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01材料分析题考前必刷50题
1.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摘编自《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及其作用。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工具:铁制农具;作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丝绸之路;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4)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政府的重视,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局面;人民的努力等。
【解析】(1)生产工具:依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
(2)交通网络:根据材料信息“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熟交通网络是欧亚大陆东西两边交流的通道,即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拉近了中西方交流的距离。
(3)根据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北方大量居民向南方迁移,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结合材料信息“ 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可知,南迁使得南方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提高;由材料信息“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政府的重视;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言之有理即可)。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图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铜方量(图2)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材料三 北魏建国以后,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仍存在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等主要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而皇权的增强,也为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他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管仲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
(2)材料二这两件文物,分别对应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
(3)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通过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够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春秋时期
(2)图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图2:统一度量衡。
(3)背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皇权增强;北方统治稳固。认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解析】(1)时期: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
(2)图1:根据材料二“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图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秦人的尚武精神,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
图2:根据材料二“秦国商鞅铜方量(图2)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和所学可以得出统一度量衡。
(3)背景:根据材料三“北魏建国以后,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可以得出北方统治稳固;根据材料三“但仍存在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等主要问题”可以得出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三“而皇权的增强,也为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可以得出皇权增强。
认识:本题相对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所以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3.我市组织开展中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活动,邀你参与。
【活动一“触摸”历史文献】
每一件文献都是“活着”的历史,都在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图一 《史记》书影 图二 《齐民要术》书影
【活动二“走进”历史人物】
中国人民银行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三年历时十年,发行了十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以下为其中两位杰出人物的纪念币。
图三 蔡伦纪念币 图四 祖冲之纪念币
【活动三“考察”历史遗址】
历史遗址专指古人类的建筑性遗存,是人类有意识加工而成的,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五 山东曲阜孔庙 图六 河南南阳医圣祠
(1)请写出图一、图二书影的作者。并分别概括上述文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后人纪念蔡伦和祖冲之的理由
(3)根据活动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处遗址撰写解说词。(要求:包括人物的生活时代、主要贡献或地位。)
(4)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1)司马迁;贾思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3)示例1:山东曲阜孔庙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孔子而修建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示例2:河南南阳医圣祠是后人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修建的,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德高尚,被后世誉为“医圣”。
(4)收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继承精华,又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等。
【解析】(1)作者:根据图一《史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图二《齐民要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
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理由: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3)解说词一:选择山东曲阜孔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东曲阜孔庙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孔子而修建的,然后围绕孔子的生活时代,主要贡献写解说词即可,如:山东曲阜孔庙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孔子而修建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解说词二:选择河南南阳医圣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南阳医圣祠是后人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修建的,然后围绕张仲景的贡献和地位写解说词即可。如:河南南阳医圣祠是后人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修建的,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德高尚,被后世誉为“医圣”。
(4)收获:通过“触摸”《史记》和《齐民要术》等历史文献的书影,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古籍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了解祖先的智慧与成就。这些文献的保存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整个探究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继承精华,又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4.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围绕“民族关系”这一话题,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解读历史地图】
材料一
(1)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汉武帝时派谁两次出使这里?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哪一官职?该官职的设置有何意义?
(2)东汉明帝时,谁为汉与西域重新建立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务二 【了解历史事件】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材料二描述了秦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哪两项措施?
