪念谁的吗?(鲁迅)请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作为理由。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那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深入的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吧。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1——5小题的答案。
活动3【活动】活动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自传从1881年写到1930年,前后达50年之长的时间,应该说可以写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只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主体事件来记叙。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作者记叙这些事件的原因。
(1)面对家庭变故,少年鲁迅为什么不愿选择一般人常走的两条路?从中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怎样的思想 “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中“总”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钟)
明确: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让作者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让作者不齿。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胸怀大志、卓然不群,表现他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气魄。
“总”字既写出了家人的反复劝说,又表明了作者拒绝走这两条路的坚决态度。
(2)鲁迅在人生的求学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每一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救国思想?
过渡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最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断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跨出国门的鲁迅也是这样。
第一次转折:从水师学堂转到矿路学堂(实业救国)
第二次转折:到日本学医(医学救国)
第三次转折:弃医从文(文艺救国)
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艺救国。所学专业几度变化,不变的是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
这种爱国的决心在他的诗《自题小像》有所体现。齐读《自题小像》加以体会。诗的大意是:尽管祖国在黑暗之中,但是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虽然勉强热情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表现了诗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精神和眷恋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3)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请结合教材28页《<呐喊>自序》弄清前因后果。
明确:作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影片上有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作者的爱国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沉睡的民众。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
(4)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不可删除。第一: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创作是他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
第二:作者正是以文艺救国为己任,激励着他勤奋创作,笔耕不辍,才有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
活动4【活动】活动
四、精段阅读,拓展延伸
学成归国的鲁迅,是否有用武之地呢?他救国救民的理想能实现吗?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完成导学案“精读课文,巩固延伸”。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
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
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作者为多次提到“走出”,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说明政治混乱,社会黑暗,道路虽多,却无路可走;天地虽宽,却无容身之所。
表达了鲁迅先生无可奈何、失落、惆怅的心情。
3、体会文中加点的“不好”一词,有怎样的感彩?
重话轻说,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
4、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什么重大事件?作者的辞职说明了什么?
明确: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不愿与反动派为伍,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五、重温课文,写作借鉴
以本文为例,说说自传的写作特点。
(1)语言要高度概括
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五十年的经历,包括了家庭、求学、工作和创作尽收笔底。
(2)注意详略
求学经历的三个转折,详写弃医从文。
(3)注意过渡
(4)客观叙述事实,评价公允
活动5【练习】练习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筹办__________ 衰落__________ 学籍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
· · · ··
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变化)
··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
3?细读下面这句话,简答后面的问题。
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二、整体理解
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将主要著作也并入该表。
三、课内语段阅读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将本段文字划分为三层,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我决意要学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导致我放弃学医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外拓展演练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头》,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1?“幼读三百千”中的“三百千”指什么?
2?这篇自传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与《鲁迅自传》比起来,这篇自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读后研习
学习《鲁迅自传》的写法,以“少年小传”为题写一篇自传,课外与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6【测试】测试
一、基础知识(72分)
1.文学常识:(25分)
①鲁迅原名 ,字,是我国伟大的 、 、 ,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第一篇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②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叫自传;一类是,称“传”或“评传”。传记要求,。自传一般要介绍自己的 、 、 、 、 、 、 以及
等等,对于要详细介绍。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9分)
筹办pánghuáng学jíduò落早huì学籍失怙
滂沱miǎntiǎn孤pìzhuó壮侮miè慰藉涓涓
3.解释词语:(26分)
相提并论:学力:
轻举妄动:筹办:
跃跃欲试:侮蔑:
怡然自得:变故:
井然有序:失怙:
无地自容:奠定:
不解之缘:川资:
流连忘返:格致:
雄心勃勃:随喜:
完事大吉:生涯:
志学之年:堕落:
怙恶不悛:寄住:
欢声雷动:滂沱:
风雨如磐:神矢:
4.阅读鲁迅的《自题小像》,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灵台无计逃甚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①给加点字注音。(3分)
②解释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③请说出诗歌大意和其中蕴含的情感。(6分)
二、阅读理解(20分)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5.第一段中“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一句中的“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决心回家”的举动,显示了他怎样的人格?(2分)
6.“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起了什么作用?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3分)
7.第二段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出他在这三个阶段的主要思想。它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分)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3分)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9.第三段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1.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指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2分)
12.请分别说说文中两个“不好”的含义。(2分)
三、语法专项练习(8分)
13.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光荣骄傲战友
B.制造报答提高寻求
C.角色语文经常兴趣
D.非常偶尔清楚风景
14.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名词动词连词
B.名词形容词介词
C.代词副词介词
D.动词动词介词
15.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B.小青在上海。
C.我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D.我和你一起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老师正和小红谈话”中“和”的词性相同的是()
A.他早点吃的是牛奶和面包。
B.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C.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不可以直接受其他名词的修饰。
B.动词后必须带宾语、补语。动词有时也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C.形容词不可以做谓语,但后面可以带补语。
D.形容词和动词一样可以做谓语中心,可以带补语,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词和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B.形容词受“很”修饰后不能带宾语,但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
C.介词很像动词,后面必须跟上一个类似宾语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
D.助词不可以表时态。
19.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C.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
D.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②刚才出力摇船的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他在学校里。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