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15: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 正确地朗诵诗歌。
2. 了解诗歌的写作意向及象征的表现手法。
3.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结合背景体会并理解作者的强烈情感。
3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浅层含义似乎很容易。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句深刻的内涵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透却并非易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首先感谢同学们给老师画了一个有创意的评分图,这节课我们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评价,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哪一组最先抢到皇冠,就是今天的获胜组。希望这节课同学们都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
2.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抗战记录片,看完这段纪录片,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写的《我爱这土地》,聆听他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快乐自学
1.教师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2.《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关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3. 结合工具书读准音,读顺文(给重点字词注音)。
嘶( )哑( ) 汹( )涌( )
腐( )烂 喉( )咙( )
我还有哪些词需要识记:
4. 结合背景资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三.整体感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教师或学生及时给予评价
3.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4.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合作探究
1.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
土地、河流、风、黎明
2. 探讨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小组内部互相讨论,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点角度去探究其象征意义)
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土地——象征国家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对未来的憧憬
3. 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有感情地诵全班读诗歌。
五、拓展延伸
1. 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诗句深深地触动了你,令你印象深刻?
示例:“嘶哑”为我们塑造了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没有了“珠圆玉润”、婉转清脆的歌喉,诗人将自己与鸟融为一体,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着的爱。
六、当堂检测
1.艾青,原名 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他的主要作品有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2.《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主题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请写出你所学过的爱国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小结反思
1.指名2-3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2.教师总结: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我爱你中国》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结束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