任务三 【阐述历史观点】
材料三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4)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答案】(1)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班超。
(3)修筑长城和北击匈奴。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东汉明帝时”可知,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措施:根据材料一“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4)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史实: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5.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初一年级在“二十大”宣讲活动中,结合古代历史制作“民族交融”宣传板报,请你共同参与完成板报内容设计。
板报一【民族图腾——华夏民族的起源】
材料一
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远古社会》 龙图腾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板报一内容反映出的华夏民族形成特点。
板报二【天下一统一华夏文明大扩融】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板报三【民族交融——你中有我共兴荣】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材料四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3)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胡化”或“汉化”的表现。(任写一点即可)。根据材料四指出“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答案】(1)特点:华夏族由错综杂处的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答出杂处融合等关键特点即可)。
(2)方式:和亲;战争;民族迁徙:政府开发管理。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表现: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少数民族从事农业、汉族人学习畜牧;风俗习惯上相互借鉴,汉族人接受胡食、胡服、胡床胡凳;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汉族的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胡人说汉语,汉族人喜爱西北乐舞;民族心理上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等(任写一点即可)。根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远古部族的融合、诸族错居、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族由错综杂处的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方式:根据材料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经过激烈的战争”、“设置郡县加强管理”、“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可知,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为和亲;战争;民族迁徙:政府开发管理。特征:根据材料二“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表现:根据材料一“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胡化”或“汉化”的表现有:汉族人民向北方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根据“汉化”和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根源:根据材料二“……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得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6.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王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任务二 【寻根溯源——阐释政治文明】
(2)请依据材料图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任务三 【以古鉴今——关注科技创新】
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依据如图,请概括说出蔡侯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原因。
任务四 【绽放异彩——吸取文化精髓】
(4)上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写出作者,并写出作品或作者的历史地位。
【答案】(1)治国思想:材料一以德治国。材料二无为而治。
相同:都体现了民本思想;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原因: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量好,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
(4)作者:《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解析】(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即以德治国思想;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相同点: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所学可知,德治是孔子“仁”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强调“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老子强调顺其自然,治理百姓,其核心是“以民为本”。因此,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民为本”。
(2)特征:根据材料“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郡守——县令”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显著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原因:根据材料“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和所学可知,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量好,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
(4)作者: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7.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文物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2)核心观点: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意义: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4)因素:经济上统一;思想上统一;通过改革,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解析】(1)史料类型:根据出土的“秦半两铜钱”和“衡器八斤铜权”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实物史料。
措施:根据材料一图1“秦半两铜钱”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一图2“衡器八斤铜权”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
(2)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三“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可知,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是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
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措施: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有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其它符合题意即可)
意义:根据材料四“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有:经济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通过改革,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8.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èng)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四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解决这一问题的 这一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作答: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谁出使西域 从此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谈古论今:材料三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根据材料,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5)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思想被确立封建正统思想
(2)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主父偃推恩令 作用: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失,加强了中央集权
(3)张骞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感想: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③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充分显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5)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圆“中国梦”与“世界梦”等。
【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措施的影响是:儒学思想被确立封建正统思想。
(2)问题:根据材料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可得出,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使得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失,加强了中央集权。
(3)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作用:根据材料三“沟通中国与世界”可得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感想: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显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5)根据材料四“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圆“中国梦”与“世界梦”等。
9.某校七年级同学分成三组,以“秦朝”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探究。
探究一:第一组同学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时间轴的梳理。
(1)根据第一组同学梳理的秦朝发展时间轴,写出方框中A、B、C处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公元前221年是什么世纪?
探究二:第二组同学对秦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总结,并绘制了示意图。
(2)探究二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写出该政治制度的创立者。为巩固统一,他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探究三:第三组同学对秦朝的灭亡进行探究,整理了以下图片及材料。
图一秦代的刑具 图二《大泽乡起义》 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耳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
(3)探究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探究,选取其中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填空:A:公元前356年,B:秦朝建立;C:公元前207年。时间:公元前3世纪。
(2)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创立者:嬴政;措施: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3)原因:秦朝的暴政。说明:秦朝刑罚残酷;徭役繁重,如北筑长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驰道等;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解析】(1)填空:根据秦朝发展时间轴和所学可知,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B建立秦朝,定都咸阳;C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
(2)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二中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创立者: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嬴政)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3)原因:根据探究三中的图片和所学可知,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说明:根据探究三中的图片和所学可知,依据“图一秦代的刑具”可知,秦朝刑罚残酷;依据“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耳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可知,秦朝徭役繁重,如北筑长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驰道等。依据“图二《大泽乡起义》”可知,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10.政治制度创新对历史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初,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什么制度?汉武帝设立了什么官职监视地方官吏?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在A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4)综上所述,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秦始皇(嬴政)。
(2)封国制(或分封制)。刺史。
(3)机构:西域都护府。作用: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故答案为秦始皇(嬴政)。
(2)制度:据材料二“汉初,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封国制(或分封制)。
官职: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郡,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答案为刺史。
(3)机构及作用: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称A处为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机构的名称是:西域都护府;其作用是: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作用:本题相对开放,根据所学,可从民族融合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11.历史学习就是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代表】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今,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概括“商君”的变法措施。(写出二点即可)
【杰出帝王】
材料二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这一体制是战国时期哪个学派思想理论的变现?
