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2: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分析,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材料二观点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韵第一鼓
霍 达
离开演半小时,我就到了剧场,这是跟师傅学来的习惯,每场如此。
进了后台,演员稀稀拉拉的还没几个人儿。演出时间一共两个半小时,我唱最后一个节目,得从头等到尾。按照自己多年的习惯,我在后台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闭目养神。当年师傅就是这么教我的:“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演出之前千万不能胡思乱想、手忙脚乱、咋咋呼呼。艺人嘛,艺比天还高,比命还重。
演员们陆陆续续地来了。直到开演也没等到一个同行、一个熟人!组织者说这次抢救长城和威尼斯集资义演,有国际意义。抢救威尼斯,我没这个义务。我其实是冲“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句话才答应参加演出的。
我静静地听着。前台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显然今儿都是走红的角儿、走红的曲子。
我这会儿的感觉是什么?今晚上不该来!舞台已经是这一代的了,我瞎掺和个什么劲儿?这儿没有我的地方!
“瞿悦!瞿悦!”后台的姑娘们喊着一个名字,挺稀奇、挺轰动似的,就像我当年往熟人跟前儿一露面儿的那个份儿。我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儿耳熟。猛一抬头,瞅见了,进来了一个小伙子。
猛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人我认识!三年前,他还是个待业青年,来找我要报考曲艺演唱团,跟我学京韵大鼓。我一听他那嗓子,就把他打发回去了。“年轻人,趁早学点儿别的吧。曲艺主要是靠唱、靠嗓子……”没等我说完,他扭头就走了。
“赵……赵老师……”他一愣,像是在一堆时髦摩登领导新潮流的进口美容化妆品当中发现了一块生着绿斑的铜镜子。难为他还肯叫我一声“赵老师”!三年前的不愉快,他不会忘了吧?我想不会。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瞿悦为大家演唱!”
“轰!”的一阵掌声,像是八级台风、倾盆大雨。瞿悦快步走出去,立即被风雨吞没了。
嘣嗒嘣嗒的摇滚乐敲打起来,我听到了瞿悦那嘶哑的声音:“天上有个太阳……”这时,台下有人高声叫着他的名字:“瞿悦!”瞿悦只顾唱:“水中有个月亮……”谁知台下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我心说:糟了!剧场里怎么乱成这个样子?非打起来不可!我不由得替他捏着一把汗,起身走到侧幕条儿旁边,往外一瞅,瞿悦还挺镇静,手捏着话筒,不理不睬,唱他的,台下黑压压的观众纹丝不动,不像是要往台上扔汽水瓶子的架势。
嘣嗒嘣嗒……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这一嗓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听起来有三十、五十的。
瞿悦继续唱:“我不知道……”台下这时全场齐声高吼:“说!”我被惊呆了!这是怎么个意思?喝“倒彩”?轰他下台?当场追查“偷税漏税”?听说……听说瞿悦如今的出场费高达三千,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可是,今儿个大伙儿都是义演啊,他也一个子不落!……嗯,不像是“嫌贵”,倒是像起哄架秧子、跟他逗着玩儿呢!你听,那一问一答还能对上茬儿:“说!”“我不知道……”而且台下的每一声发问,都不是乱来,而是准确地插在演唱的“气口”上!这算什么恶作剧?观众是爱他还是恨他?是捧他还是恶心他?阿弥陀佛,我从学艺到如今,还没见识过这种场面!我心惊肉跳地退回来,化妆。他唱完就该我了,这时候想逃也逃不脱了。望着镜子里自己的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真是“顾影自怜”了,咳,一辈子过五关斩六将,今儿个要走麦城吗?
我化妆完毕,等着接他的场。我心说这回该我过堂了。
瞿悦沙哑的嗓子又唱起来了。不知是不是有意的安排,他返场后唱的《一无所有》好像是特地回答刚才的提问“你演一场拿多少钱”似的——义演!一无所有!
