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分)
1. B(A 项“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错误,根据材料一,群体越大,
共同经验越繁杂,语言的共同基础越有限,语言会趋于简单化;C项“‘梗’文化能给青年
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错误,原文是“‘梗’
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而非推动其延伸;D项“‘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
系的一种丰富”错误,材料二认为“梗”语言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冲击,不利于传统文
化传承,并未提及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丰富。)
2. A(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未运用类比论证;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未
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3. C(材料一主要观点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不是必需的,语言也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
征体系,人们有更直接的会意方式。A项“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体现了在
表情达意时,除语言外,动作也可传情,能支撑材料一观点;B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
琚”体现了在特定社群中,物品交换有特定意义,可通过物品传达情意,能支撑材料一观
点;C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强调语言在感人方面的重要性,与材料一观点
相悖,不能作为论据;D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体现了在面对面情境中,不通过语
言也能传达情意,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4. ①在亲密社群中使用;②原料丰富,可配合表情、动作等;③能摆脱字句固定意义,特
别有效;④能使交流更直接会意,增强社群认同感。(每点 1分,共 4分)
5. (1)原因:①能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彼此认同感,形成文化纽带;②符合青年个性,
满足彰显个性与寻求共性平衡的需求;③具有时代感,承载青年自我认知、价值取向和精
神风貌。(每点 1分,共 3分)
(2)问题:①助长思维惰性,使青年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②冲击规范语言文字,不
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每点 1分,共 2分)
(3)建议:①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互动演化,满足价值沟通需求;②强化青年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梗”文化;③鼓励学生阅读,将“梗”语言发展
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每点 1分,共 3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
6.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错误,小鲁拘束是因为刚到“我”
家,还不太自在;“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理解不准确,小鲁脸红主要
是因为被孩子问起没有枪而感到不好意思。)
7. C(“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错误,文中主要塑造了“我”、
小鲁、营长等军人形象,重点表现的是军人对枪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并非塑造一
系列普通人形象。)
8. ①《百合花》中“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野菊花象征着通讯
员和新媳妇等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体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②本文结尾处
的花是纸做的,普通且颜色多样,孩子把花送给小鲁,表现了孩子对解放军战士的喜爱与
敬意,同时也象征着和平与幸福的生活;③两者侧重点不同,《百合花》中的野菊花主要
烘托人物形象,展现军民鱼水情中的美好情感;本文中的花主要用于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
情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期望。(每点 2分,任答两点得 4分)
9. ①在战争时期,“我”被敌机围攻而没有枪时,“枪”代表着反抗敌人、保卫自己和土
地的力量,是生存与尊严的保障;②小鲁没有枪时,“枪”象征着他作为战士的身份缺失,
引发他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代表着军人的荣誉与责任;③营长牺牲后,他的枪交到“我”
手中,此时“枪”承载着营长的牺牲精神和对战友的信任,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象征,激
励着“我”和后来的战士们继续战斗。(每点 2分,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 B(“记问之学”表意完整,应单独成句,排除 A、C两项;“必也听语乎”为固定句
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项。正确断句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
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1. A(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非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2. C(“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错误,《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
学者”进行对比,强调的是善学者善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而非借助师长的重要性。)
13. (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
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小学”“大遗”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
(2)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虽”“旨”“至道”“善”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错误,这里的“我”指的是像诗中所描写
的那些辛勤劳作、相互帮助的山民,表现了诗人对山民美好品质的赞美以及对这种美好品
质能在人间普及的期望。)
15. ①其一侧重于描写劳动场景和山民的劳动热情,“大家齐力”“耳听田歌”描绘出众
人齐心协力劳作的画面,“各愿种成千百索,豆其禾穗满青山”表达了山民们对丰收的渴
望,体现了山民勤劳质朴、积极乐观的品质;②其四侧重于表达诗人的美好愿望,“北山
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继续展现山民互助劳作的场景,“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
四海少荒田”由山民推及人间,抒发了诗人希望世间都像山民这样勤劳互助,从而减少荒
田、实现富足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每点 3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或“明明如月,不可掇”)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每空 2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11分)
17. ①没有精神食粮(或“没有精神追求”“没有精神寄托”等);②道家的精神趣旨是
“想得开”;③中国哲学是一个综合店(或“中国哲学包含多个方面”等)(每处 2分,
共 6分,意思对即可)
18. ①将儒家比作粮食店,形象地表明儒家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
支撑,如同粮食对人的生存一样重要;②把道家比作药店,生动地说明道家在人们遇到精
神困惑时能起到化解烦恼、提供精神解脱的作用;③把佛教比作精品店,突出佛教追求精
神上的净化和解脱,如同精品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追求目标,使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通俗
易懂,便于读者理解三家思想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每点 2分,共 5分,意思对即可)
(二)(10分)
19. B(根据前文“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
神”,括号内应强调画家对尺度的把握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A项“使”字使用不当,
C、D两项重点在“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前文衔接不紧密,B项衔接最恰当。)
20. B(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一些画家因循守旧的状态。A项“之”
字形的引号表示强调;B项“厚壁障”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C项“形
神兼备,充满生机”的引号表示引用;D项“文明”的引号表示反语。)
21.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
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或: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
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
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原句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或在“是”后加“至关重
要”等词,使前后逻辑一致。修改正确得 4分)
四、写作(60 分)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