材料三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文化一统”和“地域一统”的做法?
【医学世家】
材料四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柩,终不朽也。”他还传授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据材料四、写出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华佗的另一重大成就?
材料五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预防)理论。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材料五中《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6)上所述谈谈你的人生理想及为了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将要采取的行动?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体制: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理论:法家。
(3)“文化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域一统”:颁布推恩令。
(4)名称:五禽戏;成就:麻沸散。
(5)作者:张仲景。
(6)人生理想:立志报国或答具体职业也可,如改革家、医生等(价值观正确,积极向上即可);行动:刻苦努力,奋发图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怕困难等。
【解析】(1)措施: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今,丞,凡三十一县。”概括得出,“商君”的变法措施是: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体制:根据材料二“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故“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中央集权制度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理论的变现。
(3)“文化一统”:根据材料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同时,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以培养儒学人才。故汉武帝实现“文化一统”的做法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地域一统”:根据材料三“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汉武帝实现“地域一统”的做法是颁布推恩令。
(4)名称:根据材料四“他还传授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知,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是“五禽戏”。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擅长外科手术,为此,他发明了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剂“麻沸散”。
(5)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故《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6)人生理想:根据材料中商鞅、华佗、张仲景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可知,人生理想可以答立志报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也可以答诸如材料中的历史人物的身份职业等,如改革家、医学家等,只要价值观正确,积极向上即可。
行动:根据材料中商鞅、华佗、张仲景等历史人物的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可知,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刻苦努力,奋发图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怕困难等。
1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曾有文化学者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漫长的砥砺和坚定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张时空、张雪《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规定什么字体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图1、图2、图3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过程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跨世纪大辩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请分析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答案】(1)朝代:商朝;字体:小篆;特点:由繁到简。
(2)历史事件:百家争鸣;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原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态度:坚持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关系: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解析】(1)朝代: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字体: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废除六国文字,命李斯制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特点:根据材料图片可以得出汉字繁体字笔划相对复杂,而简体字结构相对简单,体现出特点是由繁到简。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原因:根据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可以得出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体现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态度:根据材料“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对待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关系:根据材料“…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漫长的砥砺和坚定的底气”可以得出五千年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促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13.历代王朝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简述秦朝实行郡县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材料三: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王莽改制留下一个烂摊子,加之连年的内战,国家变得凋敝不堪。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刘秀是如何创造出“光武中兴”的。谈谈你对“中兴”的理解。
【答案】(1)不同:分封制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制的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措施:撤官并县;任用贤能;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
理解: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解析】(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分析可知分封制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制的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上,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采取一系列措施:撤官并县、任用贤能,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出现了盛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理解:根据“中兴”的字面理解和西汉灭亡的史实,“中兴”可以理解成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替专权,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
材料三 西汉建立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末和东汉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汉、东汉早期推行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上述材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1)相同点: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压迫: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残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不同点:秦朝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统治集团施行暴政,东汉后期的政治问题主要是外戚与宦首交营专权,卖自鬻爵盛行,录强争权夺利。
(2)共同措施: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启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
【解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信息以及材料二“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信息可知,秦末和东汉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的共同点是: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压迫;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残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根据材料一“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的信息以及材料二“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替专权,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知,秦末和东汉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的不同点是秦朝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统治集团施行暴政;东汉后期的政治问题主要是外戚与宦首交营专权,卖自鬻爵盛行,录强争权夺利。
(2)共同措施:根据材料三“西汉建立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的信息可知,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
朝代 统治政策 治世局面
西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1)材料一中李白诗句歌颂了秦始皇的哪一丰功伟绩?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汉武帝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请比较材料三表格中的统治政策,找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4)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案】(1)统一六国。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刺史制度。
(3)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等。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功绩:根据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诗句描写的是秦始皇消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史实;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政策:根据材料二“主父偃”“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成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3)因素:根据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对比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有: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等。
(4)特征: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汉朝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材料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诸侯”这一势力的形成和西周初年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据所学,指出春秋时期哪个诸侯成为了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中公孙鞅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得到哪位国君的支持?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哪一诸侯国变法的内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变法措施最有利于实现这一诸侯国军事的强大?并据材料三、分析主持变法的人最终被旧贵族迫害致死的原因。
