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期末专项练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题画三则
[清]郑燮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③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④,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⑤,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⑥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⑦,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áng):新生的竹子。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③榻:床。④围屏骨子:屏风架子。⑤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棂,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⑥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⑦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B.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C.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D.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余家有茅屋二间: ②置一小榻其中:
3.以下哪一项不是阅读本文得到的启示( )
A.学习需要自己用心观察、亲身实践、总结经验。
B.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C.画竹的重要方法在于师法天然。
D.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
竭泽而渔
竭①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②无鱼;焚③薮④而田⑤ ,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明年:第二年。③焚:烧毁。④薮(sǒu):指野草。⑤田:通“畋”,打猎。
4.给以下划线字注音。
竭泽 焚薮
5.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竭泽而渔
②非长术也
6.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
枭①将东徙②
枭逢③鸠。鸠④曰:“子将安之⑤?”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亲曰:“乡 人皆⑥恶我鸣。以故东徒。”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猫头鹰。 ②东徒:向东迁徙。 ③逢:遇见。 ④鸠:斑鸠。
⑤安之:到哪里去。安:哪里。之:到。⑥皆:全,都。⑦更;更改。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何故( ) 乡人皆恶我鸣( ) 犹恶子之声( )
8.枭将东徙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9.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魏文侯①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②期猎。是日③,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④乐,岂可⑤不一会期哉!”乃⑥往,身自罢⑦之。
注释:①魏文侯:名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小官员。③是日:这天。④虽:即使。⑤岂可:难道可以。⑥乃:于是,就。⑦丢:解除,取消。
1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文侯将出,左右曰。(近臣侍从)
C.公将焉之?(赶紧去)
D.岂可不一会期哉!(遵守约定的时间)
11.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2.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形下去跟虞人会面的?(用原文回答)
13.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首先在战国七雄中实行变法。他在位期间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根据短文,你对魏文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蒙①人遇虎
蒙人衣以狻猊(suān ní)②之皮以适圹(kuàng)③,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已也,返而矜,有大志④。
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注释】①蒙:地名,春秋时期鲁国的城市。②狻猊:狮子。③圹:野外,旷野。④返而矜,有大志:回家后便骄傲起来了,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14.文中四个“之”的含义,请选择正确的解释。
(1)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旷( ) (2)虎见之而走( )
(3)虎立而睨之( ) (4)叱之( )
A.老虎 B.穿着狐裘的蒙人 C.披着狮子皮的蒙人 D.的
15.用现代汉语说说“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这个句子的意思。
16.如果有机会与蒙人对话,请你给他一句忠告。
多言何益①
子禽②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③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⑤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①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益:好处。②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③恒:常常。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以:按照。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标两处。
日 夜 恒 鸣 口 干 舌 擗 然 而 不 听
18.“之”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要注意区别。下列选项中的“之”与“唯其言之时也”
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锺子期听之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处士笑而然之 D.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9.联结注释中的“多言何益”,可以猜测“开卷有益”的大概意思是
20.这篇文言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写在横线上,并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收获。
欧阳询观碑
唐欧阳询①尝②行,见古碑,晋索靖③所书。驻④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⑤,下马伫立⑥,及疲,乃布裘⑦坐观,因⑧宿⑨其旁,三日方⑩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与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fǔ)合称为“楷书四大家”。②尝:曾经。③索请:晋代著名书法家。④驻:停留。⑤反:通“返”。⑥伫立:长时间地站立。⑦布裘:铺开皮衣。⑧因:于是。⑨宿:过夜。⑩方:才。
21.(选作题)欧阳询遇碑后,“驻马观之,良久而去”,又为什么“数百步复反”呢?当时他心里的想法是怎样的?请根据其行为进行推测。
22.读了这个小故事,我的感受(或启发)是
参考答案:
