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2学情分析
《少年爱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传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他传,文章所传的人物是外国的著名的科学家,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所传人物是学生较熟悉、较敬佩的人,文章语言也自然平实,因此,学生对文章较为喜欢。本文细致而自然地叙述了爱因斯坦从1岁到12岁的学习经历,着重凸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少年时期的一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爱因斯坦的具体典型事例,去归纳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特点,进而去学习爱因斯坦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
3重点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少年爱因斯坦
流光岭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2015年3月版)
班级姓名___________
课题
8.少年爱因斯坦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杨和平
审核人
学期总序号
28
导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
与反馈
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孤僻()脊梁()遏止()呆板()多姿多彩()腼腆()如醉如chī()zōng色()juānjuān()细流羞qiè()2.选词填空。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那由奇妙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什么式子,竟是大名鼎鼎的定理。阿尔伯特惊奇了。_________说这还不足以鼓励小孩子的好奇心,_________,有一次他说出了下面几句话,这个小子简直坐不住了。A.如果……就B.如果……那么C.假使……才D.因为……所以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
疑问随笔
自学交流
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展示质疑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3、“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点拨拓展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三岁到十二岁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
议。
总结测评
爱因斯坦是美籍_________人,是著名_________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孤僻()涓涓()腼腆()遏止()
3.根据括号内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
②、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
③、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课件24张PPT。第三只小板凳
有一位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他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他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爱因斯坦自信、有勇气、不气馁少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少年、青年、中年:爱因斯坦和妹妹马雅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爱因斯坦痴迷小提琴 骑自行车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教室讲课 爱因斯坦在思考 1951年3月14日,在爱因斯坦72岁生日那天,当被摄影记者要求在镜头面前笑一下时,爱因斯坦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一个古怪表情,后来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无人不知。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年)
著名物理学家,犹太后裔。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加入瑞士籍;
1913年回德国,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21年发现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
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字词掌握1、生字
孤僻 涓涓
腼腆 遏止
棕色 闲暇
迟钝 怡然自得
羞怯 脊梁
pìjuānmiǎn tiǎnèzōngxiádùnjǐqiè yí2.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⑴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
⑵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
⑶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⑷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
不解之缘跃跃欲试流连忘返怡然自得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因为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要求拉小提琴。 还没有学会说话。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按照时间顺序,归纳出爱因斯坦都有些什么经历?自主学习 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找一找: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读一读: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语言赏析1、“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又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2、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显然被其中的音乐形象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3、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4、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从眼睛流露出的光彩给人希望,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写出了他对音乐的入迷,表现他对音乐的早慧。)(虽不会说话,但很善于思考。)(通过对眼睛描写,判定他天生睿智,是个不平凡的孩子。)描写眼睛的作用 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的聪明、善于思考、与众不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猜一猜1、两弯似蹙(cù)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林黛玉
曹雪芹《红楼梦》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曹雪芹《红楼梦》 2、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闰土
鲁迅《故乡》 3、身长九尺,髯(rán )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 罗贯中《三国演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
“三周”强调的是长时间;
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传记主要是写人物的主要经历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他三岁、五岁、十岁、十二岁时的事,从中反映了爱因斯坦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好奇心强
爱读书
爱思考
爱提问
爱钻研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成功的秘诀成功=努力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A = X + Y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