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闻真实可以算作是新闻业的“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新闻真实被认为是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实践的核心原则、要求、底线。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具有一致性,但基于现实考量,“绝对真实”往往很难实现,新闻真实仅被认为是经过新闻生产者主观判断后认定的事实。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算法作为信息技术、数学模型、媒体后台等交叉领域的“复合体”,它可以将所有输入都置于同一组指令之下,对所有数据对象无差别运行,且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图,一直以来被公众认为是中立且准确无误的,算法新闻因此也被认为可以做到“绝对真实”。
《美国新闻》杂志在1983年开展了一个教育评估项目:为全美1800所大学及学院进行“优秀度”排名,大学质量的排名将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提供数据参考。为了形成一个评估“优秀度”的模型,《美国新闻》的编辑根据自己的直觉判断向各个大学发送了评估问卷,然而编辑仅挑选了一些看似与大学“优秀度”相关的变量,如该校学生高中SAT成绩、学校的师生比例、毕业校友捐款比例等,但诸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度、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评估因素均未得到考量。编辑们较为主观的评估变量被数学模型包装,共同推导出了1988年的全美大学优秀度排名。这一排名影响着年轻人的学校选择,排名靠后的大学少有人选择,此后更不利于大学的数据表现,从而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恶性数据循环”。由此可见,由于设计者的数据盲点,算法有时会片面地证明自己的内置逻辑和输出结果是合理的,并不断在运行过程中自我巩固、自我发展,却侵蚀了相关方的特定利益。
如果说《美国新闻》的编辑在制定评估因素时只是受到了编辑个人社会生活背景、知识学历等细微因素影响,其算法仅仅包装了模型设计者的认知,那么对有着鲜明结果导向和站位立场的设计者而言,算法则可以成为包装人类偏见、虚假、恶意信息的技术外衣。在特定的动机和不同利益目标的驱使下,算法技术、赞助方、技术人员、报道机构等算法新闻相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引导了新闻导向,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导向共谋”。“共谋”的最为重要的促成因素是参与主体有着特定的动机追求,或为既定的利益,或为娱乐消遣,或为制造轰动效应,或为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他们千方百计地制造、引导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导致先进的数字篡改媒体类型的出现,算法在大量的数据训练下也逐渐具备了篡改操纵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的技术路径。一些恶意生成的算法新闻中,主人公甚至以视频形式呈现了其本人从未做过的事情,而这项“业务”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比利时的一名社会民主党派人士2018年5月在推特和脸书上发布了一段一分钟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讲话的英语视频,还配有荷兰语字幕。这段虚假视频的造假技术较为粗劣,然而社交平台用户对于此视频的海量调侃和评论使很多用户以为这是真实的新闻视频。
算法的实质即为模型,而模型的要义则是简化一切事件与问题。以我国经典体育运动乒乓球为例,运动员会通过赛事视频观察对手的运球轨迹,并基于此作出在赛场上的战术应对。大量观察对手运球轨迹,可以类比为算法模型建立的前提——机器数据挖掘与机器数据学习,而基于个人判断击球则类似于算法模型推导出结论并被接纳。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对手来球可能超出常态,运动员继续沿用模型中的应对模式反而会失分,这便是模型中的“偶然”变量。偶然变量的事件有可能引发意义的坍塌,这也正是算法模型运行弊端,即变量考量的片面性以及变量自身的变动性可能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传统的新闻需要相关人员前往实地采集所需信息,而在算法新闻运行中这一流程则体现为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抓取及相关数据挖掘。理想状态下,数据库应当是一个能够为算法新闻提供全面、客观数据信息的完美“粮仓”。但出于材料丰富性和全面性的考量,设计者往往设定模型挖掘海量数据,这样的数据的信度核查难度极大。无法保证绝对客观、公正、中立的数据还给公众造成了“全面真实”的样本假象。
数字新闻时代,算法语境下的新闻真实受到了数据盲点、设计者立场、“偶然”变量、信度核查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使算法在生产看似真实、中立的“客观”报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新闻真实。
(摘编自段鹏《算法模型推荐对新闻真实的消解与建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真实是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实践的核心原则,但经过新闻生产者主观判断后认定的事实却很难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
B.算法对所有数据对象无差别运行,被公众认为中立且准确无误,但作者认为众多因素或多或少消解算法新闻的真实性。
C.算法设计者有数据盲点,所以他们去挑选与生活背景、知识学历等因素相关的评估变量,这会侵蚀相关方的特定利益。
D.变量考量的片面性及变量自身的变动性是算法模型运行的弊端,即偶然变量事件可能引发意义的坍塌,影响最终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1988年全美大学优秀度排名能再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终身学习能力等变量,排名会更具参考价值。
B.在特定动机与利益的驱使下,人与技术实现了“导向共谋”,引导了新闻导向,或会引发对科技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C.算法的实质是模型,沿用模型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所以在建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偶然变量,以突破模型的限制。
D.将传统新闻实地采集信息与算法新闻在数据库中抓取核心数据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能保证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一致。
3.下列选项与文中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下,算法建立在大数据采集基础上,技术的不完善和设计者的主观性等因素给算法应用带来隐患。
B.算法在搜集整理与加工数据时不受情感控制,算法主导的自动化新闻为实现新闻客观铺平了道路。