1.B 2. 我 放置 3.B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描述了秋冬时节,如何利用围屏的骨架来制作窗户的过程,句子的意思是: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
A.“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这里的“围屏/骨子”将“围屏”和“骨子”分开,但“围屏骨子”是一个整体名词,指围屏的骨架;“横安/以为/窗棂”中将“以为”分开,但“以为”是一个词,表示“作为”,不应断开。故断句错误。
B.“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这个断句符合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语意。“取/围屏骨子”正确地将主语和宾语分开;“断去/两头”准确地表达了将围屏骨子两头去掉的动作;“横安/以为窗棂”中,“横安”是动词短语,“以为窗棂”是结果;“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也准确地描述了使用的材料和动作。故断句正确。
C.“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此处“横安以/为窗棂”将“横安”和“以为”分开,但“横安以为”应连读,表示将某物横放以作为某物。故断句错误。
D.“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这里“匀薄洁白之/纸”将“匀薄洁白之纸”分开,但“匀薄洁白之纸”是一个整体名词短语,指质地均匀、洁白且薄的纸,不应断开。故断句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有两间茅屋。“余”指的是“我”,即说话人自己。
②置一小榻其中:放置一张小床在里面。置:放置。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文中“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可知,郑燮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学习画竹,体现了自己用心观察、亲身实践并总结经验的学习态度。因此,A项是本文的启示之一。
B.“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虽然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但文中并未否认老师或师承的重要性,只是说郑燮画竹的方法多来源于自然观察,而非直接师承某人。此外,“无所师承”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指导和启发,只是强调了他的学习方法主要依赖于自然和生活。因此,B项的理解过于绝对,并非本文的直接启示。
C.“画竹的重要方法在于师法天然”的说法与文中“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相契合,表明郑燮从自然景象中汲取灵感,师法天然来学习画竹。因此,C项是本文的启示之一。
D.“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这个选项也符合文中的主旨,即郑燮通过观察自然景象(如竹影、日光等)来学习画竹,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生活中发现学问。因此,D项也是本文的启示之一。故选B。
参考译文: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的南面种着竹。夏天新竹刚刚长出嫩叶,绿色的阴影照在人身上,这时,拿一张小榻放置在竹林中,就会感到非常清凉舒适。在秋天和冬天交替的季节,拿一张屏风架子,除去屏风的两头,把它横放作为窗格,用均匀而薄的洁白的纸糊在窗格上。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触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小鼓声。在这时候,一片凌乱的竹影映照在窗纸上,这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没有什么老师传授,大多从纸窗、洁白的墙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的。
4. jié; fén 5. 捕鱼; 长久的办法 6.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竭泽jié;焚薮fén;
5.这是对文言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①竭泽而渔:掏干了水塘捉鱼。渔:捕鱼;②非长术也:这不是长久之计。长术:长久的办法;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
7. 原因 讨厌 仍然 8.乡人皆恶我鸣 9.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一味地逃避是于事无补的。
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何故:在这里,“何故”表示“为什么,出于什么原因”。对话中,斑鸠问猫头鹰为什么要搬家,即询问其迁徙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乡人皆恶我鸣:这里的“恶”表示人们对猫头鹰叫声的厌恶感。全句意为“村里的人都讨厌我叫”。恶:讨厌,憎恶。
犹恶子之声:在这个语境中,“犹”表示即便改变了地点(向东迁徙),情况也不会改变。全句意为“(如果你不改变叫声的话)仍然会有人讨厌你的声音”。犹:仍然,还。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这个故事中,枭(猫头鹰)因为某种原因想要搬家,即向东迁徙。当被问及迁徙的原因时,枭回答说:“乡人皆恶我鸣。”这句话直接指出了枭迁徙的动机。
“乡人皆恶我鸣”的意思是:村里的所有人都讨厌猫头鹰的叫声。由于这种普遍的厌恶感,猫头鹰感到自己无法在这个地方继续生活下去,因此决定搬家。
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逃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故事中的猫头鹰(枭)因为村里人讨厌它的叫声而选择向东迁徙,试图通过改变环境来逃避问题。然而,斑鸠却指出,如果猫头鹰不能改变它的叫声,即使迁徙到东方,人们还是会讨厌它的声音。这告诉我们,逃避问题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还是会持续存在。
应从自身找原因:猫头鹰的叫声是问题的根源,而它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想着通过搬家来逃避。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外部环境或他人。
努力改变自身:如果猫头鹰能够意识到叫声是问题的关键,并努力改变它(虽然这在现实中对于猫头鹰来说可能很难,但寓言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来传达道理),那么它就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必再担心被人讨厌。这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勇于改变自己,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
参考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搬迁。”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叫声。”
10.C 11.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2.饮酒乐,天又雨。 13.从短文中,我又知道了魏文侯是个特别守信用的人。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的理解。
C.公将焉之:您要去哪里呢?焉之:去哪里?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文侯:指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员,此处指陪同魏文侯打猎的官员。期猎:约定时间去打猎。虽乐:虽然(现在)很快乐。岂可:怎么可以。一会:一次聚会,这里指一次约定的打猎。期:约定的时间。
