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河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逻辑错误产生恶果,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一个著名的故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在这个故事中,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从而闹出了笑话,为后代贡献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逻辑作为论证话题,但是前者重在从老师的角度谈教法,而后者重在从生活的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以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推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使逻辑更严密,可以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可以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的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
B.一位小伙子在给女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爱你如此之深,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C.某电站外高高悬挂一块告示牌:“严禁触摸电线!此为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惩处!”
D.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因为我确实扎实全面地复习了相关知识,所以有信心考上,但没有一点把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因为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而有了字面之外的意蕴。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 (注:矮纸即短纸、小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旷野里
柳青
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开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得解放为止,简直是充满了征战、掠夺、压迫、剥削、痛苦和饥饿……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
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在他房里砖铺的潮湿的脚地上踱来踱去,考虑着吃饭时大家谈论的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山,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好像他过去在营里听到敌人运动的侦察报告一样。一清早,县委秘书就跑来向他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青年团县工委副书记李瑛又说,昨天晚上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在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当地干部反馈: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群众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苞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群众老远看到工作队的同志,就把香纸往袖筒或襟子底下藏着,像小偷儿一样鬼鬼溜溜地躲走了。”
“群众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就是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 ‘日头爷高了, 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转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农业工作站去。”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骑车子到渭阳区三乡蔡家庄去了,那里是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蔡治良。蔡治良发现肥皂和蒸馍用的石碱可以杀虫。①人的智慧的确是经过劳动逐渐提高的:他们居然根据工业产品“硫磺石灰合剂”这个概念,创造了许多新的“合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滤过: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煤油四两、石碱四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合剂”比单独一样东西杀虫的威力大得多。大家商讨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其他干部吩咐,“以后再提出来的法,也要试验。试验成功就请大家参观。”
“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
“准备好了就出动。”
经过两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战,渭北四个区的治虫工作就出现了新气象。
在大批干部下乡的第四天,从渭河北岸来到渭阳镇街上的人就带来了乡村里弥漫起来的新气象,好像土地改革的浪潮一样,变成人们谈论的话题。人们说有许多村子白天已经看不见几个人了,很多大门锁了,大门外面摆着盛药剂的水缸,有的甚至把水缸搬到棉花地边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汉和小孩,端着盆子、瓢、大碗,用扫帚蘸着各种土制药剂刷着被棉蚜虫爬满的棉苗。人在随便哪条路上走,都看见路两旁一排一排戴草帽和笼头巾的人,青壮年二垄,老年人两垄,娃们一垄,互相帮助着往前刷……
朱明山在街上遛了个弯,带着满意的笑容这里听听,那里听听。回想起头一天到这街上人们一见他就躲避的情景,一种成功的喜悦使他浑身都感到轻快。
他到合作社去。买煤油、石碱和肥皂的人很多,他挤到台阶上去,见柜台上摆了许多竹篮子和瓶子。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算盘珠子的声音、锤子敲石碱的声音和玻璃瓶子磕碰的声音在柜台后面混杂成一片。
“你们应该一个乡或一个村组织起来买,”朱明山望着柜台外面挤得满头大汗的农民们说,“你们那里的工作组没有帮助你们组织吗?”