狂风暴雨又降临了,好像整个剧场调了个个儿,倒海翻江,人们疯了,都疯了!几千人“哗,哗,哗”拍得震天响。这伙人崇拜瞿悦像是草民们仰望皇上,我这个“京韵第一鼓”,一辈子还没被人捧到过这份儿上!这阵势可真够吓人的!不该来,不该来,我实在是不该来,但是,这会儿真轮到我出场唱“大轴”了。
我拿起板,端起鼓架子,硬着头皮往外走,脚底下是软的,脑袋里是空的。报幕员笑容可掬地走向台口,一手捏着话筒,一手扬起来,像是要平息台下的狂风,又像是要掀起更大的暴雨,高声说:“观众朋友!本次活动最后一个节目,我们特地请来了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素有‘京韵第一鼓’之称的、七十八岁高龄的赵燕风女士,为大家演唱京韵大鼓,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话音儿没等落地,就是一片掌声,竟然博得“碰头好”!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朝台下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从黑丝绒旗袍的大襟底下抽出一块雪白的、叠得方方正正的手绢儿,抖开了,擦擦嘴边儿,往鼓架子上一搭,弦师的琴声响起,我左手执板,右手拿鼓楗子,“咚,咚,咚!”悦耳的鼓声响起来,我仿佛又倒退到年轻的时候,精气神儿来了,放开嗓子:“千里刀光影……”刚刚唱出头一句,掌声轰地响起了,一个“满堂彩”!我抖擞精神,把整个段子一气呵成: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掌声排山倒海般地响起来,经久不息。我觉得自个儿像是醉了……这么说,我今儿个还是该来。
(节选自《文艺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我”提前半小时候场,直到开演也没等到同行或熟人,增加了“我”的紧张感,甚至觉得自己是“瞎掺和”。
B.文中写瞿悦因沙哑的嗓子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曲艺工作,却转身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意在讽刺“我”不能慧眼识珠。
C.文中写瞿悦平时演一场的出场费高达三千,这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文中瞿悦发现“我”也来参加演出时“一愣”,是因为觉得“我”出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舞台上不协调,让他很不愉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既有人物的内心独白,又有动作暗示,生动、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
B.文中通过“不该来”到“还是该来”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我”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的自嘲。
C.文中通过第一叙述视角“我”的所见所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演出现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D.文中擅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提前候场、“端起鼓架子”等表现了老艺术家的敬业、专业。
8.有人评价:“《京韵第一鼓》的美学特色是,用层层衬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这篇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舞台表演,语言精妙独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苏武书
李陵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①,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注】①韦:皮革。韝(gōu):套袖。毳:鸟兽细毛。幕:毡帐
(节选自《文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客主A之形B既C不相如D步马E之势F又甚悬G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其音悲凉。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
B.穷,文中指困顿,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C.更,文中指变成、成为,与“少不更事”“半夜三更”中的“更”意思不相同。
D.明,文中指证明,与《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生于礼仪之邦,此后却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在令人伤怀。
B.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人对抗敌军十万人,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可见汉军将士骁勇善战、视死如归。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被迫归降匈奴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D.面对不怕死的汉军,匈奴都打算撤退了,只因叛臣投敌,向匈奴泄露了汉军的真实情况,匈奴才敢围歼不满百且疲惫伤残的汉军,李陵被俘也就势不可免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14.请概括李陵向匈奴投降以来悲痛愁苦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鹤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6.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本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请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所说的:“,。”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人类、宇宙的存在则绵延久长的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两句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而深远。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叙事风格上 ① 。荷马史诗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这跟荷马所写为上层社会的生活而《旧约》的对象却是不分阶级的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有关。
