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5.鲁迅自传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22:43:42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记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对鲁迅先生也较为陌生。但同时又有多年的记叙文学习的基础。
3重点难点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鲁迅自传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881-1930年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电影上看见中国人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29岁回国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1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1881-1930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学时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学时难点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鲁迅自传
一、温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20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课件22张PPT。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自 嘲 鲁迅 猜一猜鲁 迅 自 传 作者介绍:
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仙台医学专科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同时,创造了大量杂文和论文,借此来唤醒民众,其文章被称为投枪和匕首。1930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 领导工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关于自传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来看,又分为自传和评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自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爱好、主要经历(包括求学过程、工作简历、主要成就等方面。)、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等内容。 读文,根据表格梳理鲁迅在本文中交待的主要经历。出生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考入水师学堂
改入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决意学医,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弃了学籍,到东京,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做侦探而将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更为广大的运动。回国
因为母亲和别的几个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到厦门大学做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做中山大学教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出广东定居上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思考:1、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合作探究: 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思考:他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1、“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2、决意学医 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3、弃医从文 走文艺救国道路爱国主义精神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弃医从文”这次转折呢?这在鲁迅先生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明确:
“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重大意义: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坟》,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四本短评《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唐宋传奇集》。 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道路后,主要创作成果:课内小结 鲁迅的《鲁迅自传》记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鲁迅的一生是多变而复杂的。他为中国革命的兴旺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本文只用自传体形式,简洁而概括的语言概述了他的一生 。拓展:
学完本文后,你觉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次认识鲁迅。5.人物自传的写法:明确: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课外练笔: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能为自己写一篇自传吗?当堂训练1、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到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 提示: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 提示: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先生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资料备用1、作者只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一个“寄”字写出了什么?
提示: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提示:“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不齿做商人。3、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提示: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4、“……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提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提示: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