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电教方式 幻灯投影、课文朗读磁带
德育要点 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教时安排 本课共分 2 课时。第1课时:1. 掌握生字、词语。 2.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第2课时:1. 了解鲁迅的思想转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思想的社会意义。 2. 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 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浙江(zhè) 亲戚(qī) 乞食(qǐ)学籍(jí) 厦门(xià)筹办(chóu)祺(qí) 皖(wǎn) 彷徨(páng)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 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对照鲁迅生平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经历。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历;第二部分(第4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六、学习小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概要记叙了鲁迅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作者的成长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究学习读了《鲁迅自传》,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自由提问)学生阅读《<呐喊>自序》,解决《鲁迅自传》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补充:(边讲边展示图片)1、鲁迅的家世怎样?童年过得怎样?(结合所学的鲁迅作品描述一下)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的周氏望族,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教师,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是很幸福的。2、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入狱,加之父亲重病,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无法筹措。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都换了嘴脸,这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人生的阴暗面。3、鲁迅的人生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一)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二)决意学医 ↓思想发展(三)弃医从文4、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这可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选择医学,是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达到强国的目的。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5、补充:鲁迅先生也曾用诗来表达他的人生宣言,这就是《自题小像》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àn)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学生朗读,了解大意,教师简析)6、鲁迅回国后,为什么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请找出时间变化、地点变迁的词语)从中可看出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一回国”——“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绍兴光复后”——“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来”——“到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走出”——“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 鲁迅回国后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7、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坟》回忆记: 《朝花夕拾》散文诗: 《野草》四本短评: 《热风》、《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五)课堂小结: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六)比较阅读《老舍自传》,说说与《鲁迅自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异)语言: 白话 多文言 散句 骈句 庄重 诙谐(同)写作: 传记(自传) 时间顺序、突出重点
作业设计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厦门( ) 皖南( ) 学籍( ) 乞食( )2.páng huáng( )shuāi败( )chóu办( )zhè江( )nà喊( )亲qī( )二、课内阅读1、鲁迅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 、 ,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4、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⑴ ⑵ ⑶ ⑷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 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三、阅读分析(一)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1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1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xià wǎn jí qǐ 2.彷徨 衰 筹 浙 呐二、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2、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3、新文化运动 4、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5、⑴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⑵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6、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7、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8、⑴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⑵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⑶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⑷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 9、《狂人日记》 10、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略 三、1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1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1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 14、简洁,感情含蓄深刻。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鲁迅自传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内容:生平经历(1—3) 求学过程(2)工作简历(3)创作成果(4)(第二课时) 文章体裁: 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异)语言: 白话 多文言 散句 骈句 庄重 诙谐(同)写作: 传记(自传) 时间顺序、突出重点
课后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