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5: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艾青,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创设情境教学,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句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
2、增强学生爱祖国的情感,立志刻苦学习。
2重点难点
1、 重点词句的理解。
2、 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意象,明确象征写作手法。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4、 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古往今来爱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多少仁人志士给我们留下了爱国的不朽诗篇,多少文坛名家为我们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之曲。于谦就曾经发出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铮铮誓言,李贺也曾抒发过“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样的情怀。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爱国诗句跟大家分享下,大家刚刚跟老师所说的都是古诗,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现代的新诗艾青《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真挚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2、板书:我爱这土地
活动2【讲授】二、知人论世,了解体裁
1、了解体裁。新诗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所产生的用白话文所写的诗歌。它分为格律体和自由体两类,本诗属于自由体新诗,他不同于古诗,字数、停顿、格律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活动3【讲授】三、听读诗歌,体验情感。
1、听范读,体验情感、语速、重音、节奏。
2、指名朗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思考: 诗歌做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这首诗他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对这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呢?
5、自由朗读诗歌,完成幻灯片上的练习: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a、诗的第一节虚拟了的形象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这属于抒情。
b、诗的第二节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抒写了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这属于抒情。
活动4【讲授】四、分析诗歌 明确象征
1、诗中的“鸟”,它生前都歌唱了哪些内容?
(土地、河流、风、黎明)
2、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些融于了作者感情的物象叫做意象。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又分别暗示了什么呢?
3、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象征
4、学生小结归纳出什么是象征手法。
5、联系实际,说说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象征。
活动5【活动】五、合作品诗  斟词酌句
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谁来牛刀小试?
(一)、品词
示例:
“嘶哑”一词写得好,它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二)酌句
示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设问的形式,直抒胸臆,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炙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感的浓缩。
(三)赏标点
示例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此处破折号用得好,一个转折,让生前死后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活动6【讲授】六  总结全文,勾勒主旨
1、小结内容
2、小结情感
3、概括主旨
活动7【讲授】七、回顾历史,牢记诗歌
岁月的脚步匆匆而过,201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0周年了。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更可恨的是,近些年,日本政府在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竟然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同学们,毋忘国耻,牢记历史。牢记这首诗,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
活动8【练习】八、凝望今天,仿写诗歌
1、出示图片
2、仿写诗歌
活动9【讲授】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安排在七年级诗歌单元第一篇,学习时要让学生从中了解新诗的特点,进而揣摩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亮点有四:
一、 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活动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性,如听读、自读、范读、配乐读、齐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象征手法的理解
在“析诗”这一环节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象征手法,并且联系生活来谈,把握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注重语言赏析
一首好诗,其语言必然是凝练而富有生命力的。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斟词酌句赏标点”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他们的思维独特,观点新颖,让人赞赏。
四、注重价值观导向
从古代的爱国诗句导入,到梳理诗歌时联系当今日本政府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懂反思,美化侵略战争行为,修改教材。设计了“勿忘国耻,牢记诗歌”、“凝望今天,仿写诗歌”的环节,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在学生们深情的诵诗和精彩的仿写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来没机会听自己的课,这次录完后认真地听了一次自己的课。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问题还真不少。
1.有细碎之感,存在将文章碎读的现象。总喜欢发出习惯性追问。如:还有呢?为什么?等等,不仅将自己的课堂搅碎了,更让学生压力增大,扰乱了他们的思维。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手,学生交流、讨论、总结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需精讲、点拨、补充即可。
3、对于录制场地不熟悉,音响效果没有进行调制,导致伴奏音量过大,冲淡了主体声音,让学生的朗读略略逊色了些。
以上不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学养不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还有可以斟酌之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智慧不足。“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今后,当加强自我修养,多阅读书籍,多剖析课例,多总结日常教学中的得失之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