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熟悉文章内容,了解小爱因斯坦的一些生活经历。
3、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2、运用对比阅读的手段,小组合作,共同解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爱因斯坦爱思考、爱钻研、有正义感的优秀品质,并透过他的成长经历找到自己成长的正确方向,并为之努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传记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而对爱因斯坦的成就学生也有一些了解,他们普遍对爱因斯坦怀有很深的崇拜和敬佩,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思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在传记这一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鲁迅先生、毛泽东同志、球员贝利的事迹,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外国朋友---爱因斯坦。
活动2【讲授】主人公介绍
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年)
德国犹太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人们称颂他为“二十世纪的牛顿”。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活动3【活动】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在朗读中发现生字生词,查找工具书,明确其音形义;
2.本文主要写少年爱因斯坦的什么经历?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
1.孤僻(pì)腼腆(miǎntiǎn)遏(è)止涓(juān)涓细流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想试试.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雄心勃勃:满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精神旺盛的样子
2.课文提供的材料有:
(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表现出强烈好奇心;
(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表现了正义感;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表现出科学天赋。
3.小组讨论交流。
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事专心执着,善良有正义感。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活动4【活动】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
例1:“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提示: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文中形容很认真。
例2: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三周”强调的是时间长;突出了他钻研数学难题时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例3: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提示: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有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活动5【讲授】写作技巧分析
本文共有33段,如此长的内容看起来浑然一体,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确:
①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
②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③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④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
这些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过渡自然,衔接自如,结构完整。
2.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同桌合作,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②读读,议议,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第3自然段)
“从那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色彩呀。”
这样给人一种希望,四五岁了还不会说话的爱因斯坦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第7自然段)
“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着呢。”
写出了他对音乐的入迷,表现了他在音乐上的早慧。
(第13自然段)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写出了爱因斯坦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第24自然段)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作中可以通过“画眼睛”来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这种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迁移阅读
内容:文学作品中“画眼睛”的成功体例。
例: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了。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了起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着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般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点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两位车主人骑车相撞时彼此相对而又迅速离开的目光。这目光是含蓄的,充满埋怨又含有一丝谅解,反映出车主人复杂的。动理活动。“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表明两位车主人都很宽容大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画眼睛”是肖像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多加体会,并在自己习作时恰当运用。
活动6【活动】谈收获,作小结
学习本课,小爱因斯坦爱思考、爱钻研、有正义感的优秀品质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们知道爱因斯坦不是个天才,可是他却靠着自己的认真思考,勤奋努力获得了成功。这就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它离不开付出和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刻苦努力去拼搏,终有一天我们会梦想成真。加油吧,成功在前方!
活动7【练习】布置任务
写日记:1.《爱因斯坦给我的启示》
2.写一段“画眼睛”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