【答案】(1)制度:分封制;
诸侯:齐桓公;
(2)思想主张: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国君:秦孝公;
(3)诸侯国:秦国;
措施:实行军功爵制;
原因:变法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受到了旧贵族的反对。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可知为分封制;
诸侯:根据所学,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思想主张: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可知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国君:结合所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主持变法;
(3)诸侯国: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为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
措施:根据材料“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可知实行军功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原因:根据材料“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可知变法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受到了旧贵族的反对。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二: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 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激励人们“勇于公战”的措施。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①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②”,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③ 庄子 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材料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牛耕;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2)特点: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措施: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影响: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①墨子;②仁政;③道家;
局面:百家争鸣。
(4)时代特征:社会动荡与变革
【解析】(1)新现象: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为铁制农具、牛耕;
作用:结合铁犁牛耕对社会生产力推动的作用可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可知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影响: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①根据材料“兼爱”“非攻”可知为墨子的主张,因此为墨子;②结合所学,孟子主张仁政,因此为仁政;③结合所学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因此为道家;
局面:结合材料中的学派和思想主张可知为百家争鸣。
(4)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的铁犁牛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可知为社会动荡与变革。
18.【考古发现】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北京人的部分考古发现 相关推论
6个头盖骨化石10万件石器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鱼钩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绘制人面鱼纹的陶盆和尖底瓶的陶罐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并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答案】(1)相关推论:体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制造工具/会制作打制石器;会使用火。
(2)遗址名称:①河姆渡遗址②半坡遗址;共同点:会种植农作物;会使用磨制工具;会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会建造房屋等。
【解析】(1)推论:根据材料“6个头盖骨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根据材料“10万件石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证明北京人已经会制造打制石器;根据材料“灰烬、烧石和烧骨”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2)名称:根据材料“干栏式建筑”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河姆渡遗址;根据材料“半地穴式房屋”和所学知识可知,②是半坡遗址。共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属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代表,都会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都建造房屋,都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
19.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解释】
材料一 “为政以德,壁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概括其治国理念?
【历史实证】
材料二 如图
(2)上图反映了秦灭六国的过程,请认真观察图片,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秦灭六国发生在战国时期,依图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
材料三 下面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3)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将该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唯物史观】
材料四 如图:
材料五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4)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的是哪几项具体措施
【家国情怀】
材料六 如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从东汉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并说明理由;
【答案】(1)思想家:孔子。治国理念:以德治国。
(2)特点:由西向东,由近到远。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填空:A是长安,B是欧洲(大秦)。
(4)措施:材料四:统一货币;材料五:统一度量衡和道路的宽窄。
(5)认识:历史的进步;理由: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来看,由于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从文化等方面来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
【解析】(1)思想家:依据材料一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可知材料一是孔子的言论。治国理念: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2)特点:材料二反映了秦灭六国的过程,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是由西向东,由近到远。时代特征:依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故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填空: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故起点A是长安,终点B是欧洲(大秦)。
(4)措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和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和道路的宽窄。
(5)认识: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我认为从东汉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理由:根据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来看,由于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从文化等方面来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
20.学习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二:经济篇
(2)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它是什么?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两例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最典型的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试举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2)农作物:水稻或粟。
(3)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成就: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5)启示: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实践等等。
【解析】(1)西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供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秦朝: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农作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和磨光的石器耕地,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生产工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成就: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南朝宋、齐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其中尤其是数学,求出了圆周率在.1415926和.1415926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1100年。
(5)启示本题答案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价值观正确即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更要勇于实践。
21.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动荡的过程中,历史孕育着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摘编自七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南朝梁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哇吠相望,连字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现象的原因。
【答案】(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生产技术:牛耕技术。
(2)基本情况:因气候变冷,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南移动;因为战乱、人口增加等原因,中原人口向南方迁徙。
(3)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政府制定了鼓励生产的政策。
【解析】(1)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所以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
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所以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技术是牛耕技术。
(2)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可得出因气候变冷,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南移动;根据材料二“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可得出因为战乱、人口增加等原因,中原人口向南方迁徙。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可得出政府制定了鼓励生产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的现象。
