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20: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一)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二)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三)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总体还是不错的,学生思维较活跃,班风纯正,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二)教学难点: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学时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特色,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经历与他的性格关系
学时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特色,深入思考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伟人故事
1、介绍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事迹;然后分组交流,话题是“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每人至少在小组中讲一个小故事。交流结束后引入本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2、介绍作者
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记者。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1937年写成《西行漫记》,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活动2【讲授】新授
检查预习
结合学案
1.读准字音
慷慨(kāngkǎi)接济(jì)施舍(shīshě)指摘(zhāi)恫吓(dònghè)驯服(xùn)晓谕(yù)逮捕(dài)耸听(sǒng)沮丧(jǔsàng)怒不可遏(è)
解释下列词语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慷慨:大方,不吝啬。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把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晓谕:明白地劝导,告知。
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遏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脉络梳理,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全文如果划分为两个部分,你怎么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门(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课文中提到哪些影响了少年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写到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
明确:母亲、父亲、国文老师、激进派老师等。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时候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在家里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父亲)。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的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十六岁时候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精忠说岳》《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小说和神话小说。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激发了他的反抗意识。
4.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活动3【练习】课内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暴躁() 慷()慨() 接济() 施舍()
分歧() 懒惰() 恫()吓() 钦()佩
驯()服 沮()丧 指摘() 逮()捕 衙()门 耸()听 缴()纳 膳()食 怒不可遏()
2解释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连线
周恩来 弃医从文
鲁迅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学时重点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学时难点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上课
请同学回顾上节课讲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哪些经历?
活动2【讲授】新授
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1.齐读1-3段,思考这一部分都写了少年毛泽东家庭的哪些情况?
明确:(1)交代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点。
交代父母亲的情况。
交代家里的经济情况。
2.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是详写还是略写?
明确:略写。开头简单介绍,然后转入对人物经历的详细介绍。这是写“传”的一般写法。
3.阅读4-8段,这一部分写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
明确: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敢于挑战强权、勇于抗争的性格。
阅读9-19段,这一部分写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
明确: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喜欢读书、刻苦修身、擅长思考、志向远大的人。
少年毛泽东怎样看父亲对他的兄弟的“严厉”?由此可看出少年毛泽东的哪些品质?
明确:“学会了恨他”—“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长帐”。看问题懂得运用辨证的方法,擅长思索并有独立的见解。
毛泽东为什么赞成要去除神佛的“激进派”教师的主张?
明确:因为毛泽东认为: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给神佛,不如自己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人应多读书,学科学,学技术,用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赞成。
7.阅读20、21段,这一部分写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
明确: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大胆接受新生事物,迎接新的人生挑战。
第4-21段三次写到“我”离家,原因相同吗?
明确:三次离家,根据其原因可分为两类:第一次是因为反对教员打学生,“罢课”离家。第二次是因为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我”愤然离家。前两次离家的原因是出于本能的反抗。第三次离家是为了求学,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立下大志,要为“国家兴亡”而读书,这一次是自觉、主动的行为。
活动3【活动】总结中心
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1、请同学根据内容,合作归纳出本文中心,请代表发言。
2、老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传记体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一些精彩片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特见解的少年毛泽东的形象。
3、总结写法
(1)传记特点突出
(2)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3)选材典型、集中,富有表现力。
(4)语言朴实,用词巧妙,富有特点。
活动4【练习】思考与练习
1、在毛泽东反抗意识和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哪些书籍、事件和人物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示:《水浒传》《精忠传》《隋唐》《三国》《西游记》这些关于造反的故事增强了他的反抗意识。《盛世危言》使他懂得了接受新思想,科技的进步才能使国家富强。饥民造反被镇压事件,使他感到不平。穷人吃大户,父亲怒不可遏,他不同情父亲,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不对。“激进派”教师,使他钦佩,并赞成其主张。)
2、学堂里的先生和毛泽东的父亲喜欢让毛泽东读什么书?各有什么目的?
(提示:经书先生是为了让他接受封建教育,把他培养成封建统治的维护者;父亲为了让他光耀门楣,替自己打赢官司。)
3、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
(提示:为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强民富,国兴民荣。)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写一篇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