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一.知识检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 ) 筹办( ) 乞食( ) 浙江( ) 呐喊( )
páng huáng( ) shuāi败( ) 学jí( ) 亲qī( )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4)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B.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C.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D.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评。
5.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 、 、 ,原名 ;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 》。
(2)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6.课文内容梳理。
(1)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2)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你加以概括:
① ②
③ ④
(3)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 的人
二、文本点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7.本段依时间为序可分为三层,试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8.选段中“走出”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9.文章写到“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这里指的是哪一年的四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大事?作者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10.本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课外拓展
(一)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1.仔细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柔石一生的主要革命经历。
12.文章最能够表现柔石献身革命、坚韧工作的一句是?
13.寓丰富的感情于简朴、平实的记述之中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试体会下面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1)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2)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
14.结合课文与本文,比较柔石与鲁迅相似之处。
(1)经历相似表现在:
(2)思想相似表现在:
(二)《茅盾自传》节选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15.茅盾与鲁迅在经历上有何不同?
16.从茅盾“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这件事可以看出茅盾怎样的人格?
17.作者对《小说月报》的全新改版,表明了他在文学上的什么观点?
18.文中提到的“内外夹攻”指的是什么?
19.结合以上文章,你能说说给人物作小传都包括哪些内容吗?
四.个性展现
20.通过以上几篇文章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给人物作传的方法,那么就请你给自己写一篇小传吧。温馨提示:安排好记叙的顺序,确定好事件的详略,写出成长的经历,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xià chóu qǐ zhè nà 彷徨 衰 籍 戚 2.(1)学问上达到的程度。(2)意外发生的事情。(3)收回失去的领土(4)拿定主张3.(1)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它写出了“我”家的遭遇。(2)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的“我”只是暂时借住在亲戚家里,这与后文的“乞食者”不合。4.C 5.(1)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风筝》(2)狂人日记6.(1)时间 1881年出生 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2)①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②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③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④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3)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7.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8.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9.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10.简洁,感情含蓄深刻。
三.(一)11.略2.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 13.(1)悲愤(2)痛惜
14.(1)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2)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
(二)15.茅盾不像鲁迅一样颠沛流离,四处奔波。16.提倡新文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17.表明了茅盾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文学风格。18“内外夹攻”指的商务印书馆内部守旧派的反对和鸳鸯蝴蝶派的怨恨。表达19.一般说来,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性格爱好、特长以及思想发展过程等等,对于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
四.
20.略
●综合性学习
为家乡的人物立传
家乡是我们的根,生于斯,长于斯,我们与家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爱家乡的风流人物。只要仔细搜寻一下,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或许他们有的已经作古,长眠地下;有的寄居他乡,蜚声中外;有的默默无闻,此时此刻正在为这片沃土贡献着自己的才智……那么,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物,给他作个传吧。
【样文指路】
丁宝桢小传
丁宝桢于1820年出生于贵州省平远县。咸丰三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清代名臣。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封疆大臣,他以杀太监安德海而闻名天下。做了十年山东巡抚。在此期间,黄河几次泛滥,漕运受阻,田园淹没,人民叫苦不迭,而河官却往来推委。丁宝桢自告奋勇,请求担负治河任务,悉心筹划,亲临现场,与百姓日夜抢险,并下令“如有阳奉阴违者”立即正法。因其治水执法严厉,调度有方,故每每事半功倍;胜利完工,人民感激不尽。所以他离开山东十年后在成都去世时,山东人民恳请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在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他任四川总督时,重修都江堰,川西人民受益匪浅,在都江堰二郎庙为他塑起一尊雕像。
丁宝桢是个思想开放的人,他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在山东构筑炮台、创办山东机器局,又在成都创设四川机器局,开创了山东和四川的近代工业。他与别的洋务派不同,主张把“强兵”植根于“富国”,在四川实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严惩贪官污吏,擒拿江洋大盗,禁止苛捐杂税,促进商品流通,使四川财政大为好转。
丁宝桢敢做敢为,遇事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功在于世,利在于民”,他的事迹至今仍传为美谈。
给人物立传,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着重选择有关人物业绩和能突现人物性格、思想的典型材料去写。本文以此为着手点,使得丁宝桢有胆有识、大有作为和思想开明的形象,得到了立体化的展现。
其次,在材料的剪裁上,要讲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中对丁宝桢“治水执法严厉,调度有方”一事作了详写,而至于他如何“以杀太监安德海而闻名天下”的事例则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处理材料就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再次,可以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或画龙点睛,或突现主题。如文章结尾段对丁宝桢所作的评价,就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它不但点明了中心,而且在结构上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快乐练习】
家乡风景的优美,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为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风流人物”。为传扬他们业绩,弘扬他们的精神,某班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写出一个人物,简要介绍其主要事迹并作适当的评价。
(1)人物:
(2)事迹(80字左右):
(3)评价: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