句子翻译: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在这里宴饮很快乐,但是怎么可以不去赴约呢!”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根据文言文中“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可知魏文侯是在饮酒乐,天又雨的情形下去跟虞人会面的。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时在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从“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他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违背承诺。
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宴席。
14. D C B A 15.他恼怒老虎不逃跑,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掉了。 16.蒙人,你不要盲目自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否则会招致灾祸。
1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旷”意思是:蒙地的人穿着狮子皮做的衣服来适应旷野(的风寒)。 之:的;故选D。
(2)“虎见之而走”意思是: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之:代词,指披着狮子皮的蒙人;故选C。
(3)“虎立而睨之”意思是:老虎站那看着他。之:代词,指穿着狐裘的蒙人;故选B。
(4)“叱之 ”意思是:呵斥老虎。之:代词,指老虎;故选A。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需逐字翻译,串联成句。注意句子要通顺。叱:呵斥。之:指老虎。
“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意思是:他恨老虎不逃跑,便呵叱它,就被老虎吃掉了。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的“蒙人”因为看不清实质,被表面现象蒙蔽而骄傲自大,最终被虎所食。因此要劝他“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而过于自负。”
参考译文:蒙地的人穿着狮子皮做的衣服来适应旷野(的风寒),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他认为老虎害怕他,回去后就很自负,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第二天,他穿着狐狸皮做的衣服前往(旷野),再次与老虎相遇。老虎站那看着他。老虎不逃跑而激怒了他,(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
17.日 夜 恒 鸣/ 口 干 舌 擗 /然 而 不 听 18.D 19.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20.关键句: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收获: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17.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这句话是说虾蟆、青蛙、苍蝇等动物日夜不停地鸣叫,叫得口干舌疲,然而却没有人去听它的。“日夜恒鸣” 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可作为一个停顿处;“口干舌擗” 是形容鸣叫后的结果,可作为一个停顿处;“然而不听” 表示转折关系,前面的鸣叫没有得到回应,可单独作为一个停顿处。这样划分停顿符合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
故这样停顿: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唯其言之时也”中的“之”是结构助词 “的”。
A.“锺子期听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伯牙的琴声。
B.“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C.“处士笑而然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牧童说的话。
D.“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与题干中“唯其言之时也”的“之”意思相同。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首先分析“多言何益”这个短语,“多言”表示多说话,“何益”表示有什么好处,整体意思明确。然后看“开卷有益”,“开卷”即打开书本阅读,“有益” 即有好处,通过与“多言何益”进行类比分析,从相同的“益”字入手,再结合对“开卷”的字面理解,就可以大致猜测出“开卷有益”的意思是打开书本阅读有好处。
2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在文中,墨子先通过虾蟆、蛙、蝇等日夜鸣叫却无人听从,与晨鸡按时鸣叫而天下振动进行对比,从而得出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的观点,即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说话要切合时机。
联系生活谈收获: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明白说话要讲究时机和场合。有时候话说得多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会让人厌烦。比如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不经过思考就随意发言,可能会打断别人的思路,也可能说出不恰当的话。而当别人需要倾听和建议时,适时地发言,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作用。又比如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学会观察对方的情绪和状态,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
参考译文:
子禽向老师墨子提问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虾、蛤蟆、青蛙、苍蝇,白天黑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疲,然而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看看那报晓的雄鸡,在天亮时按时啼叫,天下的人都被它惊动。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说话要切合时机啊。”
21.他想:这碑文书写得太精妙了,我这样走马观花地看看,总感觉意犹未尽,还是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争取学到其精髓。 22.欧阳询对书法艺术的由衷热爱和不懈追求;启发:要像欧阳询研究书法一样,对学习有股钻研的。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欧阳询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在遭遇到晋代名家索靖所书碑文时,他的行为体现出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前辈作品的深刻兴趣。“驻马观之,良久而去”说明他在初见碑文时已经被吸引,但走出数百步又“复反”并驻足多日,这进一步显示了他对书法探求的不懈追求和对经典力作的尊重。这种反复观赅读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他力图在古碑中寻求技艺上的突破与灵感。他会想:“这碑文真是绝佳的书法作品,我竟然难以离开,必须再仔细看看,从中学习更多。”
2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意思是: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结合“观、去、反、下、伫、观、宿”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欧阳修询观古碑时的认真。
这个小故事让我感受到坚持与专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追求艺术或技能的过程中。欧阳询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体现在他反复观碑并在碑旁驻留三日的行为中。持续深入的观察与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书法艺术的精髓。
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