C.算法新闻突破新闻报道的采集局限,在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不易被忽略,提高了信息生产效率。
D.算法对新闻生产有积极的影响,它让新闻生产者更加关注受众的兴趣点,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成本。
4.请分析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5.以下这则算法新闻经证实为虚假新闻,多种因素影响其真实性。请结合文本分析。
近日,一项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以有效治愈癌症。研究人员通过对数千名癌症患者进行实验,发现喝咖啡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康复速度明显优于不喝咖啡的患者。研究还发现,咖啡中的某种特殊成分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一发现可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盗窃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小伙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小伙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关进了监牢。这个小伙子的伙伴是钳工,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小伙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小伙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小伙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
“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
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小伙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小伙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始终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铺里碰见那个跟他一样的钳工,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
“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凡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小伙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人,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跟他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剃光了头发以免生虱子,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自从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谁就是好汉’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堆房,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促使这个小伙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还要惩罚他。”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他脑子里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小伙子的形象。
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小伙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从而突出惩罚的不合理。
C.小说描述那个小伙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小伙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小伙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D.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小伙子“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
B.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C.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检察官们审讯这个小伙子、玛丝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
8.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9.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①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②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注]①二子:孔子和孟子。②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代之王。③曾巩校勘《战国策》后,为书作了这篇目录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知道之可A信B而乐于说之C易D合E其设心F注意G偷H为I一切之计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指兴起,与“《诗》可以兴”中的“兴”意思不相同。
B.因,指依靠、凭借,与“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C.强,指强迫,与“强行者有志”中“强”的意思不相同。
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如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张仪则用“连横”破苏秦的“合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虽然孔子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七十二贤人也都是天下俊才,但是在礼义衰落的时代,君主不尊重他们,王道也不能被实施。
B.曾巩认为虽然二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办法各有不同,但他们治理天下的用意是一样的。
C.曾巩指出战国游说之士自己身亡,诸侯用他们的计谋也导致亡国,可见只有先王的治国之法才“用之无弊”。
D.刘向指陈时代变迁,词句精炼,富有韵味;曾巩论述有理有据,行文畅达舒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2)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14.刘向与曾巩均为《战国策》作了序,选文中二人对“儒家”和“游说家”的态度有何异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