22.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在秦汉时期得以建立和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秦始皇被称为是“千古一帝”。
②从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征战灭六国,建立秦朝。
③当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学习历史必须要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将材料一中的内容按要求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A.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 B.属于历史观点的序号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关于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在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
史料①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共(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固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幕,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史料②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二中哪则史料更可信,为什么?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张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人物推进历史。从北魏孝文帝和张骞中任选一人,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史实和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对其进行人物介绍。(试从背景、事迹、影响、精神品质等角度进行介绍,不低于80字)
【答案】(1)A:②③。B:①④。
(2)史料一更可信。史料一属于第一手材料,《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史料一属于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产生,更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3)选孝文帝:题目:政治改革推进社会发展。介绍: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见政治改革推进社会发展。
选张骞:题目: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介绍: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始终不忘使命,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他身上展现出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可见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解析】(1)填空: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②从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征战灭六国,建立秦朝”和“③当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①秦始皇被称为是‘千古一帝’”和“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
(2)史料:根据题干“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材料二中史料①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属于一手史料,更加可信。
原因:根据题干“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二者时间更加接近,所以史料一属于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产生,更能真实的反映历史,更加可信。
(3)人物:孝文帝。题目:根据材料三“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孝文帝通过汉化改革推动北魏的发展,可拟题目为“政治改革推进社会发展”。
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见政治改革推进社会发展。
人物:张骞。题目:根据材料三“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外往来更加密切,推动历史发展,可拟题目为“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原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前往西域的艰巨使命。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他始终不忘使命,在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可见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2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 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语文互鉴”展区 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交往契约”展区 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答案】(1)关键举措: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贡献: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 汉朝贡献: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变化:畜牧业和农耕经济并存;民族交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互补;西域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
(3)意义: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1)关键举措:根据材料一“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是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诸侯和建立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秦朝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 汉朝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变化:根据材料二“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有:首先是畜牧业和农耕经济并存,这表明北方的经济结构不再单一,而是向着多元化发展。其次,民族交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互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种生产方式得以相互借鉴和补充。最后,西域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导致北方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因此需要发展畜牧业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其次,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互补和融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丝绸之路的畅通为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西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得以传入内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意义:根据材料三“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的‘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促进文化繁荣,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交融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进了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摘自班固《张骞传》
材料二 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称。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当下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答案】(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名称:丝绸之路;史实: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史实: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汉武帝时面对匈奴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事件,即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事西域虽为达到预期目的,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名称:根据材料二地图可知,图中的从长安到大秦的“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道路是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史实: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因此,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史实:根据材料“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具体措施包括迁都洛阳和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如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民族关系:从张骞通西域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知,各民族间应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01材料分析题考前必刷50题
1.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摘编自《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及其作用。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图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铜方量(图2)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材料三 北魏建国以后,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仍存在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等主要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而皇权的增强,也为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他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管仲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
(2)材料二这两件文物,分别对应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
(3)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通过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够得到什么认识。
3.我市组织开展中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活动,邀你参与。
【活动一“触摸”历史文献】
每一件文献都是“活着”的历史,都在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图一 《史记》书影 图二 《齐民要术》书影
【活动二“走进”历史人物】
中国人民银行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三年历时十年,发行了十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以下为其中两位杰出人物的纪念币。
图三 蔡伦纪念币 图四 祖冲之纪念币
【活动三“考察”历史遗址】
历史遗址专指古人类的建筑性遗存,是人类有意识加工而成的,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五 山东曲阜孔庙 图六 河南南阳医圣祠
(1)请写出图一、图二书影的作者。并分别概括上述文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后人纪念蔡伦和祖冲之的理由
(3)根据活动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处遗址撰写解说词。(要求:包括人物的生活时代、主要贡献或地位。)
(4)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的收获。
4.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围绕“民族关系”这一话题,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解读历史地图】
材料一
(1)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汉武帝时派谁两次出使这里?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哪一官职?该官职的设置有何意义?