“嘿!谁倒给你说没组织?一家一家来买, 能把这房子挤塌。”一个眼睛一大一小的中年农民斜斜他的大眼睛,瞟了瞟看来很清闲的朱明山,把他当作一个说漂亮话的人碰了一句,然后把他的竹篮子又往前边推一推。
朱明山并不显得难堪,笑了笑走开了。
②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风把炊烟味和牛粪味带到路上来。农村气息时刻跟随着你,使你感觉到处是在许多村庄的中间。要不然,路两旁的树丛挡住你的视线,笔直的白杨树顶着布满繁星的蓝天,野兔就在你面前从路这边的草丛跑到路那边的草丛里。
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所写的解放前动荡凋敝的惨象,与“八百里秦川”曾经悠久而丰厚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让新上任的干部极为震撼。
B.渭河平原产棉区遭遇了棉蚜虫灾害,一时间从领导到干部都束手无策,乡村里的群众也表现出灭虫无力、疲于应付的状态。
C.小说通过描写合作社里“眼睛一大一小”的中年农民的语言与神态,以点带面,表现了群众对朱明山治虫组织工作依然不满。
D.标题“在旷野里”内涵丰富,既体现了渭河平原辽阔的特征,也指向建国初期农村百废待兴、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
7.关于文中治杀棉蚜虫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用“新气象”总括治虫成效,再具体展开描写村里男女老幼参与治虫的动作和画面。
B.合作社里的“煤油”“算盘”“柜台”等物,具象征义,有助于强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C.全民动员的新气象与前文当地民众的慌乱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治虫工作科学有效。
D.棉花地这一场景里的群像塑造得鲜活生动,表现了大伙儿互帮互助、热火朝天的干劲。
8.文中划线的①②处,看似闲笔,其实关乎宏旨,各有特色。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工作特点?这种特点在县委书记朱明山身上也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而二君不用也”的“而”与《六国论》中“二败而三胜”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的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虞君不听宫之奇的建议,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由此可见宫之奇也就是虞国的扁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14.“在问题还没有显露出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材料中哪些事实可以支撑这个观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指赤脚、光着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用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晓色”窗已明则是由于大雪的映衬。
B.颔联中的飞禽无影、竹折有声,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有高有低,“相似”“一般平”写出了大雪覆盖、苍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年级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就很合适。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蔑视,又无力改变现实,以醉酒方式消极反抗的诗句是:“,。”这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这样的诗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古代桥梁,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的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讲究 A ,如黄河两岸,物资运输多依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故平坦宽阔的石梁桥最适合;江南水乡,运输以舟船为主,因此遍布凸起的石拱桥;西南地区,多峡谷急流,故多用吊桥。同时,北方和南方的山区,桥墩厚实稳重,称为“厚墩”,以防山洪冲毁桥梁;江南水乡则不同,桥墩纤细轻盈,称为“薄墩”,以利桥下通航。
( 甲 ),即古人造桥,①讲究发挥实际上的用处。②比如许多古桥上建有亭阁长廊,③既可以保护桥面,④又可供行人躲避风雨之用,⑤住宿甚至休息。
三是它的公益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古代的许多建筑物,都属皇公贵族私有专用,平民百姓不得涉足。然而,( 乙 ),凡是在江河峡谷建造的桥梁,皇帝能走,平民百姓也能走。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去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 B ,各种造型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你看那一座座桥梁,有的形如长虹,有的状如弯月,有的凌空欲飞久久陪伴着河流。二是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两者 C ,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这样,凡建桥之处,往往形成迷人的景点。如“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等等,都是因为桥梁建筑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8.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点的“如”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
B.加点的“则”与“物体受热则膨胀”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同。
C.加点的“以”与“养精蓄锐,以待时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加点的“也”与“即使失败也不能灰心”中的“也”章义和用法不同。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很多文字从业者受到冲击,但是那些优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取代;Sora即便威胁影视工作者,但是无法淘汰那些有无限创意的人。所以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未来你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