李白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
【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1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房日晰认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超人的恢宏气度”“竭力追求自然本色”。请结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鹭在中秋节时看到了江水与天色相连的珠江月夜美景,他便把“,”两句诗作为朋友圈游记文案的开场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2)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
(3)古人常常对《诗经》的内容和作用进行评价。孔子说“”,这是认为《诗经》有讽谏作用(《论语·阳货》);司马迁认为“”(《史记·屈原列传》),这表明《诗经》中有作者发牢骚但表达有分寸的内容。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传统木作接合方式的榫卯,可谓A。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
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卯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B,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出的家具能够不用一钉一胶,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不仅家具外观精巧,⑥而且结构科学。
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 甲 ),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 乙 ),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B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同”,如果替换为“好像”,虽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义,但在表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请比较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不看对方的脸色就贸然开口,这叫眼瞎。可见,孔子提倡“善言”。善于说话,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孟子曾说,“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坦率,不说直话,真理就表现不出,我姑且坦率地说说直话吧。”不难看出,孟子更愿意“直言”。敢于直言,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你认为“善言”和“直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权衡比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算法设计者挑选评估变量,并非仅受生活背景、知识学历影响,还受诸多因素左右,且文中说侵蚀相关方利益是因为算法会片面证明自身合理、自我巩固发展,该项因果关系错误。
2.答案:D。
简析:传统新闻实地采集信息与算法新闻数据库抓取数据各有弊端,结合二者也不能绝对保证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一致,如算法新闻还受数据盲点、设计者立场等多种因素干扰,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A。
简析:B 项,由文中可知算法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消解新闻真实,并非为实现新闻客观铺平道路;C 项,文中未提及算法新闻提高信息生产效率;D 项,算法虽能关注受众兴趣点,但因存在诸多问题,无法确定能节省读者时间成本,且重点强调的是其对新闻真实的消解,A 项与文意相符,指出算法应用的隐患。
4.答案:
①举例论证,如以《美国新闻》杂志全美大学 “优秀度” 排名为例,具体展现算法因设计者数据盲点、主观因素导致片面证明自身逻辑,侵蚀相关方利益,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将传统新闻采集信息与算法新闻运行流程对比,突出算法新闻在数据信度核查等方面的问题,凸显算法对新闻真实的消解,让观点更鲜明。
③假设论证,假设全美大学排名增加某些变量会更具参考价值,从反面论证算法设计的缺陷,使论证更深入。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全面深入剖析算法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5.答案:
①数据盲点:研究仅提及对数千名癌症患者实验,未说明样本选取是否科学全面,如患者年龄、癌症类型、病情阶段等因素是否考量,可能存在数据片面性。
②设计者立场:未交代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及研究人员背景,若受利益驱动、商业目的等影响,可能倾向于得出吸引眼球结论,包装虚假信息。
③“偶然” 变量:人体复杂,喝咖啡与癌症治愈关系受诸多因素干扰,如患者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基因差异等,单一因素难成定论,算法模型难涵盖所有变量。
④信度核查:新闻未提供研究过程细节、数据来源、实验重复验证等信息,无法保证数据客观公正,公众看到的是缺乏信度核查的 “全面真实” 假象,影响新闻真实性。
小说阅读
6.答案:A。
简析:文中未使用夸张手法描写小伙子,该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A 项,《大卫 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并非有限视角,视角有转换;B 项,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作家,借聂赫留朵夫思考体现现实批判,非浪漫主义风格;D 项,庭长、检察官审讯存在不合理、不公正,未严格依照法律办案,如对小伙子重罚,C 项正确,文本一有细腻心理描写与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
8.答案:
①人物对比:将小伙子与聂赫留朵夫对比,小伙子是贫穷、迷茫、犯错受审的底层人,聂赫留朵夫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却同样有道德瑕疵,揭示社会阶层差异与人性复杂,讽刺上流社会虚伪。
②言行对比:副检察官为求重判,提出巧妙引诱问题;庭长看似公正,实则按流程敷衍,与警察怜惜小伙子、房产主厌烦庭审的真实态度对比,讽刺司法不公、流于形式。
③审判结果与原因对比:小伙子因贫穷失业、交友不慎犯小错,却面临重罚、流放,而社会不反思、不消除根源,讽刺社会制度对底层的压迫,未从根本解决问题。
9.答案:
①情节重复:庭审流程、场景重复,如开庭仪式、人员配置、审问环节等,强化法庭机械、刻板氛围,讽刺司法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公正性。
