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4: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2学情分析
《少年爱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传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他传,文章所传的人物是外国的著名的科学家,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所传人物是学生较熟悉、较敬佩的人,文章语言也自然平实,因此,学生对文章较为喜欢。本文细致而自然地叙述了爱因斯坦从1岁到12岁的学习经历,着重凸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少年时期的一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爱因斯坦的具体典型事例,去归纳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特点,进而去学习爱因斯坦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相关资料:《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拿出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活动2【活动】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活动3【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组内交流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
“略读”是指大致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或到黑板上总结生字词:
孤僻()腼腆( )遏()止 涓涓()细流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
(1) 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 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 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4) 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 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 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 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静而孤僻、相貌丑陋又怪异的孩子,他语言发育很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是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学好问,在十几岁时就具有很高的科学天份。
3)、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活动4【活动】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1、同桌合作,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2、读读,议议,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3、班级交流(结合“思考与练习三”)。
参考: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三岁的阿尔伯特,能够被音乐所吸引,“闪着聪明的眼睛”“认真地听”,并且“眼神和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说明他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表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早慧。
③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写出了这孩子与众不同的一面。
④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一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
4、小结: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描写可以起到表现一个人心灵的作用。
描写眼睛的作用——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的聪明、善于思考、与众不同。
5、从下列对眼睛及外貌的描写猜一猜人物:
(1)、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 罗贯中《三国演义》
(2)、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祥林嫂 鲁迅《祝福》
(3)、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曹雪芹《红楼梦》
活动5【讲授】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活动6【活动】知识迁移
1、爱因斯坦的名言: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A=X+Y+Z
成功=少说空话+正确的方法+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谨的朋友。
(4)、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片断练习:本文在突出爱因斯坦时,善于画他的“眼睛”,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的特点,请你给你最熟悉的人“画眼睛”。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爱因斯坦是美籍    人,是著名   学家。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孤僻(  ) 涓涓(  ) 腼腆(    ) 遏止(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     )
(2)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     )
(3)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
(4)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     )
4、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
(2)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并谈谈三次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作用。
(1)“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2)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3)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6、你知道爱因斯坦有哪些成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