(2)东汉明帝时,谁为汉与西域重新建立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务二 【了解历史事件】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材料二描述了秦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哪两项措施?
任务三 【阐述历史观点】
材料三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4)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5.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初一年级在“二十大”宣讲活动中,结合古代历史制作“民族交融”宣传板报,请你共同参与完成板报内容设计。
板报一【民族图腾——华夏民族的起源】
材料一
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远古社会》 龙图腾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板报一内容反映出的华夏民族形成特点。
板报二【天下一统一华夏文明大扩融】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板报三【民族交融——你中有我共兴荣】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材料四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3)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胡化”或“汉化”的表现。(任写一点即可)。根据材料四指出“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6.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王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任务二 【寻根溯源——阐释政治文明】
(2)请依据材料图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任务三 【以古鉴今——关注科技创新】
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依据如图,请概括说出蔡侯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原因。
任务四 【绽放异彩——吸取文化精髓】
(4)上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写出作者,并写出作品或作者的历史地位。
7.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文物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
8.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èng)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四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解决这一问题的 这一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作答: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谁出使西域 从此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谈古论今:材料三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根据材料,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5)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9.某校七年级同学分成三组,以“秦朝”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探究。
探究一:第一组同学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时间轴的梳理。
(1)根据第一组同学梳理的秦朝发展时间轴,写出方框中A、B、C处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公元前221年是什么世纪?
探究二:第二组同学对秦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总结,并绘制了示意图。
(2)探究二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写出该政治制度的创立者。为巩固统一,他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探究三:第三组同学对秦朝的灭亡进行探究,整理了以下图片及材料。
图一秦代的刑具 图二《大泽乡起义》 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耳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
(3)探究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探究,选取其中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10.政治制度创新对历史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初,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什么制度?汉武帝设立了什么官职监视地方官吏?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在A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4)综上所述,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11.历史学习就是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代表】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今,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概括“商君”的变法措施。(写出二点即可)
【杰出帝王】
材料二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这一体制是战国时期哪个学派思想理论的变现?
材料三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文化一统”和“地域一统”的做法?
【医学世家】
材料四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柩,终不朽也。”他还传授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据材料四、写出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华佗的另一重大成就?
材料五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预防)理论。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材料五中《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6)上所述谈谈你的人生理想及为了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将要采取的行动?
1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曾有文化学者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漫长的砥砺和坚定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张时空、张雪《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规定什么字体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图1、图2、图3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过程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跨世纪大辩论”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请分析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13.历代王朝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简述秦朝实行郡县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材料三: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王莽改制留下一个烂摊子,加之连年的内战,国家变得凋敝不堪。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刘秀是如何创造出“光武中兴”的。谈谈你对“中兴”的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替专权,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
材料三 西汉建立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末和东汉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汉、东汉早期推行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上述材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
朝代 统治政策 治世局面
西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1)材料一中李白诗句歌颂了秦始皇的哪一丰功伟绩?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汉武帝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请比较材料三表格中的统治政策,找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4)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材料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诸侯”这一势力的形成和西周初年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据所学,指出春秋时期哪个诸侯成为了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中公孙鞅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得到哪位国君的支持?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哪一诸侯国变法的内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变法措施最有利于实现这一诸侯国军事的强大?并据材料三、分析主持变法的人最终被旧贵族迫害致死的原因。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二: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 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激励人们“勇于公战”的措施。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①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②”,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③ 庄子 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材料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8.【考古发现】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北京人的部分考古发现 相关推论
6个头盖骨化石10万件石器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鱼钩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绘制人面鱼纹的陶盆和尖底瓶的陶罐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并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19.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解释】
材料一 “为政以德,壁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概括其治国理念?