②人物遭遇重复:小伙子与玛丝洛娃案件相似,都是底层犯错受审,反映当时社会贫困、失业等问题普遍,底层易陷入困境,讽刺社会现实,引发对社会问题根源的思考。
③主题重复:通过不同人物故事重复展现社会不公、人性弱点、道德沦丧等主题,加深批判力度,强调问题严重性,如聂赫留朵夫反思揭示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使主题更突出。
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E。
简析:“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意思是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君主的心意契合,他们居心用意,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计谋罢了。
11.答案:C。
简析:“强行者有志” 中 “强” 意为 “勤勉”,“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中 “强” 意为 “强迫”,二者意思不同;“《诗》可以兴” 中 “兴” 意为 “激发人的感情”,与 “周室自文、武始兴” 中 “兴”(兴起)意思不同;“不如因善遇之” 中 “因” 意为 “趁机”,与 “据时而为画” 中 “因”(依靠、凭借)意思相近,C 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曾巩指出战国游说之士及用其计谋的诸侯下场悲惨,但不能简单得出只有先王治国之法 “用之无弊”,先王之道也是因时适变,该项绝对化,错误。
13.答案:
(1)所以孟子、荀子这样的儒家学者被当世抛弃,而游说权谋的人被世俗看重。
(2)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不能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14.答案:
相同点:二人都认可儒家之道,肯定其坚守根本、不随波逐流,如曾巩赞孔子、孟子明先王之道,刘向叹孔子论经定礼传王道;都批判游说家,认为其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给自身与国家带来灾祸,如刘向指其生纵横之说致战乱,曾巩言其论诈言战蔽患无穷。
不同点:刘向肯定战国游说之士在特定乱世,凭奇策异智能转危为安、运亡为存,有可取之处;曾巩着重强调儒家之道因时适变、无疵无弊,相较之下更凸显儒家优越性,对游说家批判更彻底。
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A。
简析:“流雪山” 与 “卷起千堆雪” 都展现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流雪山” 侧重描绘白浪滔天、如雪山奔涌的动态壮美,无宁静氛围,该项错误。
16.答案:
①恢宏气度:两首诗取景宏大,“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从高空俯瞰天地、江河,视野开阔,展现山河磅礴,显诗人胸襟豪迈。
②自然本色:描写自然景观用词质朴却精准,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用 “黄云”“白波”“黄河” 等平常意象,如实勾勒,不事雕琢,尽显自然雄浑之美,诗人以超凡笔力捕捉震撼瞬间,毫无做作,追求自然本真。
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诗》可以怨;《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源远流长;B. 安然无恙。
简析:A 处,榫卯历史悠久,从河姆渡文明至今,用 “源远流长” 形容起源远、流传久恰当;B 处,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仍完好,“安然无恙” 符合语境。
19.答案:②“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动宾搭配不当,改为 “提高榫卯制作技艺,扩大应用范围”;⑤“不仅家具外观精巧”,关联词位置不当,改为 “家具不仅外观精巧”。
20.答案:
(甲)是严丝合缝的
(乙)随着材质变化
简析:甲处,前文说榫卯有间隙,这里转折,应填人们对榫卯的错误认知即 “严丝合缝”;乙处,后文说不同结构形式,结合前文演变,应填随材质变化之类内容,使逻辑连贯。
21.答案:“如同” 相较于 “好像”,在表达上更强调相似性的紧密程度,“如同” 给人感觉榫卯连接节点与弹簧在结构变形、缓冲摇晃等功能特性上的相似是确切、形象且不容置疑的,使阐述更严谨,突出榫卯设计精妙,而 “好像” 相对口语化,相似程度的暗示稍弱,在科技说明文中严谨性略逊一筹。
22.答案:表述恰当。“牢” 指榫卯连接使构件结合稳固,数千年建筑、家具见证其可靠性;“不固” 指榫卯非刚性连接,有间隙、灵活性,能应对摇晃变形,看似矛盾实则精准概括榫卯精妙平衡,体现中国 “和” 思想,不矛盾且用词精妙。
作文
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因此仁义之道通行于天下。到了春伙之后,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为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努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实施。孔子逝世以后,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存,到了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位窃国的人,成为诸侯王;那些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战争连年不断,流血洒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离散,没有人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到了春秋晚期情况更加严重,(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都成了参战的国家。(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为尊;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奸诈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在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也不会被使用,因此孟子、孙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国家的局势。连横成功,秦国就能称帝。实行合纵,那么楚国就能称王。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凭借时势而谋划。因此他们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却也是救急之需。他们(战国策士)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这也是值得嘉许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观览借鉴之处。
材料二: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谈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最后到苏奏、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