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肇庆鼎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鼎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3 19: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分)
1. C(A 项“没有隔膜”错误,原文说的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B项“三家村式
的微型村落的存在”原因表述错误,主要是因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和不流动性等特点,人
口流动率小,社区间往来疏少,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村落;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
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和法理社会的信用产生方式不同,
并未比较两者优劣。)
2. D(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主要是论证乡土社会中对事物的认识是
个别性的,人们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而非内容上的独特性。)
3. 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说在乡土社
会中生长的人不太追求抽象真理,礼俗是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不是
抽象真理。)
4. (1)乡土性(或:乡土本色)
(2)不流动;生于斯、死于斯(或:熟悉)
(3)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遵循礼俗(或: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4)社会变迁(或: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每点 1分,共 4分)
5. ①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桃花源”中的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生活区域固定,与外界很少往来;②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彼此熟悉,关系亲密,过着和
谐的生活;③乡土社会遵循礼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的礼俗;④乡土社会注重家族传承,“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表明桃花源中的人传承家族记忆,安土重迁,符合乡土社会的特点。
(每点 2分,任答三点得 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
6. B(“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不准确,小说主要是展现乡村生活中的
人情世故,虽体现了王五的委屈,但并没有对小麦夫妇进行批评,更多的是表现他们在事
情发展过程中的态度转变以及人性中的善良。)
7. A(文中没有运用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8. ①善良温顺:她性子绵,不惯骂人,骂王五时脸还红着,事后觉得愧疚,还让朝晖给王
五送补肚子的甜汤;②懂得感恩:王五送回公鸡后,她热情招待王五,认为情义比鸡重要;
③爱猜忌:在公鸡丢失后,仅凭王五的家境就无端猜疑是王五偷了鸡。(每点 2分,任答
两点得 4分)
9. 示例一:以《红公鸡》为题更好。①“红公鸡”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红
公鸡”的丢失、寻找、归还等情节展开,使故事结构紧凑;②“红公鸡”色彩鲜艳,外形
漂亮,啼鸣特别,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以它为题能突出小说对美好事物的珍视;③“红公
鸡”的丢失引发了一系列故事,包括小麦夫妇对王五的猜疑、王五的遭遇以及最终人性的
美好展现等,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 2分,共 6分)
示例二:以《黑锅》为题更好。①“黑锅”是小说的核心事件,王五无端背上偷鸡的“黑
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后续故事;②“黑锅”象征着生活中的误解和委屈,以
它为题能深刻反映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③“黑锅”最后被卸下,体现了人性
的善良和美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包容的道理。(每点 2
分,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10.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意完整,不应断开,排除 A、D两项;“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中“所谓……者也”为固定句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项。正确断句为: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 D(“寄托”在文中指藏身、托身之处,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小学”在文中指小的
方面学习,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12. C(材料二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13. (1)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
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受绳”“就砺”
“博学”“参省”“知明”各 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
为心思专一。(“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用心
一”各 1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
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小学”“大遗”各 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C(《登高》尾联不仅抒发了身世坎坷、穷困潦倒的悲苦之情,还蕴含着忧国伤时的深
沉情感;《登楼》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并非对朝廷的
极度失望和不满。)
15. ①《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登高所见之秋景,落叶飘
零,无边无际,长江奔腾不息,滚滚而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秋天的萧瑟、空旷、
辽远,营造出雄浑、壮阔而又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②
《登楼》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上句写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
地而来,是从空间角度描绘;下句写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如古今世事的变幻无常,
是从时间角度着笔。意境宏大,时空交错,既展现了春日的生机盎然,又暗示了历史的沧
桑变迁,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每点 3分,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空 2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6分)
17. A(“兼容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指
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此处强调中国文化包容不同内容,用“兼容并蓄”
更合适。“一脉相承”指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
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这里说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用“一脉相承”更恰当。“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
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
受欢迎。此处强调端午节能让人们产生共鸣,各种人都能欣赏,用“雅俗共赏”更准确。
“物换星移”指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物是人非”指东
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这
里说的是时间流转,用“物换星移”。)
18. A(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端午节比作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A项把
大弦弹奏的声音比作急雨,小弦弹奏的声音比作私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樯橹
灰飞烟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樯橹”代指战船;C项“秦时明月汉时关”使用了
互文的修辞手法;D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了对偶、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与画横线句子不同。)
(二)语言运用题 II(8分)
19. 构成:将樱花比作小姑娘娇着粉嫩的脸蛋儿,本体是樱花,喻体是小姑娘娇着粉嫩的
脸蛋儿,“粉嫩”“娇羞动人”“惹人爱恋”等是相似点。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樱花粉嫩、娇艳、惹人喜爱的特点,(2分)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更易产
生联想和共鸣。(2分)
20. 樱花林在阳光下呈现出片片浪漫的氤氲粉红和无瑕的莹亮雪白,曼妙妩媚,恍如梦幻,
令人目不暇接;路边的行人也禁不住驻足观赏,不时拿出手机拍下这绚烂夺目的景象。(“呈
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雪白”后加上“的景象”)
四、写作(60 分)
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