【历史实证】
材料二 如图
(2)上图反映了秦灭六国的过程,请认真观察图片,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秦灭六国发生在战国时期,依图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
材料三 下面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3)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将该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唯物史观】
材料四 如图:
材料五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4)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的是哪几项具体措施
【家国情怀】
材料六 如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从东汉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并说明理由;
20.学习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二:经济篇
(2)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它是什么?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两例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最典型的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试举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1.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动荡的过程中,历史孕育着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摘编自七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南朝梁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哇吠相望,连字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现象的原因。
22.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在秦汉时期得以建立和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秦始皇被称为是“千古一帝”。
②从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征战灭六国,建立秦朝。
③当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学习历史必须要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将材料一中的内容按要求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A.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 B.属于历史观点的序号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关于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在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
史料①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共(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固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幕,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史料②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二中哪则史料更可信,为什么?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张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人物推进历史。从北魏孝文帝和张骞中任选一人,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史实和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对其进行人物介绍。(试从背景、事迹、影响、精神品质等角度进行介绍,不低于80字)
2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 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语文互鉴”展区 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交往契约”展区 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摘自班固《张骞传》
材料二 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称。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当下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译意: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内,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的,都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发展。邪僻学说不流行于世,则统治的法度就可以统一明了,百姓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译意:北魏孝文帝说:“我国兴起于北方,定都于平城,虽然富有四海,但是各地文化习俗不同。平城是军事用武的地方,却是不适宜文治久安。如果继续在平城,要学习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习俗,是比较困难的”)
——《魏书》
(1)依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巩固统一?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秦之立】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指出材料二中“秦王”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白诗歌所述的历史事件。
【秦之治】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图一,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指出秦朝创立的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制度的意义。指出图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之亡】
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陈涉世家》
(4)秦王朝统治昙花一现,二世而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图2 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摘编自《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谁?在图1中②标出丝绸之路出发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疆域与秦朝相比,西部疆域扩展。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东汉明帝时,经营西域的人是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路精神”的含义和文明交流的方式。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王朝利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交往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30.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秦始皇廿六年诏铭》拓片 图二:兵马俑 图三:王蘧常编撰的《秦史》
材料二 以下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与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内容对比(部分)
《睡虎地秦墓竹简》 《史记》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效律》 一法度衡石丈尺。——《秦始皇本纪》
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八年,新城归。——《编年记》 七年,拔新城。——《秦本纪》
三十九年,攻怀。——《编年记》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秦本纪》
材料三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批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胡适日记全编》
(1)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出土文物对文献史料的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胡适对做历史的方法和态度的观点?说明理由。
3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
件 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 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三 新冠疫情爆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1)材料一中“儒学”的创始人是谁?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取得正宗地位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3)材料三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三分析,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局稳定,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
材料一: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二: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于是并省(裁并)四百馀(余)县”;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裁撤官吏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1)材料一中,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并概括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并概括相关措施产生的影响。
33.汉朝的历史久远,文明富庶,令人神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曾一度免除租税,景帝时又“令田半租”。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文帝曾亲耕藉田,以示重农。凡从事农业生产有成绩者,免除其徭役,汉初曾连续几次赦免罪人。文帝时又废肉刑;景帝时又减留五百为三百,答三百为二百,答二百为一百。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父祖给武帝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是社会的繁庶下隐藏着许多问题,迫使武帝必须有所作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设立制史制度,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经济方面改革币制,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盐铁收归政府管理,补充赋税不足……西汉在武帝的时候走向了盛世。
——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
材料三 豁达宽容,成就了,中兴伟绩。能文武,刚柔相济,奇兵突击。勇猛多谋成大事,推心置腹添鹏翼。得民心,跃马扫群雄,无人敌。释刑婢,均税率。勤政事,崇儒德。赞修文偃武,与民生息。宽厚爱民民众拥,秀才治国江山碧,有志者,万事竟成真。乾坤赤。
——《满江红·光武帝刘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光武帝能够取得“中兴伟绩”的原因。
34.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假如你穿越时空后到了图A所在的区域,当地人招待你的主食是由哪一种农作物加工而成;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4)材料四中“天府”的形成与哪一因地制宜的工程有关;
材料五