《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不也如此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 ② ,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 ③ ,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①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或有意的暴力语言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感受,例如害怕、担忧、紧张、兴奋、满足、感激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 ② ,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 ,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假如你是班长,请运用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也会对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夜缒而出”,力挽狂澜的烛之武,怀抱“风乎舞雩,咏而归”理想的曾皙,“同死生,轻去就”的爱国诗人屈原,“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李斯,被匈奴扣留十九载却矢志不渝的苏武,“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庄宗李存勖,“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欧阳修……
对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理解其人生际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得到一些感悟。
班级即将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研讨会。请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你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C1。
  简析:材料一原文说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而不是说逻辑有效性理论加入描述性语句会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该项表述错误。
  2.答案:B1。
  简析:材料一说逻辑能力在人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虽有 “自然习得” 甚至 “与生俱来” 的性质,但要使其发展为显逻辑,还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并不是说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规范仅仅因为逻辑能力的自然属性,该项表述过于绝对。
  3.答案:D1。
  简析:A 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中 “流霜” 的描写不符合常理,却营造出奇妙的意境;B 项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运用夸张手法,不合逻辑却生动地表达了时光易逝的感慨;C 项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在梦中相见的情景,突破了现实逻辑,展现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D 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语言表达平实,没有体现出 “无理而妙” 的艺术效果。
  4.答案1:
  材料一:
  o 对比论证:将科学和艺术对理性的完善作用进行对比,阐述逻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特点。
  o 比喻论证:把公理化的逻辑体系比作精美的大厦,形象地说明了逻辑规则和推理链条的重要性。
  材料二:
  o 引用论证:引用刘勰、严羽、鲁迅等人的话,论证 “无理而妙” 的效果和语言运用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观点。
  o 举例论证:以《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唱词为例,具体分析了 “无理而妙” 的艺术效果及其逻辑基础。
  5.答案:
  大前提:液体可以用来染物1。
  小前提:眼泪是液体1。
  结论:眼泪可用之染物1。
  小说阅读
  6.答案:C1。
  简析:A 项,文中写 “我” 提前候场却未等到同行或熟人,主要体现 “我” 的孤独和失落,而非紧张感,该项表述不准确;B 项,文中写瞿悦的经历并非为了讽刺 “我” 不能慧眼识珠,而是为了展现时代的变化和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该项理解错误;D 项,瞿悦的 “一愣” 更多的是意外和惊讶,而非觉得 “我” 不协调和不愉快,该项分析错误。
  7.答案:B1。
  简析:文中 “我” 从 “不该来” 到 “还是该来” 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了 “我” 对自己的价值和舞台的重新认识,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而不是自嘲被时代抛弃,该项表述错误。
  8.答案:
  以瞿悦衬托 “我”:瞿悦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而 “我” 作为传统曲艺表演艺术家,一开始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通过对比衬托出 “我” 的失落和孤独。
  以观众反应衬托 “我”:观众对瞿悦的狂热与对 “我” 的陌生形成对比,突出了 “我” 的尴尬和不自信,也为后文 “我” 的精彩表演和重新获得认可做铺垫。
  以环境衬托 “我”:热闹的舞台和陌生的后台环境衬托出 “我” 的格格不入,而最终 “我” 在舞台上获得的成功又与之前的环境形成反差,更加凸显了 “我” 的坚守和对传统艺术的执着。
  9.答案:
  语言简洁生动:如 “嘣嗒嘣嗒的摇滚乐敲打起来,我听到了瞿悦那嘶哑的声音:‘天上有个太阳……’”,简洁地描写出摇滚音乐的节奏和瞿悦的演唱状态,生动形象。
  语言富有表现力:“狂风暴雨又降临了,好像整个剧场调了个个儿,倒海翻江,人们疯了,都疯了!” 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观众对瞿悦的狂热反应,极具感染力。
  语言富有节奏感:“我左手执板,右手拿鼓楗子,‘咚,咚,咚!’悦耳的鼓声响起来,我仿佛又倒退到年轻的时候,精气神儿来了,放开嗓子:‘千里刀光影……’”,通过对表演动作和声音的描写,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F1。
  简析:“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意思是敌我双方的形势已经不能相比,步兵和骑兵的力量对比又非常悬殊,据此断句即可。
  11.答案:D1。
  简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的第一个 “明” 是 “使…… 彰明” 的意思,与文中 “明” 的意思不同,该项表述错误。
