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2学情分析
《少年爱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传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他传
,文章所传的人物是外国的著名的科学家,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所传人物是学生较熟悉、较敬佩的
人,文章语言也自然平实,因此,学生对文章较为喜欢。本文细致而自然地叙述了爱因斯坦从1岁到12
岁的学习经历,着重凸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少年时期的一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爱因斯坦的具体典型事例,去归纳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特点,进
而去学习爱因斯坦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难点: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少年爱因斯坦 新课导入
曾经流传着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肯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问题呀!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人,确成为了伟大的物理学家,那么他在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课,学习《少年爱因斯坦》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解决本课的生字生词
孤僻(pì) 腼腆(miǎn tiǎn) 遏(è)止
涓(juān)涓细流 羞怯(qiè)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的想试试。
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2、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 简介小爱因斯坦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结尾) 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概括少年爱因斯坦的经历。
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
③五岁时,上学独立思考。
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⑤七岁时,还没学会说话。
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2、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3、在文章中找出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1)“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又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从眼睛流露出的光彩给人希望,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2)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显然被其中的音乐形象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写出了他对音乐的入迷,表现他对音乐的早慧。)
(3)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虽不会说话,但很善于思考。)
(4)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通过对眼睛描写,判定他天生睿智,是个不平凡的孩子。)
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在文章中找出过渡段,体会其作用。
(1)尽管如此,这个孩子对音乐的早慧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
(2)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3)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合理利用过度句(段)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行文流畅。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语段,体会文中“画眼睛”的作用。
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两辆自行车相撞了。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起了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有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般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两位车主人骑车相撞时彼此相对而又迅速离开的目光。这目光是含蓄的,充满埋怨又含有一丝谅解,反映出车主人复杂的心理活动。“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表明两位车主人都很宽容大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2、猜一猜:
a两弯似蹙(cù)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林黛玉 曹雪芹《红楼梦》
b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闰土 鲁迅《故乡》
c身长九尺,髯(rán)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 罗贯中《三国演义》
活动5【活动】课堂总结
(1)思想上: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爱因斯坦成长过程中几个年龄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高度赞扬了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及艺术、科学天赋。
(2)写作上:能运用“画眼睛”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合理利用过度段,是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活动6【测试】课堂检测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棕()弧()
踪()孤()
暇()绢()
假()涓()
2.解释下列词语。
跃跃欲试:
流连忘返:
井然有序:
不解之缘: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由于语言发育很(),表达能力委差,再加上总愿
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就像没听见一样。(迟钝迟缓)
(2)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在他那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感到,这里面一定有一种()的力量。(与众不同超乎寻常)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学习画眼睛的方法,为身边熟悉的人画像。
2、预习《骆驼寻宝记》,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部分。
活动8【导入】布置作业
1、学习画眼睛的方法,为身边熟悉的人画像。
2、预习《骆驼寻宝记》,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