(5)清把材料五中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5.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经济和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飞跃。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主题一:王朝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最后的国君 主要区域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夏桀 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成汤 纣王 东至山东西部,西到陕西西部,南抵长江流域,北达河北北部。
【主题二:制度创新】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受封的诸侯拥有世袭的权利,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这就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的优势分析与反思》
(1)符合表格信息的结论,在后面填“正确”;不符合表格信息的结论,在后面填“错误”
①夏朝和商朝的统治区域基本一致。( )
②夏朝建立的时间比商朝要晚。( )
③夏朝建立者是禹,商朝最后国君是纣王。( )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想象诸侯向天子“述职”时,应汇报哪些职责的履行情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西周这一制度。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 ;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 ;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
37.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远古社会》 龙图腾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两次关键战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试着说明它们与“民族交融”的联系。
38.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写出开辟“这条道路”的关键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条道路的作用?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三条)
(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下面是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
39.计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一人为修筑长城而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全球通史》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下面几幅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改革 其中“北语”指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现象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综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41.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细作】
材料一
【巩固统一】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对外贸易】
材料三“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摘编自汉武帝《西极天马歌》
【交流发展】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的时期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时期到达“西极”的人物以及开辟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分析开辟这条交通要道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请同学们结合你家乡的实际情况,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1)结合上图,将①②处的“制度”名称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指出它们的本质有何不同。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回答该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3)依据材料三,回答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合并乡村城镇,在秦国确立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四: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4)材料四中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此举有何深远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
43.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示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等级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等级制度的分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皇帝将国家一切权力——司法、立法、行政各种大权,皆操在一人手中,成为独裁君主。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成为专制主义的另一个特点。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制度。简述该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变化发展的认识。
44.两汉时期中国的先进文明向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摘自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2023年10月18日,北京)
(1)材料一中的“骞凿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写出这一事件发生时的出发地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王朝使“西域内属”的机构以及该机构设置的意义。
(3)材料三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A____,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B____(填写大洲名称)。该线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丝路精神”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45.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目:“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四 直至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术才由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才有了用纸印刷的佛教经卷……在中世纪的西欧,据说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300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纸与造纸术的传入, 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 商业等活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伟《四大发明是如何外传的》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素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 (写出图片编号即可)
(2)材料二中图2秦朝统一并颁行全国的文字称为什么 根据图3可以看出我国汉字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句原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主张
(4)据材料四指出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哪一项技术 两汉时期,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并深深影响了中国。请举一例并结合所学说明。
(5)据材料五,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46.某校同学开展了历史主题研究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概括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提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西汉初,也曾出现过相似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产生的影响。
【探究问题三】
材料三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灾也似乎特别流行。仅汉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甲子”年,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提到的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并概括这场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结合上述三组探究问题为该研究活动拟一个主题。
47.夏、商、西周、春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育。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夏桀王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① 毫、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② ③ 周幽王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填上①②③相关内容。
(2)填上材料二A、B相关内容。
(3)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对象。
(4)图一图二工具分别代表哪个时代,图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A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B 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兵革强大……
——《战国策 秦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各国变法的目的和作用,说出“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2)将材料二中A、B两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条措施。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结合所学知识
(4)综上所述,谈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轩辕)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推选后继人的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会“农作”的远古居民。他们在“农作”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哪些技能?
(2)材料二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中的人物与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为什么?
(3)从材料三可看出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良渚遗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良渚遗址在19世纪初被首次发现。( )
B.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
(2)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有多少年,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在材料中找出证明下列历史认识(结论)的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 认识(结论)
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
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