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新青年的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A 项,原文说 “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非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该项错误;B 项,使用《史记 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逻辑推理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既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又助于养成阅读习惯,该项错误;C 项,“擅长诡辩” 不一定意味着 “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二者不能等同,该项错误。
2.答案:D。
简析:“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 并不能作为对 “玩物丧志” 观点的有效攻击,因为马未都因收藏取得成就,不能简单等同于 “玩物丧志”,该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A 项犯的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将 “狗” 的所属关系概念偷换为 “父亲” 的亲属关系概念;而材料中 “自相矛盾” 的楚人是违反了矛盾律,二者逻辑错误不同。B 项小伙子既说 “愿为你赴汤蹈火” 又因下雨就可能不来,前后矛盾;C 项 “一触即死” 与 “违者依法惩处” 矛盾;D 项 “有信心考上” 与 “没有一点把握” 矛盾,均与楚人犯同样的矛盾律错误。
4.答案:材料一开篇提出语文教学要讲逻辑,应让逻辑思维训练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并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的观点;接着从文本解读、挖掘隐藏信息、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逻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如通过《史记》《祝福》的文本解读说明逻辑推理助于词义推断和信息捕捉,写作时想象 “虚拟论敌” 能完善论证;最后总结强调遵守逻辑思考对学生心灵及思维拓展的积极作用。
5.答案:从材料一观点看,首联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点明诗人对世事的感慨,暗示其心境落寞。在此心境下,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就不单是描写诗人写字、品茶的闲适画面。通过逻辑推理,结合前文心境,可挖掘出字面外的意蕴:诗人看似闲适,实则是在落寞中借写字、品茶打发时光,排解内心的郁闷与无奈,以故作闲适之举掩盖对现实的不满与壮志难酬的惆怅。
小说阅读
6.答案:C。
简析:“眼睛一大一小” 的中年农民的言行,只是他个人对朱明山的误解,不能以此说明群众对朱明山治虫组织工作的整体态度是不满,该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合作社里的 “煤油”“算盘”“柜台” 等物是生活实景描写,没有象征义,该项错误。
8.答案:
选①:此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治虫工作做铺垫。它点明群众在劳动实践中智慧渐长,创造诸多 “合剂”,揭示群众蕴含的巨大力量,正因如此,才有后续治虫的有效行动,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主题。
选②:此句描绘夏夜旷野美景,营造宁静美好的氛围。与前文紧张忙碌的治虫工作形成对比,让读者在紧张节奏中舒缓情绪,也暗示在干部群众努力下,乡村问题将如这旷野般回归安宁美好,从侧面烘托出治虫工作初显成效,丰富文章意蕴。
9.答案:“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体现不依赖现成经验,主动深入实际、亲力亲为探究问题的工作特点。朱明山身上多次体现:面对棉蚜虫灾害,他未满足于听取汇报,而是亲自前往农业工作站了解情况;治虫过程中,他不局限于既有方案,要求对新提出的办法都进行试验,亲自到现场查看成效,这些都展现他深入基层、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DH。
简析:“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意思是虞君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后,回来就灭掉了虞国,据此断句。
11.答案:B。
简析:“过郑” 的 “过” 是 “经过” 的意思;“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的 “过” 是 “责备” 的意思,二者不同,该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叔瞻、宫之奇在事情初露端倪时进谏,是争于腠理,而郑、虞二君不听才导致国家破败灭亡,正说明在问题初显时解决的重要性,该项 “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表述错误。
13.答案:
(1)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
(2)所以说:“事情在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
14.答案:
①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疾病在初期易治,蔡桓公不听,病入骨髓后无法医治而死;
②叔瞻谏郑君厚待或除掉重耳,郑君不听,重耳返晋后伐郑,郑大破;
③宫之奇谏虞君不可借道给晋,虞君不听,晋灭虢后灭虞。这些都表明在问题初显未显迹时解决,可避免灾祸。
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颔联中 “飞禽无影” 是从视觉角度,“竹折有声” 是从听觉角度,分别烘托雪之大、雪之厚,该项表述错误。
16.答案:尾联体现儒家的 “仁”“恕” 思想。《论语》倡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尾联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意思是穿着厚袍的公子不要说冷,还有光着脚的樵夫在雪中行走,蕴含诗人对樵夫艰难处境的体谅,与 “仁” 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相符;也启示公子阶层应心怀怜悯,勿漠视底层疾苦,体现儒家倡导的以仁爱之心待人、关注民生的情怀,这与《大学之道》中 “亲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恻隐之心” 所蕴含的对他人的关怀相通。
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B。
简析:文中 “则” 表对比转折;“物体受热则膨胀” 的 “则” 表承接,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该项错误。
19.答案:A 因地制宜;B 独具匠心;C 相得益彰。
20.答案:②“实际上的用处” 表述重复啰嗦,改为 “实用”;⑤“住宿甚至休息” 语序不当,改为 “休息甚至住宿”。
21.答案:(甲)二是它的实用性;(乙)桥梁却不然。
22.答案:你看那一道道溪流,有的形如银练,有的状如飘带,有的潺潺低语,轻轻抚摸着大地。
作文
略。
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事情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