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22:41:30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本班气氛比较活跃,大部分同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并且很多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胆子很大,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强。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学时重点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学时难点
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鲁迅自传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 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鲁迅自传》。
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 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 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 (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
二、整体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感知内容。 ‘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新、污蔑)
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主要经历?
4.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填写清楚)
5.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析。
(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1.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2.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理解词义。
3.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
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
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历;
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4.分析课文。
(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5.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如:“我”为何不肯做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一幕友或商人?“.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几个别的人指谁等等?
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
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
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
第二课时
一、补充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读《三味书屋》:这是一篇介绍鲁迅早年家庭变故的文章,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讨论:鲁迅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影响了怎样的影响?
2.指导阅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录,记叙了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详细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讨论: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阅读讨论。
从补充阅读的文章中了解当时
的家庭及社会背景,同学合作探讨:两次重大变故对鲁迅的重大影响以及对鲁迅人生的作用。
2.小组间交流:
鲁迅弃医从文是由观看影片引起的,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医治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文人,他改变了日本求学的初衷,决定弃医从文。这也是他成为革命先驱者 的思想基础。
二、 探究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探究,比较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你发现了《鲁迅自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②与附文《老舍自传》作个对比,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中的体现)
1.学生深入领会自传性记叙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鲁迅:属流畅的白话文,语言庄重,多用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②老舍:文学味较浓,语言诙谐,多用整齐的骈偶句。
三、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自传的一般写法。提示:《鲁迅自传》是一篇自传体作品的代表,通过这篇自传,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总结自传的写作特点。
2.写作小练笔:以时间为顺序,记录自己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自己动手写写《自传》。
3.请学生朗读交流所写自传。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总结。
①以时间为顺序。
②记录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③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2.练习写以时间为序的自我介绍片断。
3.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美文共品。指导阅读《老舍小传》、《少年“尝尽”愁滋味》。和老师一起欣赏《老舍小传》和《少年“尝尽”愁滋味》,并在课下自己寻找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
五、本课小结
《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本课总结
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因先生的学习、工作范围极大,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自传写作特点的研究上。熟悉鲁迅生平的任务,可以在研究写作特点时顺代完成,不必另外花费时间。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学时重点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学时难点
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鲁迅自传
第二课时
一、补充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读《三味书屋》:这是一篇介绍鲁迅早年家庭变故的文章,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讨论:鲁迅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影响了
怎样的影响?
2.指导阅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录,记叙了鲁迅留学日本
期间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详细了
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讨论: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对他以后
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阅读讨论。
从补充阅读的文章中了解当时
的家庭及社会背景,同学合作探讨:两次重大变故对鲁迅的重大影响以及对鲁迅人生的作用。
2.小组间交流:
鲁迅弃医从文是由观看影片引起的,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医治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文人,他改变了日本求学的初衷,决定弃医从文。这也是他成为革命先驱者 的思想基础。
二、 探究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探究,比较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你发现了《鲁迅自传》在语言上
有什么特点?
②与附文《老舍自传》作个对比,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
(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
中的体现)
1.学生深入领会自传性记叙文的语言
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鲁迅:属流畅的白话文,语言庄重,
多用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②老舍:文学味较浓,语言诙谐,多用
整齐的骈偶句。
三、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自传的一般写法。提示:《鲁迅自传》是一篇自传体作品的代表,通过这篇自传,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总结自传的写作特点。
2.写作小练笔:以时间为顺序,记录自己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自己动手写写《自传》。
3.请学生朗读交流所写自传。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总结。
①以时间为顺序。
②记录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③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2.练习写以时间为序的自我介绍片
断。
3.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美文共品。指导阅读《老舍小传》、《少年“尝尽”愁滋味》。和老师一起欣赏《老舍小传》和《少年“尝尽”愁滋味》,并在课下自己寻找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
五、本课小结
《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本课总结
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因先生的学习、工作范围极大,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自传写作特点的研究上。熟悉鲁迅生平的任务,可以在研究写作特点时顺代完成,不必另外花费时间。
课件18张PPT。第二单元
5 鲁迅自传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著述。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一、读一读厦门 ??皖南 学籍 乞食
彷徨 衰败 亲戚 诬蔑?XiàWǎn jí qǐ pánɡ shuāi qi miè 筹划办理。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
学生的资格。
要饭。
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记一记筹 办:衰 落:学 籍:乞 食:生 计:彷 徨:1.本文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传记。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3.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1.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逝世,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不齿做商人。 1.“……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2.鲁迅选择学医,后来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3.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鲁迅自传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经历创作和著述情况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