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22:42:34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在反复朗读中领略课文的感彩,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情分析
四篇课文写的都是名人,有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影响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3重点难点
1.在深入分析课文之前,认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总的框架。 2.在自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 3.要弄清:侧重写人生片断的文章,比如“……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等,仍属于传记范畴。 4.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23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浙江(zhè) 亲戚(qī) 乞食(qǐ)
学籍(jí) 厦门(xià) 筹办(chóu)
祺(qí) 皖(wǎn) 彷徨(páng)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筹办:筹划举办。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维新: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生计:生活。
辞职: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讲师:高等学校中职别次于副教授的教师。
教员: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学生的资格。
侦探:作侦探工作的人;间谍。
乞食:要饭。
五、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青年时代鲁迅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能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他陆续发表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他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从1927年到1935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这些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主编《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周刊;热忱关心、积极培养青年作家;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六、文体、思路、主旨
1.本文是一篇自传,它属于传记文的一种。一般来讲,自传要求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经历、性格爱好、特长以及思想发展过程等,对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但是由于作者鲁迅当时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名播全国,再加上作者在《〈呐喊〉自序》等文章中已较多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因而本文写作,多用简笔,只在人生道路的两次选择中略用了些笔墨。这样,使本文呈现出语言纯净简洁,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深刻的特色来。
2.本文前部分按时间顺序简略记叙了自己的求学和生活经历,最后一部分简介自己的著述情况,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七、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第1段写少年时代。叙述自己出生至18岁以前在绍兴老家的情况,包括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简况以及家庭境况等。作者13岁时家遭不幸,“一场很大的变故”,导致家中“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作者只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面对困境,作者并未消极沉沦,“决心回家”的举动,充分显示了他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作者“决心回家”并没有改变家庭的困难。“父亲又生了重病”,这对于原本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但作者“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一个“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两条路的鲜明态度: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作者厌恶;去做商人,贪心钱财,惟利是图,作者不齿。那么,作者要走什么道路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2段的文字。
第2段里,作者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年青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作者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他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大约过了半年”,就“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实业救国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后来作者到日本又“决意要学医”,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这说明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他毅然选择了学医,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作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写日俄战争,影片上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一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学文学,走文艺救国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纵观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所学专业几度变化,然而他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第3段里,作者叙述了自己回国后的工作情况,包括回国之初的执教经历,绍兴光复后做校长,去教育部做部员,以及去北京、厦门、广东等地大学任讲师、教授等情况。
第二部分(4)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这段文字作者从“留学时候”写起,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成果。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创作范围之广泛,成果之卓著。文中特别提到“鲁迅”这一笔名,初用于小说,发表在《新青年》上一事,这篇小说就是《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作者在文中虽然没有更多谈及自己的文艺创作倾向,但就作者专门提起“鲁迅”笔名第一次用之于小说,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作者的用意。
总之,作者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不仅清楚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八、写作特点
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语言高度概括。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由此不难看出,本文的容量很大,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
九、重点语句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这段话,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这段看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2.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这一段话,鲁迅用高度概括而简练的文字,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大选择很朴实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丰,蕴藉深刻。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这句话,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细读这段话,你会更深地感到:在这看似平缓的文字叙述中,却浸透着一个革命斗士的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
4.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句中的“不好的文章”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其实,这几篇文章是《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及《摩罗诗力说》等文,它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特点,也是至关重要的篇章。他1909年回国后,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精神上的兴奋、失望、痛心、苦闷使鲁迅在沉默之后,又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身先士卒,呐喊上阵,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但作者却用平常的一句话交待了,更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20张PPT。鲁迅自传鲁迅自传--------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简介:本课内容解题导入字词处理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讨论总结延伸本课讲解结构
返回主页 解题导入:1、关于课文标题中“传”:传:zhuan ① 解释经文的著作
如:经传/《左传》 、《经传释词》 ② 传记:列传/别传/外传/自传
如:《史记?屈原列传》③ 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为小说)
如:《水浒传》、《阿Q正传》 2、传记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自传:自己为自己作的传。如:《五柳先生传》别传: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如:欧文?斯通《梵高传》字词处理1、字词全解(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 [筹(chou)办]筹划举办。(5) [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
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
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6) [学籍(ji)]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
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2、补充注释(1)“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指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入
狱。1893年在京为官的周福清因其母去世,回
乡奔丧,恰逢浙江乡试,帮人买通关节,以谋
中举。后败露入狱累及鲁迅的父亲。(2)“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
四本短评。”“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一本回忆记”:指《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指《野草》;“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课文内容分析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周姓家庭。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离绍兴,往南京求学。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决心从事文艺事业。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员。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
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
广东,其后一直居住在上海。讨论问题1、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其思想动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他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强健的体魄,而是精神;要医治中国人首先要医治中国人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的自觉的民族意识。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疗救中国人的灵魂。
2、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其词;
(4)、语言要朴实。 主要写自己的生
平与贡献。
特点:写法:总结延伸总结: 本文简要叙述了鲁迅自己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经历与著述情况,隐含了作者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祖国命运的极大关注,对反动势力的深恶痛绝。延伸:资料图片:鲁迅自评:他人评价: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意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上下求索、艰苦奋进的精神。表达作者眷恋祖国,立志报效人民的思想感情。自 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返回《老舍自传》与 《鲁迅自传》的比较语言方面: 《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语言幽默诙谐; 《鲁迅自传》采用流畅的白话文,完全是散文句式,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有的人
作者:臧克家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11.1
返回本文主旨作者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不仅清楚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情怀和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思想品格。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