  12.答案:C1。
  简析:文中说李陵并非未考虑过杀身明志,而是觉得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所以才选择忍辱苟活,该项表述错误。
  13.答案:
  (1)然而仍然斩杀敌将,拔取敌旗,追逐败逃的敌人,像扫地一样消灭他们,斩杀了他们的猛将1。
  (2)匈奴已经失败,全国发动军队,重新训练精兵,兵力超过十万1。
  14.答案:
  生活环境恶劣:身处胡地,面对异类,饮食起居与中原不同,自然环境残酷。
  家庭遭遇不幸:老母被杀,妻子无辜受戮,自己身负国恩却不能尽孝报国。
  文化差异巨大:从礼仪之邦来到无知之俗的蛮夷之地,身份和文化的落差让他痛苦。
  朝廷不察其功: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未得到朝廷的明察,反而被迫投降匈奴,背负叛国的骂名。
  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1。
  简析:“露初晞” 与 “新垅” 并非对比关系,而是都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共同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该项表述错误。
  16.答案: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通过 “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一细节描写,回忆妻子生前为自己挑灯补衣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妻子的勤劳、体贴和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通过梦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来展现妻子的形象,在梦中看到妻子正在窗前梳妆,美丽依旧,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排解的悲痛和凄凉。
  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①大相径庭 ②删繁就简 ③风云变幻1。
  简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对成语的理解,“大相径庭” 表示两者相差很大;“删繁就简” 体现《水浒传》写作简洁,突出重点;“风云变幻” 形容梁山泊的环境复杂多变。
  19.答案:《旧约》的对象是不分阶级的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荷马所写为上层社会的生活,这跟它们在叙事风格上的差异有关1。
  20.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楼梦》比作 “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把《水浒传》比作 “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形象地说明了两者在写法上的区别,即《红楼梦》事无巨细,刻画详尽,《水浒传》简洁明快,余味无穷,使读者更易理解两者的特点1。
  作文
  略。
参考译文:
答苏武书
李陵子卿足下:
自从当初我投降匈奴以来,直至今日,身处艰难困境,常常独坐而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膻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匈奴之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交织成片,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啊!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感到悲伤吗!
跟您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追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并无罪过,也一同死于非命。(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德,被世人悲怜。您回国享受荣誉,我留在这里蒙受耻辱,这是命中注定,又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蒙昧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地域。真是伤心极了!让祖先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我的点点诚意。每当想到这里,就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做到自刺胸膛来证明自己,自割脖颈以显示志向,但故国对我已恩断义绝,自杀不仅于己无益,反倒徒增羞耻,因此每当我因忍受耻辱而感到愤慨时,却又常常苟且地活下去。
唉,子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贵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写成,没有说完我心中的话,所以再作简略叙述。从前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遭遇匈奴军与之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走的部队,出了国境,进入强大的胡人的疆土;凭借五千士兵,迎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然而,我们还是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就像扫灭脚印、消除尘土一样肃清残敌,斩杀其骁勇将领,使得三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很少担当重任,但内心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
匈奴战败后,全国动员,再次训练精兵,其强劲的士兵超出十万,单于亲临阵前,指挥作战合围我军。客军与主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骑兵的力量,更加悬殊。(我方)疲惫的士兵再度上阵作战,一个人要抵挡上千个人,但大家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杀敌。死伤遍野,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是伤痕累累,连武器都拿不动。但是我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矢射完,手无寸铁,没有头盔甲胄也要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个时候,真是天地为我愤怒,战士为我吞饮热血。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了,便打算退兵。不料叛汉贼臣(管敢)出卖了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与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